APP下载

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为例

2020-11-28陈向荣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乡风泉州文明

陈向荣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福建泉州,362000)

一、引言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将引领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现代化之路,最终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位一体”总要求,强调在乡村的发展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精神文明发展要求中,乡风文明属于潜移默化,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关键因素。学者们对乡风文明的定义有着多种解释,如有的学者将乡风文明看作乡村社会风气,是优秀的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1]有的则认为乡风文明是村民“仁义礼智信”综合素质的表现,反映的是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2]还有的将乡风文明视为先进的乡村文化,宏观方面表现为社会风俗,微观方面则表现为村民积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素质等。[3]本研究认为乡风文明是指农村的精神文明,具体表现为:村民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爱国守法、讲科学不迷信、勤俭节约不浪费、保护环境讲卫生、互帮互助邻里睦等。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之“魂”,只有营造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才能凝聚人心、激发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乡风文明重在建设。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一个艰苦细致、长期深耕、潜移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人们大多关注社区或职业教育,起到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以下简称“泉州电大”)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教育实践,则坚持“两手抓”,一方面,以学历教育为主干,以“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为依托,以源源不断培育输送的乡村振兴人才为核心和龙头,来带动指导引领泉州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前行;另一方面,以社区教育为主体,以“职业和文化艺术教育”为内涵,结出了大面积推进乡风文明的实践成果,提升了泉州乡风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泉州电大的经验在于,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干带群、干群互促、共同提高、整体发展,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二、着力开展社区教育,整体推进乡风文明持续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全体村民,需要村民的共同参与,其建设成效与村民素质息息相关。从我国村民受教育程度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村民教育程度较低。根据《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素质农民中受高中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仅31.1%,绝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然而,让这一部分村民重返校园接受教育,系统提升文化素质较难实现。社区作为村民共有共享共治的集体活动中心,社区委员会可积极筹划举办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村民素质。作为社会服务单位,泉州电大由于其办学性质的特殊性,与社区联系紧密,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教育有明显优势。

通过弘扬传统特色文化,唤起人们之间的“共同语言”;通过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增加村民的互动、交流,增进彼此间感情;通过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率,减少社会闲散人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文化教育基地,提升村民的综合素养等。

(一)弘扬传统特色文化

传统特色文化代表的是一方水土中流传下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痕迹,是家乡人共同的“语言”。如果优良的传统特色文化没有被传承继承,村民之间缺少“共同语言”,长此以往,邻里关系淡漠,无法形成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乡风。为此泉州电大与各社区加强合作,开展各项弘扬传统特色文化的活动。

在传统特色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精髓。泉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由于缺少专业保护和继承,不少项目正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为了唤醒“共同记忆”,该校联合社区开展“走进非遗项目”系列活动,通过录制5~10分钟的微视频,向村民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状及问题、并教授制作技艺等。

同时,积极参与福建省教育厅开展的“双百非遗”进社区活动,截止2020年8月,该校与社区共合作开展7个非遗项目活动,分别为安溪铁观音、木偶头雕刻、德化瓷烧制技艺、永春漆艺、永春织画、永春白鹤拳、惠安石雕,已制作4门非遗主题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除向村民主动输入非遗知识外,还组织村民参与非遗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志愿讲解、亲身体验等趣味活动,让村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村民参与非遗项目传承并发扬光大的 热情。

此外,该校还联合社区开展了多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具有特色的高甲戏、水头狮阵、提线木偶等传统节目表演。在节日期间,组织各种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在中秋、元宵佳节时,组织农家书屋猜灯谜活动;春节前夕,举办写春联、送春联活动等。编写《闽南风俗文化漫谈》等教材,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

(二)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提高村民间互动频率,增进村民间的感情,泉州电大依托社区、中小学教育资源等,不定期开展社区象棋、围棋、排球、兵乓球大赛、广场舞蹈大赛、闽南话讲古比赛、书法大赛等竞赛活动。为培养来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举办老年人万人万步走活动。此外,还成立读诗班、讲习古诗词、举办诗词吟诵大赛;举办书法作品展览,供民众参观等,极大充实了村民的娱乐生活,增进了彼此间的人文互动和情感交流。

(三)职业技术培训

良好的乡风离不开村民物质水平提升、人人有事可为。为避免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民缺乏生产技能被社会淘汰,以至于成为社区中的闲散人员。泉州电大组织成立新型农民培训班,帮助农民提升职业技术水平,做新时代新农民。如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不仅帮助一部分村民就业,还为农产品变现拓宽了销售渠道;培训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增收技术、食用菌养殖技术等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村电工、焊工等专业技术工人的培训;对于年轻村民,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鼓励其参与信息技术、动漫制作、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发展培训。此外,为帮助残疾村民自力更生,实现共同富裕,学校还免费为残疾人村民提供农业种植技术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大部分村民转变了思想观念,学到了技术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

(四)思想政治教育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村民的思想政治学习。一方面,村民本身失学较久,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机会接受系统思政课程教育,另一方面,成年村民已经具有自己稳定的社会观、价值观,较难改变。但价值观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村民可能会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或发展出不良的生活方式。为此,学校开设一系列讲座课程为村民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学校不仅面向成年村民开展思政教育,还与中小学校合作,对中小学生开展爱国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此外,还开展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教育等,引导村民遵守交通规则,学习安全防范知识。

(五)建立文化教育基地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相对减少,即使是在地缘关系非常紧密的农村,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深受影响。为了给村民提供交流场所,学校与社区合作,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建立多个文化教育基地。如在2005年,泉州电大下属南安电视大学与多个单位共同建立南安市金山农家学堂,该学堂由一园(法制公园);二廊(文化长廊、健身路径廊);三馆(家风家教馆、农家博物馆、老人养生馆);四场(海丝文化广场、农耕文化体验场、乡村文化传习场、文化娱乐场);五队(农家乐队、农民体育队、农民宣讲队、草根文艺队、志愿者服务队);六校(青年假日学校、老年学校、家长学校、法制学校、文化技术学校、新型农民学校);七栏(科普栏、家风家教栏、党建栏、信息栏、读报栏、保健栏、乡村治理栏);八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文化娱乐室、文艺创作室、书画展室、心理健康咨询室);九组(校务组、宣传组、后勤组、科研组、帮教组、联络组、文体组、财务组、创作组);十大员(乡村协管员、农民技术员、农业生产指导员、科技知识传播员、农村事务协管员、农村网络需求服务员、群众纠纷调解员、计划生育协管员、社区义务教员、帮教监督员)组成,集文体活动、文体休闲、科技教育、家庭教育于一体,搭建“青少年教育平台”“睦邻交流学习平台”“创办校外课堂”“亲子乐园”“老少乐园”等教育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全民学习活动,为村民提供各类学习服务,满足群众不同年龄学习需求。学堂以组织学习和活动为主,定期举办讲座、报告会、交流会;节假日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文体比赛。

学堂创办十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资源共享、教育惠民”的社区教育理念,以农家学堂为阵地,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服务村民为对象,充分利用、整合和拓展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体系。打造全民终身学习教育的品牌,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011年,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南安市诗南村文化园创办了符合村民生活方式的“老少文化园”,该文化园由百米文化长廊、一栋三层文化楼、民俗博物室、运动场组成,其中百米文化长廊由《三字经》《弟子规》等名家经典的牌匾组成,村民每天漫步桥上,读上几句传统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桥文化”。文化楼由图书室、书画室、音乐室、南音室、舞蹈厅、心理健康咨询、义诊室、科普室、棋牌室等组成,村民们可在文化楼里看书,学习琵琶、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聘请专门老师免费教村里的小孩学习南音、书画、二胡等传统艺术。民俗博物馆主要陈列的是逐渐被现代农业科技取代的传统农家工具和生活用具,让年幼孩童和后人们了解前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据统计,该博物馆中共有民俗物品110多件。

此外,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文化园建设也强调要提高身体素质,为此,该文化园还建有篮球场、排球场以及其他健身场所。总之,南诗村文化园是一个融合了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锻炼、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于一体的精神文化乐园。

三、精心实施学历教育培育乡村干部,当好乡风文明建设带头人

泉州电大认识到,社区教育主要提供的是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训教育,受教育者无法接受系统的、正式的理论指导。对于乡村基层干部而言,非学历教育难以满足其对系统理论知识的需要。该校把通过学历教育培养乡村干部作为工作重点,并且持之以恒坚持抓紧抓好。

早在2007年,该校响应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政策,开办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为乡村发展培养人才。2018年,为建立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该校与泉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教育,启动“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以满足新时代下新农村所需的新型农村管理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校共培养乡村人才5000余名,并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学历提升计划”。通过开展学历教育,泉州电大为乡风文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学员们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家乡特色,开展乡风文明建设。

(一)全方位思政教育,提升村干部党性修养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基层干部思想道德修养对文明建设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具有良好品德的基层干部,才能真心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培养村干部学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中,要求所涉课程门门有思政,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此外,学校还专门开设思政课程,并将思政课程设为必修学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学校还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村干学员开展思政讲座,如《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村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提高基层干部履职能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疫情防控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等。多途径、多角度为村干部学员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村干部学员党性修养。

(二)精心设计教学课程,丰富村干学员理论知识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有能力、有思想的干部的领导、管理和谋划。但我国目前村干部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学历一般为高中,有的甚至是小学,几乎没有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训。面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多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创新思维明显存在短板。

为此,学校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员设计专门的课程。如为提高学员的工作管理能力,开设了“乡镇行政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法与艺术”等课程,使学员能更好的管理下属干部及辖属村民。

开设“农村环境保护”“农业推广”“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来提高村干开展乡村有效治理的能力,如何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给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何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村民实现安居乐业;如何有效利用土地空间,使村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美丽等方面的知识。

开设“地域文化”“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等介绍传统文化的课程,让村干学员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村民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乡风。

开设“种植业基础”“畜禽生产概论”“现代农业新技术”等农业生产技术课程让村干学员对当前农业生产新技术有基本的了解,联合专家在农村有效的推广农业新技术,实现农民富裕,解决农村因就业难、生产技术落后发生的贫困,从而导致的犯罪问题。

开设“实用法律基础”“农村政策法规”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有关的课程,让村干学员知法守法,并针对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实现法治乡村;

开设“养生与保健”“农村健康与卫生”和“心理咨询入门”等课程,让村干学员学习基本的健康知识,实现村民身体、心理健康,提高村民生活幸福感。

(三)现场教学出真知,开拓村干学员视野

课堂教学主要传授的是理论知识,为使村干学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学校还探索“走出传统的教室教学,开展现场教学”模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开拓学员视野,学习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如面对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农村孤寡老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生活,学校组织学员前往晋江的磁灶镇大埔村敬老院和东石镇萧下村敬老院参观学习,这两所敬老院是当地乃至全省敬老院的典范,获得省、市的多项荣誉。

通过参观学习,使学员了解敬老院的资金在筹措、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敬老院的日常基本运作、村民入院条件、享受的服务和福利等。参观学习后,学校还会要求村干学员根据本村特点,设计符合当地情况的养老模式,让学员们在参观中感悟、学习并会应用,真正解决本村养老问题,实现乡村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让老年人安心,让子女放心。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员前往成都、浙江等地参加现场教学活动。在成都,前往郫都区战旗村、温江区基层党建学院等7个全国先进典型村(社区)实地考察,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和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等内容。在浙江湖州,与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合作,开设“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围绕“深化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山理念”“人才战略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党建+生态”“理想信念”等内容开展培训、讨论。

为更好开展现场教学,学校在多个典型村庄设立实践教育基地,目前,泉州电大已在永春县、安溪县、台商区、晋江市等辖属村庄设立了8个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极大方便了学员的学习。通过现场教学,一方面,使学员通过观察和感受来了解其他村庄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先进、科学的做法,拓宽学员视野;另一方面,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将乡风文明建设经验付诸实践。

(四)开展学员论坛,交流乡风文明建设经验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学历提升计划”项目的学员本身就是村干部,且绝大多数是所在村的一把手,他们大多都具有乡风文明建设经验,或遇到过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不定期组织学员围绕三农问题中的某一主题开展论坛讨论。近年来,各“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班级共开展了12场学员论坛,针对如农村环境整治;村区纠纷调解;农村党建工作等进行思想交流。学员们在论坛上分享治理经验供大家借鉴,提出治理难题让大家出谋 划策。

四、乡村干部带领社区居民共同推进乡风文明结出硕果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其他乡村振兴要求不同,乡风文明建设是从村民自身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面入手,很难通过强制力去改善,更难以一蹴而就。必须利用好教育职能,引导和规范人们乡风文明建设的行为和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泉州电大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在社区教育方面: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双百’进社区”活动,以微课的形式向村民普及安溪铁观音、永春白鹤拳、永春纸织画、永春漆艺等非遗的文化内涵、传承非遗制作技艺,唤起村民共同“记忆”,感受共同存在的文明;与基层社区合作,组织高甲戏、水头狮阵、提线木偶等传统节目汇演。积极组织运动类、棋类、益智类、人文艺术类比赛,丰富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增强了村民间的同心力、凝聚力。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了村民的职业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生活质量,大大减少了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构建文明乡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正确的生活方式。与基层社区、学校及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文化教育基地,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场所,既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又增长了知识、强健了体魄。

其次,在学历提升方面:泉州电大与泉州市委组织部合作,开展“乡村振兴学历提升计划”项目,专门为乡风文明建设培养乡村人才。开设思政课程和思政讲座、强化课程思政来提升村干学员的党性修养;设计专门性教学内容,提高村干学员的理论修养;开展现场教学,开拓学员的视野,增长学员的实践经验;开展学员论坛,提供学员交流的平台。该校针对村干学员开展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村干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学员们利用所学知识针对家乡的乡风文明建设采取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荣获了多项市、省甚至国家层面的相关荣誉。

目前,国内社区试图通过教育对乡风文明产生作用的主要是非正式的、短期的继续教育,而正式的、长期的、系统的学历教育较少。但基层村干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其自身素质必须符合当前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村干学员开展系统化、理论化的学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泉州电大通过社区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合,打造从普通村民到基层村干的新型农村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全体村民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乡风。

猜你喜欢

乡风泉州文明
泉州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