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科情技时战期“的疫创新”:机遇
2020-11-28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
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 丁 宁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更是决胜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硬核重器”。疫情面前,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资源,成为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保障,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力量,爆发出数字化转型的巨大能量。抗“疫”的战争还在继续,我们要在危机之中把握创新机遇,科学应变,转危为机,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加快社会经济转型重塑,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直面挑战,科技创新有“技”可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民动员的医疗战,更是一场全民科技战。疫情牵动了科技创新主体的神经,各单位纷纷加快了创新步伐,众多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响应党中央号召,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可支配资源,打出了抗疫“组合拳”。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世卫组织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感言,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一)科技参战疫情阻击
当人们对人工智能(AI)能否用于医疗行业还存在争议时,突发的疫情让AI技术迅速加入了抗疫队伍。例如,AI算法将原来数小时的病毒基因分析时间缩短至半小时,效率提高1倍以上;基于AI的影像分析可在20s内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CT影像做出诊断,准确率高达96%以上,帮助医生快速进行决策诊断;5G远程医疗系统可满足群众实时在线问诊和专家远程会诊;超级计算机助力药物筛选、智能诊断;多款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消毒清洁机器人、配药机器人等)驰援前线,代替医护人员递送药品和化验单、清洁消毒、测量体温等,正成为医护人员强有力的帮手……
(二)科技助力精准防控
疫情期间,各互联网平台迅速上线“迁徙大数据平台”“疫情小区地图”“发热门诊地图”等专项服务,为用户带来便利。机场、车站、办公场所启用了热成像设备,自动监测体温取代了人工检测,不仅防控效率大大提升,也实现了信息融合。区块链解决了备受争议的捐赠物资信息管理问题,实现了“公示每一笔钱、每一袋方便面”。此外,大数据在疫情预测、确诊人员分流管理、虚假信息甄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统筹,有关部门可迅速掌握患者动态、流动范围及接触人群。杭州首创“健康码”,人们通过支付宝就能领到出门凭证,不需要再手工填写繁冗的表格,这一创新成果加快了通行和防控效率;而各省市推出的各类“数字防控系统”“健康宝”“深i您”“渝康宝”等小程序、APP也成为助力疫情精准防控的关键一环。
(三)科技赋能复工复产
疫情虽然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但居家隔离的特殊要求却带火了线上服务,催生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全球范围的停工停学给线上产业带来了难得机遇,大量业务从线下转向线上:网上消费、无人配送解决了人们日常所需;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解决了工作和上课问题;互联网政务、互联网金融全面推广,业务流程不断得到优化、再造,网上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办理过程不断简化,并实现了短时间用户量的快速增长,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传统制造业也纷纷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了工业信息互联,供需精准对接。先进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产生了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成果,加快了各行业的复工复产。
二迎难而上,创新和扩散才能转危为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习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疫情当下,也是个人、组织、国家面对危机大胆创新、谋求变革的一次机遇。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指出,“创新是打破危机宿命,实现螺旋上升的唯一答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从社会学角度得出结论,“创新使组织和管理更加有效”。在全球经济持续恶化、风险加大的紧迫形势下,依靠科技创造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转危为机的根本出路。
(一)在意外事件中孕育生机
危机越大,孕育的创新往往越具有颠覆性。德鲁克在关于创新的七大机会中,将“意外事件”排在催发创新的第一位。危机是事物发展的特殊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已经发生的意外事件,通过创新手段寻找解决方式,正是蕴含在意外背后的创新机遇。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意外事件引发的创新是一类复杂适应系统,在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即使一个很小的输入也会引发蝴蝶效应,产生巨大的可预期变化。
疫情带来的延迟复工、贸易限制让很多行业遭受了严重冲击,并且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影响还会逐步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疫情也是一个加速淘汰和升级的过程,新情况、新形势也孕育了柳暗花明的机遇。这场疫情终将散去,但这次科技抗疫的“大练兵”,将会引发各科技行业的思考,如何进行技术革新,如何与具体领域融合发展,这些经验将成为新兴技术从萌芽走向成熟并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在接受创新中跨越鸿沟
疫情给科技创新带来什么影响呢?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对创新产生之后的扩散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他将技术扩散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将创新接受者分为5类:新技术的采用缓慢起步于“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之后创新开始获得动力,并以指数级的速度快速扩展至“早期大众”;紧随其后的是不愿承担风险并持怀疑态度的“晚期从众者”;最后是抗拒变革的“落后者”。此外,由于创新的扩散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阶段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如果不能突破临界点,跨越鸿沟,就无法完成创新的普及。
我们看到,很多新技术在疫情中得到普及,新产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线上教学原本只是辅助教育手段,这个固有思维很难被打破,而且已经成为牢固的教育生态模式,但在非常时期这个模式被瞬间击破。居家隔离让云办公的新模式瞬间普及,大家也意识到这样一种工作模式并非难以接受,效果也很好,就连联合国也推荐了钉钉软件。疫情面前,人们对创新的偏见和排斥会减少,更愿意接受和应用创新,观念的转变让创新迅速扩散到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受众中,完成了跨越鸿沟后的扩散,进入指数增长的“早期大众传播”阶段,这不仅大规模减少了病毒的传播,也加速了创新成果的扩散。
(三)在快速迭代中进化演变
当然,科技在抗疫中的表现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多名专家也认为,此次高科技战疫也显露出一些待优化的方面。例如,有些检测试剂的准确率并不高,还存在假阴/假阳的困惑;还有业内人士反映AI影像辅助诊断类产品的认证难,影响了落地推广效果;大数据等手段的应用也有待拓展完善,数据共享交换难,人员排查仍以人工摸底、填报表格为主,基层防控工作者工作量大、任务重、效率也不高。
应对不足和局限性的唯一办法就是快速迭代。快速迭代不仅是一种技术策略,更是一种创新模式。研发、试验、应用等过程的快速循环更像是一个进化过程,在快速的尝试和试错中完成创新成果的优胜劣汰。众多科技企业的抗疫产品在快速研发、快速部署、快速升级、快速优化中,不仅完成了抗疫任务,也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和成长壮大。
三未来已来,乘势而为完成化茧成蝶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争还在持续,习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我们既要解决今天的问题,也要谋划未来的新篇章。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催生新的技术革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科技领域率先发力,乘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东风,战后的美国迅速走向繁荣。疫情之于我国,就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于美国,将成为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都可类比18世纪的蒸汽机、19世纪的电力、20世纪的计算机,具备改变世界的能量,而如今这些技术的集中爆发也将前所未有地重塑人类社会。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持自主创新定力
一是认清残酷现实。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当我们从跟踪、模仿模式换道自主创新时,更需保持定力,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培育创新能力。二是坚定发展信心。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时间里迸发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取得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三是遵循创新规律。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科技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基本规律。自主创新从来都是“十年冷板凳”,原创性越强,创新伊始就越不成熟,越难以引人注目,但往往成熟后也越具颠覆性。因此,要尊重技术的演进周期,接受不完美,集中精力,持续耕耘,积蓄颠覆性创新的“势能”。
(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以“新基建”为支撑。创新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加上新冠肺炎的冲击,使得“新基建”又站上了风口浪尖,目前,全国已公布的8个省份关于新基建的计划投资总额达到34万亿元。“新基建”将为创新活力的激发提供整体基础支撑,未来不仅要加强网络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完成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二是破除体制性障碍。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必将产生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完善网络办公、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等相关制度建设。鼓励各行业机构推行“数字优先”,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效率。推动优质资源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偏远地区共享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成就激励与感情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和潜能。
(三)提升系统创新能力
一是树立系统创新理念。系统创新理念是系统创新的原动力。创新是系统工程,不单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引领下的全方位变革背后蕴含着权力整合、流程再造及方式融合的内在逻辑。要转变固有理念,用系统化的创新理念破解创新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指导创新实践。二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会让系统呈现出崭新特质,甚至带动系统完成蜕变,发生质变。要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层次结构,明确区分各层级、各类别的功能定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三是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科技战疫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单独进行持续性的创新发展。系统创新能力则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制度、环境等创新要素共同形成发展动力。因此,必须形成创新网络,通过各类创新主体长期的竞争合作,依托创新网络的协同,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 结语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最近的署名文章《全球抗疫,唯有合作》中说:疫情是全球人类正在经历的最大危机,但危机终将过去,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不再一样。虽然赫拉利没有明确回答世界将如何变化,但他说:“紧急情况的效果,会加速历史的进程。”今天的中国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而疫情作为突发的危机事件,极有可能打破原有的战略布局,打乱按部就班的节奏。面对困难和挑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危和机总是相伴相生的,虽然突发的疫情使得社会经济短暂按下“暂停键”,但当我们完成动能转换,重启科技创新的“快进键”时,将跑出转型发展的“加速度”,赢得创新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