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济源市林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020-11-28任迎亚成文浩
曹 林,任迎亚,成文浩
(1.国有济源市愚公林场,河南 济源 459000;2.河南天添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济源 459000;3.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河南 济源 4590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大部署,并接连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2017年,国家发改委同意支持建设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统筹城乡开发建设,全力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载体,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济源林业积极融入济源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济源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示范区。
2 济源市林业基本情况
济源市示范区土地总面积192785.02 hm2,林地总面积120845.02 hm2,林木蓄积量386.5 m3,在林地中,公益林地面积为103884.93 hm2,占林地面积的85.97%,商品林地面积为16960.09 hm2,占林地面积的14.03%。截至2019年底,济源森林覆盖率达45.23%,居河南省第二位。
3 济源市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做好生态建设,筑牢绿色发展动能
济源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战略,以“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为美好愿景,扎实推动森林济源建设,有力实现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产业的同步发展、互促并进。历年来,济源坚定实施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战略,着力构筑南太行和沿黄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强化生态资源管护,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沿黄生态涵养带、困难地造林、湿地生态恢复、污染土地修复、荒山绿化、国家储备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河南太行山猕猴、黄河湿地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管理,突出做好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有效促进了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稳定,济源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产品价值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济源市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进一步擦亮。
3.2 抓好绿化美化,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济源市严格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坚持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乡村是林业的主战场。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绿化模范镇(村)创建、一村一景规划设计,强化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努力增加乡村绿化总量,加快乡村绿化彩化建设步伐,乡村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乡村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承留镇花石村、大峪镇偏看村、邵原镇黄楝树村等“美丽乡村”因绿而兴、四季有景,能够满足城市居民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需求,现已成为对外宣介的靓丽名片。目前,济源11个镇全部荣获“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称号,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愚公森林小镇”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济源花石森林旅游小镇入选河南省首批森林特色小镇;承留镇核桃基地荣获“第三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大沟河林场、王屋山景区、鸿润苗木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九里沟—水洪池风景区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森林氧吧”;承留镇花石村、大峪镇王庄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1]。
3.3 培植富民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济源市林业始终以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拓宽绿色富民产业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总抓手,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通过培育乡村旅游、经济林木、林下经济三大富民产业,打造核桃、花卉苗木、林下中药材三大产业集群,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带动林农收入快速增加。目前,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全面贯通,成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建成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小沟背、南山森林公园等30余个特色森林旅游地,森林景观利用面积达1.91万 hm2,年接待游客290余万人;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累计达到3.28万 hm2;核桃种植规模已达1万 hm2,涉及济源11个镇、290个行政村。截至2019年底,济源林业产值达到21.76亿元。
3.4 强化林业责任,保障脱贫攻坚致富
济源市示范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多处于山区、林区,贫困人口分布与林业发展重点区域高度重叠,民情、贫情、林情决定了林业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大有可为。济源林业聚焦产业扶贫、合作社带贫等,切实加大生态扶贫力度,有效拓宽增收致富渠道。2016年以来,济源共成立家庭林场16家,经营面积465.53 hm2,成立涉林专业合作社490余家,总经营面积3620.2 hm2,近年来,济源还积极发展核桃产业、生态资源、生态建设及管护、生态效益补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断拓宽林农就业渠道,实现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带贫扶贫成效明显,林农收入显著增加。
4 济源林业在助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
4.1 乡村绿化及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随着济源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远离市区、镇区的乡村老弱留守人员占比较大的情况凸显,村民对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意义认识不足,主动参与家园绿化美化的意识缺乏,许多房屋长期空置无人打理,庭院和房前屋后杂草丛生,个别地方村民人畜混居现象依然存在。群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仍要加强。济源西部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北部太行山生态屏障区有1.33万 hm2困难地亟需治理,乡村小微湿地和部分农田防护林退化萎缩严重,低产低效林量大面宽,太行山区极端天气时有发生,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遏制乱采滥伐林木、预防重特大森林火灾等任务愈发艰巨。
4.2 乡村林业发展投入不足
济源市2009年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偿面积2.54万 hm2,2011年至今增至3.94万 hm2。2018年,发放2.75万 hm2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的农户经济补偿为371.43万元,涉及9个镇88个村。济源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0.98万 hm2,涉及10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37009个农户,人口约13.6万人,截止2018年底,国家共拨付资金33809万元,户均补助9135元,户年均补助480元。从总量上看,补偿金额不少,但村民居住地和公益林、退耕还林地范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村民得到的补偿数量较少。政府政策、资金、项目扶持不能完全做到因村施策,部分村庄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高档林果、森林观光等林业新兴产业,缺少针对性金融支持政策,群众筹资难,一些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绿化美化,但是缺少资金来源,目前主要靠各村自筹资金解决,难度大。
4.3 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受经济发展形势、区域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目前济源市11个镇各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多数村发展方式落后,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因地制宜发展长久产业。林区除了以大峪镇小横岭村核桃产业、克井镇枣庙村林下冬凌草种植产业、王屋镇西坪村连翘产业、邵原镇神沟村森林旅游等村为代表的相关优势涉林集体产业外,多数村集体经济项目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存在层级较低、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甚至有的村集体仍依靠自然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群众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薄的租金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过高。
4.4 人才资源匮乏
济源市不少山区、林区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长远打算和具体思路,有些山区村庄森林资源丰富、立地条件好,但尚未进行中长期规划,以林致富的信心不强。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回到农村发展创业的很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领军型人才流失匮乏,发展后劲不足。林业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动能不足,典型事迹及人物挖掘宣传力度不够,引领效应不强[2]。大峪镇寺郎腰因特殊的红粘土质在山地气候下产出的大葱葱白长,肉质厚,耐贮存,清爽可口,香甜辛辣,后味浓,市场反映好,于2011年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但在2019年底却出现80万斤滞销情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葱合作社缺少具有市场眼光的经纪人,葱农尚未转变观念,没有随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转,导致大葱错过最佳销售期。
5 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5.1 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发展活力
村级党支部是乡村振兴重要组织力量,要紧紧抓住并依靠农村党员群体,用好党建学习培训平台,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达到乡村各个角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因地制宜抓好乡村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充分考虑涉林产业投入期限长的实际特点前提下,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杜绝林业资源浪费,做到农林牧渔产业深度融合,兼顾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做优市域、镇域、村域发展规划,留足林业发展空间,不断彰显林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包含林业资源在内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产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特别是自然资源保值增值、林农持续受益。
5.2 加大村级林业技术人才培养
坚持选优配齐配强农村“两委”班子,坚持“走下去”、“请上来”、“送出去”相结合,加大对村干部、林农专业合作社、林企负责人培训力度,通过党校学理论、示范基地学技能、先进村学本领、发达林业省市取真经等途径,着力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产业带头人。重视从林业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中挑选业务能力强、开拓精神足的人经过培训充实到林业一线,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引导其做好乡村林业建设者和生态文明传播者。突出抓好林业主管部门指导、协调、示范作用,选配素质过硬干部职工任职乡村“第一书记”,组建用好林业技术志愿服务队,积极争取开展省(市、镇)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乡村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以科技兴林推进乡村振兴。
5.3 正确处理好产业兴林和自然资源保护关系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两翼,生态保护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在严守乡村生态红线前提下,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政府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管,确保乡村自然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立足现有的林业基础,优化乡村林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决杜绝一哄而上、产业同质化。围绕各村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资产盘活型经济,通过村集体土地、林坡、水面等自然资源出租、入股、发包等形式创办资源型林农生产基地或新型农民合作社,依托民俗文化、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一村一品”、“一区一业”,集成开发林果采摘园、森林康养、休闲观光、速生经济林、林种基地、文化体验、农村电子商务等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推广以新“互联网+”、“旅游+”、“生态+”为出发点的林茶、林药、林菌、林花、林蜂、林畜等林地复合经营模式,不断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3, 4]。
5.4 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和服务水平
要将乡村绿化和其他工程相结合,抓住森林河南建设机遇,充分用好国家造林绿化工程资金,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森林济源等林业工程项目,将工程任务向乡村倾斜。要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争取金融机构对潜力大、效益好的林业产业信贷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项目财政补贴,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良种补贴、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不断加大对乡村林业产业发展投入。要深入开展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提炼宣传乡村振兴进程中林业行业先进典型,用榜样激励身边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5]。加快林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合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技术指导、产品营销等功能于一体[6],更好地指导帮助林农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提升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