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智能翻译普及的大背景下科技翻译人才的优势
2020-11-28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 333001)
0 引言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渐渐地被更多人知晓、提及以及探索。人工智能也被嵌入多个生活场景。现如今处于弱AI时代,但是人工智能已是新风口,技术是核心驱动力。而智能翻译仅仅是AI渗入的层面之一。其中以谷歌、有道翻译最为突出,并且加以语音识别,在生活及业务中越来越便利于人。现如今智能翻译不仅仅是停留在不同国家语言文本的转换,还包含自然语言处理能够实现机器“听得懂”,计算机视觉实现机器“看得懂”。直白点,即语音识别系统和文字识别系统越来越先进。当中也不乏输入了广泛的数据库,其中各国语言千万。
当然这是AI智能翻译的优点。它能够很快地处理数据、信息、文本,但是在现阶段已知的缺点就已经暴露,准确度不高、常出现错误翻译,当涉及到专业的科技翻译领域,缺点就暴露得更明显。专业词汇积累不到位、应用不恰当等。所以针对专业的科技翻译领域,包括文学、医疗、航空、航天、纺织等行业,专门的科技翻译人才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1 AI智能翻译现阶段的短板
不可否认,智能翻译的发展赋予大众平等且强有力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不通不再是大众探索未知世界的障碍,不再是人们身处异国他乡心理不安的原因。现如今,随处可见的中国人手持购买的翻译机从容不迫地畅游在他国,丝毫不会胆怯。但是智能翻译仅仅只能在生活层面发挥出极其重大的作用,因为生活中不需要讲究精确度、准确性。通过只言片语就能相互理解,并且互相能够很好的体谅。而当处于正式的工作场合、业务层面时,在现阶段如果使用智能翻译,却不能取代专业的科技翻译人才[1]。
1.1 人工智能翻译最终还是离不开“人”
因为操作智能翻译的最终还是人,机器是需要人来进行编程、操作。智能翻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研究人员的设计与研发,同样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翻译人才进行内容输入和输出和长时间的审核与校对。现阶段的智能翻译仅仅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标准答案。
1.2 人工智能翻译的局限性
智能翻译的高效、快速工作仅仅体现在重复性工作上,即智能翻译能够快速翻译那些常用的合同文本语句,包含标准模板的文件。而一旦涉及专业的科技领域,其缺点则暴露无遗,尤其是文学创作。文学的翻译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他需要译者融入各国文化背景,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阅历。因为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需要深刻了解翻译对象国的价值取向、受众目标、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社会所处的背景,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1.3 人工智能翻译的逻辑较为呆板
智能翻译缺乏灵活度、创造性以及一定的柔和度。它很可能睡觉就是睡觉这两个字,但是设身处地思考,很有可能这两个字代表不同层次意思。如果是翻译人才来翻译,肯定会依据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进行思考,翻译成不同版本,例如:就寝、休息、打瞌睡等。这仅仅是生活类词汇,当设计到科技词汇,一词多译的情况下,智能翻译将无从选择。
1.4 人工智能翻译缺乏“人情味儿”
它仅仅只能凭借字面意思,硬生生地翻译成一句话。并不能理解当时当地人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及内涵。翻译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与人的交流,它不仅仅包含语言,还包含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这些是包含温度,甚至有时候可以扭转翻译形势。
2 科技翻译人才很难退出历史舞台
何为科技翻译?顾名思义是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翻译工作。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但是科学与科学、技术与技术之间是相辅相成却又独立存在[2]。
2.1 科技领域翻译的“独特性”
各科技领域的翻译人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因为一个成熟的翻译需要经过一到两年的词汇积累、锻炼经验才能担任某一领域的翻译,跨领域翻译的难度相当大。所以要想跨多个科技领域的翻译,则需要花上更多时间与精力。打个比方,一个医学领域的翻译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来给航空、航天做翻译,必须从头开始积累新领域的词汇。更何况仅仅靠智能翻译来进行跨领域的口译与笔译,这是现阶段无法实现的目标。
2.2 科技领域词汇的“专业性”
很简单,例如通过航空领域词汇作比较。“桨毂”——rotor hub.“hub”这个单词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含义时是“轮毂”的意思,作为光纤通道线路连接器的含义时是“集线器”的意思,而在日常用语中也可以作为“中心、枢纽”来使用。如果利用人工智能翻译则需要在数据库中编入各种情况的含义,并且加以例句,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精力与时间。而不同的科技翻译人才只需要加以辨认语句情景就可以正确翻译出恰当的含义。
2.3 科技领域词汇的“通用性”
通用性指的是在该领域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缩略语”,通常情况下,如果作为同一科技领域的人才,当说出一个缩略语,那就心知肚明,可对于其他领域的人而言,则有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航空领域中的技术词汇“TRB”——尾桨毂的含义,不清楚的很有可能理解为“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MGB”——主减速器,相对应于医学界的含义是“肌红蛋白”等词汇。
2.4 科技翻译人才的“烟火气”
“烟火气”指的就是“人情味儿”。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彩,它可以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双方一个眼神、动作和表情传递给翻译人员的讯息可能就会有所区别。翻译人才可以通过当时所处的环境、形势来决定用词。例如,如果当时双方僵持不下,翻译人才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两句玩笑话来缓解当时的环境。在众多翻译场合,不仅仅需要依靠翻译人才高超的业务能力,最重要的是翻译人才当时的应变能力,熟知该领域的文化背景、有趣听闻。
3 未来AI智能翻译与科技翻译人才的关系
3.1 相辅相成、协作的关系
现阶段机器翻译获得了重大的进步,使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资到机器翻译的研发公司。可是究其根本,机器翻译只能作为翻译场合的重要辅助工作,在涉及到专业的翻译领域,需要以科技翻译人才为主,以机器翻译为辅。这样的话,当在一个翻译场合快速转换话题时,可以为话题的延续性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
3.2 相互竞争、互为动力
很明显,现在翻译市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生活型”市场。即一般的消费场所。例如,旅游业、服务业,能够满足国人外出旅游、购物、参观即可。而第二种为“业务型”市场。即专业的会议、谈判与合作现场。第一种如果仅仅需要机器翻译工具是可以顺利进行该类活动,不会对活动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可以降低过程中的翻译成本,但是体验可能不是最佳的。但是第二种市场,则不能缺少专业的翻译人才,此时可以得出,机器翻译工具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它不能更快地响应翻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机器翻译工具研发公司还是专业的翻译人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市场竞争,只能更好地完善自身能力,不断改进,适者生存[3]。
4 结语
未来市场中,AI智能翻译与科技翻译人才是和谐共存还是互为竞争对手,这取决于翻译市场的需求,更取决于翻译人才的能力。只有更好地提高自身翻译能力,才能逐渐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从事科技翻译的人才则更需要增强自身在该领域的业务能力,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众望所归,但是人才应当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