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 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以常州市产学研工作模式为例的思考
2020-11-28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形势下,常州市坚持把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2]。
1 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现状
常州市制造业发达、企业创新需求旺盛,但是科教资源较为匮乏。多年来,常州市始终秉承“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立足常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连续十四年“走出去”开展“科技长征”,“请进来”举办“5·18”科技展洽会,不断引进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原本与常州企业“八竿子打不着”的科技人员,成为粘合校地校企的“双面胶”、汇聚创新资源的“情报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1.1 强化产学研服务,办活动、注实效
2019年,常州市科技局开展“科技型企业大走访”活动,重点聚焦全市1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全年全市组织各类行业、区域专题对接活动112场,走访30余所重点高校院所,活动参与企业数7268家,达成签约项目1217项,2020年上半年全市组织各类产学研活动86场,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通过市、区联动,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常州市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服务机构等单位参会,专家与企业家代表在平台建设、技术研发、需求对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与探讨,进一步深化相关产业领域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对接,助推常州市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资源、搭平台
(1)瞄准国内一流科技资源和创新团队,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中科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北邮、北航、上海交大等国内外科研单位的合作。新引进建设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北航常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2)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持续深入合作。2019年,围绕天合光能、上上电缆、常州四药、戚研所、钱璟康复等常州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全年共建设联合创新中心9家,列全省第二。(3)推动已建平台提质增效。2019年,新增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新誉集团成功晋级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常州大学成功获批国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5家企业进入省全球影响力和国内一流研发机构培育库。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44家,列全省第四,累计达397家。
1.3 优化产学研环境,出政策、推落实
(1)围绕“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目前正在拟定《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企业研究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产研院专业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市级资金扶持。(2)深入贯彻实施《在常高校院所与地方产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支持在常高校围绕常州市产业特色,牵头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围绕先进碳材料、空天信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常州市9个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了9个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3)制定贯标管理办法,提升研发管理能力。
2 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市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省内乃至全国地级市中处于第一方阵。但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也逐步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创新生态环境不够优化
近年来,常州市持续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太阳能光伏、石墨烯、工业机器人等一些优势产业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常州市尚未形成真正的全国性强势产业集群,大多数科技园区的产业特色还不明显,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还不强。同时,常州市缺乏优质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和国家级科研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源头不足,不能满足常州市科技型企业对高端创新资源的渴求。
2.2 企业创新主体动力不足
常州市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和研发投入的高风险性,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仅着眼于找一些时间短、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
2.3 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常州市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常州市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能力弱等不足,高端科技服务人才缺乏,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仍相对薄弱,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对策建议
3.1 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协调“5·18”展洽会与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融合发展,探索新要求下的展洽会活动体制和机制,创新新模式,打造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技术成果展示平台,为常州市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围绕常州市十大产业集群,与专业机构合作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需求,以细分产业为要素分批组织党政企代表团产学研精准对接。通过与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深度交流,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常州市,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3.2 持续推进在常高校创新联盟建设
围绕科技创新的区块链和创新链,在2019年建成9家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的基础上,下一步计划设立联盟联合技术攻关课题,优先支持联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联合创新、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公共创新平台等。以项目经理制的形式,按产业链条中关键核心技术,整合多种创新资源,实施联合协同创新计划项目,解决产业发展中技术瓶颈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联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考核与奖励。围绕科研项目争取、研发项目实施、科技成果产出、产学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制定联盟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考核优良等次的联盟秘书长单位,给予绩效奖补经费支持。通过规范化试点联盟绩效评价工作,促进联盟健康发展。
3.3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推动出台《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按照政策要求,围绕常州市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面向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重点高校院所,组织实施企业研究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若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引育工作。(2)推进常州市龙头骨干企业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切实加强与省产研院的深入合作,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在2019年建设10家联创中心的基础上,今年目标再完成10家,累计达到20家以上,数量争列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