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造林绿化设计研究
——以卡若区为例
2020-11-28米玛次仁
米玛次仁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西藏 拉萨 850000)
1 研究区概况
卡若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地处三河一江(昂曲、扎曲、金河、澜沧江)地区,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呈“W”形,为典型高山地貌。属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地形地势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境内气候垂直分带十分明显。多年平均气温7.5 ℃,最高气温33.4 ℃,最低气温-20.7 ℃;多年年均降水量474.5 mm,最大年降水量668.5 mm(1991年),最小年降水量287.7 mm(1994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主风向为西北风和北风。由于复杂的地貌、气候和水热条件,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布明显。深切河谷植被以旱生带刺灌丛为代表,山地森林植被以耐寒的针叶林如云杉、柏木为主,高山植被以中生性植物组成的灌丛草甸为代表[1]。
2 设计原则
紧紧围绕保障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区林产、建设美丽西藏为目标,以建造优质、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兼顾惠民增收,在城镇周边、交通干道和水系沿线等重点区域,结合当地宜林地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地实施人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增强生态防护能力[2],改善环境质量,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生态保障[3]。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水定林、量水而行、规模适度的原则。
(2)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
(3)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讲求实效的原则。
(4)适地适树、良种壮苗、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5)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原则。
3 人工造林设计
3.1 立地分类及评价
科学客观的立地现状调查和立地分类是提出各项造林措施的前提。在外业调查、内业检测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对不同立地条件的无立木林地的造林条件进行总结、分析和归纳,选取与造林相关的的主要因子,作为立地划分的具体依据,科学划分立地类型[4]。
针对立地类型属温带半湿润山地阳坡弱碱性沙土的区域,土壤酸碱度为弱碱性,选择川西云杉、山杏、白榆、山毛桃4个树种作为造林树种,针叶林、阔叶林成带状分布。川西云杉是昌都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乡土树种,云杉具有耐荫、耐寒的特性,喜生于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也能适应微碱性土壤,喜排水性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川西云杉自然分布于山地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在阳坡面表现一般,前期昌都市林业局已安排种植川西云杉6亩,采取了改土措施,如有表现较差或死亡,补植树种选择白榆。山杏、白榆喜阳,均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昌都市分布较广,能够在所选造林地块生长。山毛桃对水肥有一定的要求,在水肥条件满足的条件下,才能鲜花盛开,在安排及时浇灌、施肥和管护的条件下,所选造林地能满足其生长需要。所选造林地块紧邻江边,水源条件方便充足,通过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能满足林木生长用水。土壤为沙土,土体通透性好,易耕作,升温快,但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因此灌溉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浇灌。因作业区地势相对陡,为避免施工初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边坡不稳定,采用水平沟整地,水平沟沿等高线布设,沟宽且深,容积大,能够拦蓄大量降水,防治水土流失。随着林木逐渐成林,可改善景观格局,美化环境,枯枝落叶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势必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动物等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有利于地表草本、灌木的生长;有利于多种生物的共存,逐步形成小的生态系统。
3.2 林种设计
以人工造林作业区的自然现状为出发点,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结合造林经营目的,确定作业区的林种。本次共涉及1种林种,即防护林,其亚林种为护岸林。
3.3 树种设计
树种选择坚持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遵循“适地适树、适种源”,兼顾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利用优良乡土树种的原则,选择抗性强、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萌蘖性强、经济效益高、已获得成功栽植经验的优良乡土树种造林。选择4种树种,全部为具有较好生态防护效益、且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树种,选择有川西云杉、山杏、白榆、山毛桃。
3.4 整地设计
由于造林地地势较陡,同时坡的上部分为道路,下方为河流,为避免对地表造成大的扰动,减少施工初期的水土流失,采用水平沟整地。水平沟整地适宜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中陡坡,急需控制水土流失的山地。水平沟沿等高线布设,沟宽且深,容积大,能够拦蓄大量降水,防治水土流失;其沟内可以遮荫挡风,减少沟内水分蒸发,对于干旱地区控制水土流失和蓄水保墒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整地方法的挖土量大,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在施工中应注意挖沟时用底土培埂,表土用于内侧植树斜面的填盖,以保证植苗部位有较好的肥力条件。本次采用的整地规格为沟底宽30 cm,沟口宽80 cm,沟深40 cm,埂高40 cm,埂宽30 cm。在水平沟内按株距挖圆形植树穴,规格为直径80 cm,深80 cm。
3.5 造林方法
采用植苗造林,栽植前栽植穴灌水注满,当水下渗至坑底时马上进行栽植,苗木栽植深度比原土深3~5 cm。栽植时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流程[5],待水渗完后马上进行栽植,以保证树苗根系能坐在饱含水分的土壤上。栽植时,第一步将基肥与部分客土碾碎、混匀,平整、均匀地埋入穴内;第二步将苗木放入穴的中心扶正,不能窝根,接着培入心土,在培土到一半时,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使根系在土中舒展,并将已埋的土踩实;最后将剩下的心土埋入,一直埋到与地面平齐,进行第二次踩实。栽植后必须及时浇足定根水,并在植苗穴表面均匀覆盖一层松土,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3.6 幼林抚育管理
在林地土壤管理中,松土和除草同时进行,要做到清除树盘中防碍苗木生长的杂草灌木,同时通过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可改善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每年松土除草次数逐年递减,头两年每年需进行2~3次,第三年开始每年按1~2次进行[6]。
随着幼苗的生长,为改善树干质量、保障树形优美等,对阔叶树种幼树进行整形修剪、抹芽和平茬、松土、培土等措施。对针叶树种进行松土、培土等措施。
4 辅助工程设计
4.1 管护工程设计
为防止牲畜对幼树的啃食和破坏,在作业区必要位置布设荷兰网。规格采用钢管立柱,立柱规格:50 mm×2000 mm,钢管浸塑,其中埋入地下50 cm;网孔60 mm×120 mm;丝径规格:2.8 mm,浸塑处理。
4.2 灌溉设计
在综合考虑作业区水源条件、地形条件、土壤质地、作业区形状和面积的基础上,以保障灌溉、合理投入为前提,设计高扬程潜水泵抽水+沟灌方式满足植物需水。
栽植时透浇定根水,以后每15 d浇一次,直至雨季可停浇,土壤冻结之前必须透灌一次。栽植后第2、3年,每年土壤解冻时和土壤冻结前透浇一次,雨季前3~6每月各浇水一次,特殊情况适时浇水。
4.3 抗旱保水设计
采用覆盖地膜措施,提高苗木根系周边土壤持水量,促进苗木生长。浇足定根水,水分下渗后,采用1 m×1 m聚乙烯薄膜,随树盘套苗展平,上面覆土2~3 cm,四周覆厚土压实,防大风将地膜刮走。
4.4 土壤改良措施
4.4.1 客土
根据造林地土壤情况,造林地须进行客土改良。客土采用的土壤类型要求为壤土。每穴客土量为穴容积75%,本次设计整地类型1种,为水平沟整地,在水平沟内按株距挖圆形植树穴,规格为直径80 cm,深80 cm,每穴要客土0.3 m3。
4.4.2 施肥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加快苗木生长,要对土壤贫瘠造林地进行施肥。植苗定植时要施入基肥(有机肥),追肥(复合肥)结合灌溉施入。基肥施用一次,追肥实用三次;追肥应与灌溉同步进行,将化肥放入穴中,浇水融化而渗入土壤中。肥料种类、肥料用量在各个造林作业区,根据造林地土壤养分需求,结合当地基肥类肥料供应情况确定。
4.5 灾害防治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预防和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为了防治鼠、兔、病等林业有害生物,对作业区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贴,造林后林业管理部门可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治理措施。
5 结语
藏东横断山区属高山峡谷干热河谷区,同时也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区域之一[2]。区域立地条件差,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困难。通过合理的造林设计有利于造林绿化工作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