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角下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2020-11-28

绿色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何 霞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2160)

1 引言

会展业作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产物,其强大的产业联动性在推动城市区域内经济发展、带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考验城市综合管理职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背景下,两地会展业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会展业协同发展是成渝两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据《2018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统计数据中,四川、重庆在31个省市中排名分别为第五、第六,2018年全国181个城市数据统计中,重庆和成都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排名分别为第三、第六,成渝两地展览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区域内会展业发展落后、大展馆缺乏、会展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协同力度不足等问题依然严峻。为此,成渝会展业协同发展将会弥补和解决以上区域会展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 成渝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会展产业是一种涉及多产业、跨区域合作和产业联动效应强的新型经济形态。成渝两地会展产业均起步较早,取得了快速发展,并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早在1997年,两地会展产业合作公司数目就突破了20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两地会展产业合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两地合作必然带来高密度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旅游、物流、建筑、商贸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推动成渝两地会展一体化发展。

从我国大陆来看,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呈区域化现象:一是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区,这一区域的发展路径主要集中于国际经贸文化、国际展及专业展;二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区,该区域大多依托本区域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三是以广州为核心的“9+2泛珠三角”会展经济区,该合作区域倾向于打造品牌展会,省区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孙琴,2008)。成渝双城经济圈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成渝地区会展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国家政策指出要着力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决定了会展业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川渝会展业合作座谈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服务峰会相继举行,会议紧扣川渝会展业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展开,为成渝两地会展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顶层设计。

3 成渝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标志着成渝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成渝经济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促进成渝区域会展产业发展带来了战略引领作用。借助地缘优势,成渝会展产业合作发展已有一定经验的积累,同时拟在场馆运营、展览合作、会展策划、展会承办等方面开展合作项目。但是受市场壁垒、人才壁垒、同质化展会频繁、双方沟通交流机制等因素影响,成渝会展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3.1 缺乏会展业协同发展平台,会展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

区域会展业组织是确保会展业协同发展的首要保障,而成渝会展业暂未成立专业的会展产业区域协调管理机构,也没有统一的牵头部门,区域会展业发展欠缺统一的协同、管理及组织,因此,两地重复办展及克隆办展的问题较突出。此外,区域性会展法律与条例不完善,区域会展业欠合理的竞争机制。

3.2 会展业整体规划不健全,缺乏纲领性指导文件

成渝会展业协同发展必须依托管理部门做统一的规划和引导,而在以往会展项目管理中,受“行政经济区”发展模式影响,两地会展业“各自为政”、发展不协调,成都会展目标定位为“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经济新高度,重庆会展目标定位为“内陆国际会展名城”。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影响下,两地会展业协同发展应统一规划和管理。

3.3 会展业资源整合力度较弱,缺乏会展品牌引导

成渝两地具备不同的会展资源优势,具体而言,成都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港口资源,因此会展业交通运输存在一定的短板;而重庆港口资源丰富、具备重工业基地优势,但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缺少系统规划。尽管如此,两地由于行政区域壁垒的限制,区域会展业盲目竞争,使得成渝资源并未实现互补,双方同质性展会举办频繁,未能借助城市资源优势相互赋能,更不能实现强强联合,促成品牌会展项目开发。

3.4 会展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薄弱,会展产业发展缺乏智力保障

据会展业人才调查报道显示,会展专业从业人员已有量的改善,但是在“专才”方面相对匮乏,其专业背景、学历层次等差异性较大,基础性人才占比为70%,相对充足,而设计型人才占比不到20%,相对缺乏。会展业所需核心人才如会展策划、高级运营管理缺乏,已成为会展行业人才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会展从业人员总体现状为专业知识匮乏且实务技能薄弱,这是制约会展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会展缺乏智力保障的首要因素。

4 成渝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4.1 构筑会展协同发展平台,健全会展协同发展机制

实现成渝会展产业协同发展,首先应强化成两地会展产业协同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会展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如通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展会及论坛,助力成渝两地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其常驻举办地分别在重庆和成都,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构筑“一会两地”的协同发展平台,加强双城会展产业的联动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成渝两地政府应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组建相应的组织,以加强双城会展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如成立成渝双城会展产业发展联盟,设立专门的理事会、领导小组,为成渝会展产业协同发展中面临的制度障碍、行政区划障碍等提供及时的组织保障。

4.2 制定成渝会展业整体发展规划,推动区域会展产业协同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双方会展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全力保障成渝会展业发展,成都市贸促会、渝洽会先后通过调研、参展等形式探讨川渝会展业发展路径。为此,川渝市商务委会展局、会展行业协会、省市博览局等主要会展行业单位需共同制定成渝会展业整体发展规划,以确保成渝会展业发展的纲领性指导。具体而言,成渝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应结合川渝产业优势、双方文化特色等,借力政策优势,从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整体统筹,共建会展协同推进机制,全力保障推动成渝区域会展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4.3 加大成渝会展资源整合,促进成渝会展品牌建设

成渝会展产业的协同发展有赖于双城会展资源的整合力度,一方面,从场馆场地、配套设备等硬件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另一方面,从会展管理人才、服务标准、产业技术、周边环境等软件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如通过“一展多地”的形式发挥双城举办展会优势,设立主展场和分展场,在具有行业优势的城市设置主展场,另一城市设置分展场,从而实现双城会展资源整合,避免同质化展会。同时,成渝双城需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定位自身会展业发展方向,形成会展产业发展差异化定位,实现软硬件资源优势互补。此外,成渝会展产业发展还须以品牌展会为契机。如将已有展会西洽会、糖酒会、国际车展、智博会等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会展品牌,借助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成渝展会国际化、专业化程度。

4.4 建立会展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提供会展产业智力资源

会展人才是会展产业竞争的主要资源。成渝会展业在“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背景下,对于会展行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会展人才缺乏是制约成渝双城会展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了解,目前从事成渝会展行业的工作人员多为广告、营销转行而来,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会展知识和技能训练,制约了成渝双城会展行业的服务及组织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成渝双城可以借助高校成立会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联盟,通过建立高校合作教育联盟,实现联盟成员优势互补,打造一流会展人才培养基地,为成渝两地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合作机制,从而进一步为会展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资源。

5 结语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成渝会展业的发展兼具政策优势和资源基础。成渝会展业协同发展是两地会展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为此,应从健全会展业协同发展机制入手,做好两地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同时加大成渝会展优势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全力提升会展人才培养,为会展业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
——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