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20-11-28

舰船电子工程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保障性保障体系武器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上海 201109)

1 引言

作战使用部队的需求是军民融合武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新一代的武器装备承担着支撑部队形成战斗能力和保障能力的重要使命,开展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必须要把确保武器装备战备的有效性放在首位[1]。面对集成度高的复杂装备和产品,部队在装备的日常维护、使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还在逐步提升的过程,大部分的突发故障、应急情况和异常现象都依靠工业部门来解决,如何在武器装备的保障工作中实现对装备的快速诊断、对故障的快速定位、对产品状态的快速恢复,保证作战部队的战备值班,对武器装备的保障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武器的综合保障思路尚处于探索实践的初级阶段,维修保障的总体思路和如何开展保障的方式都还需从传统方式向新形势转变。考虑到如何加强武器装备的修理保障能力建设和提高各型武器装备的保障效益,立足于各型武器装备的作战使命、定位、功能和保障需求,开展综合保障体系的深入研究并完善现有的综合保障管理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武器装备的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

2 目前武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保障性设计不足:在型号研制过程中,由于武器系统的保障性设计规范的标准程序不完善,武器系统保障性的设计工作考虑不全面、配套的保障资源的建设与型号研制也不匹配,因此产品的保障性设计难以在设计过程中有效落实。

2)综合保障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目前,综合保障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没有普及,对武器装备信息的收集仅局限在每年的售后服务、调研走访和部队交流等活动,类型相对单一和时间相对滞后,对现役武器系统的使用、训练、作战能力、分析保障数据等方面尚且还在初级水平,而部队在役的武器系统大数据建设所希望提供的音视频装备培训教材、历年演习态势及风险点资料、典型故障案例集、武器装备电子交互式技术手册(IETM)[2]、远程技术支援技术都有待完善。

3)保障人才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近些年,由于大批量的新型武器装备集中服役于各作战部队,保障部门要以更高的标准来对待装备的综合保障工作,对装备保障人员的技术进步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保障性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职业化售后服务人员培养这些地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所以,需要进一步提高保障人才梯队的个人能力,以增加装备保障人员个人业务能力的主动能动性和完成工作的责任感。

4)需要完善军民融合修理保障模式:武器系统的维修保障工作原则上是以部队为主体,但各战区能够独立开展维护保障、日常训练和重大演训活动的并不多,军内各级修理保障单位的修理保障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并且各修理保障单位人员成长性低、流动性较大,每年工业部门各设备厂家都需要为部门提供不同程度的理论实操培训,以指导部队官兵进行装备的维护和使用等[5]。因此,需统筹规划保障资源,充分整合军民两方的优质保障力量,优化完善军民融合修理保障模式,提高综合保障的效率和质量。

2.2 面临的形势

目前,装备的维修保障主要由装备巡检巡修、临抢修、返厂修理、专项的保障任务、用户培训、延寿整修及改制、退役问题等几个方面组成。近些年,由于大批量的新型武器装备集中服役于各作战部队,各战区积极响应中央精神,将常态化的实战考核训练作为检验装备优良的手段,武器装备保障工作的任务当量亦日趋增加,新一代的武器装备快速性和先进性决定了设备系统复杂、技术先进,对于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使用部队对武器装备的保障质量、反馈及时性都提出了更高一层的需求,武器装备的综合保障工作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1]。

1)军内体制改革:现在军内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中央军委领导已正式发文《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文中明确了军内体质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的总体原则是中央军委管理总体层面,各战区管理部队作战层面,各军兵种管理军队建设层面。军队体制的装备保障管理办法和保障任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装备传统的保障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合目前的形势,因此,深入研究并完善现有的综合保障管理工作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2)保障思路及时改变:现在大部门的装备科研单位还在沿用上一代的武器装备保障思路来支撑型号的科研生产管理工作,各型装备的承制方存在对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体会不深、关心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资源把握不平衡等问题。型号队伍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上下一心、扎实工作,做好武器系统装备各项保障工作,持续改进提升装备质量,为部队交付质量过硬的武器装备,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以一流的批产、一流的服务保障各战区作战部队用好装备服务,赢得单位的良好信誉和口碑。

3)信息化保障建设:当前,现役武器系统的使用信息、维护信息、作战信息数据等,由作战部队机关单位、战区作战部队和工业部门各设备承制单位等多家一起掌握这些数据信息,但是各方面数据信息的有机联合和使用研究还不全面和完善,特别是工业部门对收集武器装备信息的仅局限在每年的售后服务、调研走访和部队交流等活动,类型相对单一和时间相对滞后,对现役武器系统的使用、训练、作战能力、分析保障数据等方面尚且还在初级水平。因此,构建军民两地各方信息数据的共用共享机制的需求刻不容缓,以此促进武器系统相关信息数据的有效融合和分析,为武器系统维护使用、装备保障、备件采购、作战效能提升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有利于提高武器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武器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措施

1)综合保障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负责武器系统的综合保障部门应旨在健全职业化的武器系统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以任务需求为切入点,建设以承接各型武器系统综合保障的专业化、素质化和现代化的综合保障中心,建立综合保障专职机构和综合保障队伍,提高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对装备的综合保障进行顶层策划并将措施落实到实施人员,加强保障工作的质量,提升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甄选业务能力强、武器系统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型号保障师、设计师、计划经理和外场修理保障人员,组成能够完成武器系统保障任务的专业化高素质保障试验队,体现了综合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持续加强武器系统保障工作向平常话、专业化、素质化和现代化发展。并且,为了更加高标准、高效率地开展武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保障管理工作,应制定武器装备全生命周综合保障管理办法和规程,规范工程管理、切实提高装备综合保障水平[4]。通过不断总结前期开展的综合保障工作,进而全面巩固综合管理工作中采取的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对新任务的综合保障管理水平。

2)强化研制过程中的保障性设计

综合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与型号研制工作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良好的发展,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装备的保障性,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和验证。武器装备整个寿命周期保障工作应统筹规划,从型号立项开始就应该进行保障性的相关论证,在进行保障性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制定保障性设计的相关标准、详细的实施步骤、细则和方法,到了转阶段时,项目办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和评审,并且对武器系统科研生产过程中的装备保障相关工作实行检验制度、巡查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来将保障性相关要求落实到武器系统研制初期。通过保障性的设计工作后,协调组织进行专业技术性研讨,主要包括:维修性标准规范、评价和验证保障性相关指标、军方修理性工作安排、测试性标准规范、修理级别方式方法、综合保障成熟度评估等方面。同时,保障师应将武器系统的数据和作战部队和机关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设备研制厂所设计师,为武器装备设计工作提供最原始、直接、全面、可靠的信息和参考素材,有利于后续装备的不断迭代改进。

3)加强沟通与信息化建设

与部队用户构建综合保障工作长效互通机制、信息双方互联,建立军民两方互相反馈的沟通方式,增强军队和工业方对现役武器系统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畅通,通过走访调研、临抢修、巡检巡修、等级修理、部队交流等工作方式,指导部队对武器系统的使用维护,并对部队提出的质量和技术问题,首先应了解使用部队的改进建议,并为用户提供一流的服务,解决装备质量问题和解答技术问题。

综合保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前部队提出了迫切需要,若将现代化信息系统用于现役武器系统的数据采集、信息收集、作战需求等,无疑对武器装备修理、保养、使用、解决小的质量问题等方面都相当便捷和有效率[6]。经过对武器装备进行一系列的维护保养、维修使用、临抢修和专项修理等装备售后动作,同时把数据包中所包含的武器装备基本情况、技术状态变更等情况进行更新,并对装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全面落实对批产型号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的售后动作进行闭环管理要求,并对售后服务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及管理,且提供全套的数据信息内容、数据分析能力和部分功能进行辅助决策[7]。还要为作战部队提供武器系统使用维护信息收集、远程专家故障诊断、装备健康定期体检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保障信息化支持,完善产品的综合保障体系,提高综合保障工作智能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

4)加强用户培训体系建设

加强区别化的用户培训体系建立,将用户对武器系统培训的需求进行深入挖掘,鼓励各设备承制单位利用其技术方面前沿、功能和性能指标全面熟悉的优势,对培训课程、课时进行定制性服务,以适应武器系统的培训特点、满足作战部队和军内修理单位等各个方面的人进行武器装备全寿命时期各个阶段进行培训的需要,对于部队官兵了解装备程度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定制菜单式的培训项目,设置科学的培训计划,编写标准化的培训文件,实施区分化、定制化、全面化的培训计划,策划覆盖各设备基础理论、维护保养、故障排除、能力提升、作战使用和修理保障等级认定的培训方案[8]。

5)加强军民融合双方保障机制建设

军民两方共同开展武器系统的军民融合相关保障体系研讨,对适用于各军兵种武器系统的军民融合相关综合保障工作的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进行探索,对综合保障工作的管理要求和实施流程进行规范化,协调明确军民两方保障任务的协调内容、接口要求、工作原则、责任划分、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职责体系、知识产权要求和装备备品备件采购体系等[9]。建设秩序井然、协调高效、规范有效的武器综合保障实施流程和工作规范,作为法律文件指导和保障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效运行[10]。由于目前部队用户提出了多维度保障的保障要求,在已建立的24个小时内做出迅速响应的保障要求前提下,逐步向靠前保障、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转变[11]。根据“通用仪器仪表市场采购,专用仪器仪表军地两方共享,特殊仪器仪表应专业化”的原则和想法,促进军民两地一同合作进行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和资源的共享利用,利用各设备承制单位、作战部队和部队军械修理单位各方在修理保障资源方面的优势,立足于可通过部队操作人员进行基层级维修、临抢修、设备承制单位靠前保障、装备返厂修理、军方军械修理单位修理保障装备的多种不同模式,达到减少保障成本和提高保障效率,使综合保障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地完成[12]。

4 结语

从目前的保障任务和形势分析,今后型号综合保障工作将会面临更加艰巨和严峻的挑战,型号设计人员和保障人员将以建立“专业化、科学化、常态化、信息化”的综合保障体系为目标,为全面提升我国武器装备保障力量建言献策、添砖加瓦、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保障性保障体系武器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基于任务的航空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建模研究
浅析保障性住房档案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