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是如何谋划武力解放台湾的

2020-11-28孟昭庚

湘潮(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粟裕

孟昭庚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时,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就开始谋划解放台湾的事了。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所派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毛泽东和他进行了3天的晤谈,向他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告诉他: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比较麻烦的有两处:台湾和西藏。其实,西藏问题也并不难解决,只是不能太快,不能过于鲁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谈到台湾问题。一个多月后,台湾问题在中共中央议程里正式被提及。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在一次关于华东局任务和人事安排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确定粟裕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分管军事。在讨论华东局的管辖范围时,毛泽东提出“还要加上台湾”。他说:这地方很应该注意,有海军、空军及其他军队,有资材,很有生意做。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在1949年4月举行渡江战役之前,毛泽东就正式开始设想,在上海战役结束后,立即移师福建东南沿海地区,解放沿海岛屿,建立进攻台湾的军事基地,进而渡海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还亲自点将,要时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的粟裕肩负起解放台湾的历史重任。

1949年6月14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回电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副参谋长周骏鸣,第一次直接而又明确地提出攻台作战问题:“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其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外结合,请着手研究,并以初步意见电告。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台湾问题,则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

6月21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又电示中共中央华东局、粟裕等:“在你们面前目前几个月内有四件大工作:(一)经营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赣新占城乡广大地区;(二)占领福建及厦门;(三)帮助二野西进;(四)准备占领台湾。”

为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了以粟裕为首的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华东局还应中共中央的要求,上报了解放台湾后的台湾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舒同为中共台湾省委第一书记,刘格平为省委书记。同时,中共中央华东局还对台湾省委、省政府各部厅局、各地委、各县委的班子也都进行了相应搭建,并对拟随军进台干部集中进行有关台湾知识和政策的培训。

中共中央军委为了给解放台湾储备干部,还在华北军政大学专门设立一个台湾大队。1949年11月1日,朱德总司令出席了台湾大队学员毕业典礼。他说:“海南岛、台湾岛,这是中国地方,我们一定要全部解放。”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粟裕立即着手进行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对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的4个军进行攻台的训练。

1949年6月27日,刘少奇访问苏联。在刘少奇出访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请求苏联出动空军、海军配合解放台湾的问题,要刘少奇在跟斯大林会谈时试着提出这一请求。

7月10日,毛泽东根据朱德建议,写信给周恩来:“可以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同时须考虑在闽、浙两省建立飞机隐蔽库。”

从毛泽东信中看,他把进攻台湾的时间定在“明年(19 5 0年)夏季”。

7月25日,毛泽东又电告在莫斯科的刘少奇,要他即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苏联提供飞机并代为培训飞行员,争取赶上进攻台湾的战役。电报发出后,毛泽东与朱德在中南海颐年堂研讨进攻台湾问题时说,只要苏联能援助我们几十架飞机,掌握了制空权,即可以发起进攻台湾的战役。结果,令毛泽东大失所望。斯大林对代为培训飞行员爽快答应,但对派苏联空军、海军援助进攻台湾,则表示难以赞同。他说,这样一来的结果,必定会引起美国的介入,诱发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苏联人民刚刚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灾难,他们很难理解必须这样做的理由。

中共中央军委曾经设想,将刚刚在苏北长江边的泰州白马庙成立的由张爱萍负责的华东海军北移青岛,并由军委直接指挥。粟裕从解放台湾作战的需要出发,于1949年7月30日午时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华东海军暂缓北开,以便参加对台湾作战部队的联合演习。

8月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三十日电意见,“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并仍归华东系统即粟裕指挥”,“你们积极准备攻台湾是正确的”。

1948年底,在东北、华北以及中原战场上一败涂地的蒋介石,采纳了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著名策士张其昀的建议,决定着手经营台湾。也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魏德曼也向他提出一个“退保中国东南与台湾地区”的建议。蒋介石认为这个时候,也只有依靠美国的强大海上和空中军事力量,利用台湾海峡才能暂时阻止没有海、空军优势的中共军队。于是,蒋介石于1948年12月24日,任命前参谋总长、前东北“剿总”总司令陈诚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不久即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12月29日,他又派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以加快经营台湾的速度。

1949年4月,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席卷江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已经从“总统”任上“引退”的蒋介石明白,在大陆已无立足之地,遂决定将台湾作为最后栖身之地。

蒋介石于5月飞抵台湾,6月在台北设立总裁办公室,成为实际上的国民党政权最高领导核心。6月21日,蒋介石再次披挂上阵,以国民党总裁身份亲赴福州,召开驻闽部队团以上军官会议,一再强调说:“大家应当知道台湾将是党国的复兴基地,它的地位的重要性异于寻常。比方台湾是头颅,福建就是手足。”会后,他又亲自召见部分师以上军官训话:“有我领导你们,有台湾在,即使大陆尽失,也可以复兴。”

会后,蒋介石对国民党军驻守福建部队进行了整编,确定了新的防御部署。月底,蒋介石在台湾又召开东南军政会议,强调确保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要求集中可能集中的力量,巩固东南防务和台湾外围屏障。7月18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

12月7日,国民党宣布“政府”迁至台北。不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也迁至台北。

尽管如此,在粟裕领命之初,攻台形势还是相当有利的。

当时,美国方面对极度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感到失望。目睹国民党政权兵败如山倒的美国政府,也不愿再背上这个包袱。渡江战役一战成功,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上海,美国未敢轻举妄动,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甚至留在南京观望,没有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广州。

当时撤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不算保安团一类的杂牌军,作战部队只有20万人,许多军、师、团不相隶属,有编制无部队,有军官无士兵,杂乱无章,颇有乌合之众之嫌。其中,周至柔的空军虽有官兵8.5万人,各种型号飞机400架,但能够升天作战的不足半数,汽油只能支撑两个月。桂永清的海军仅有3.5万人,舰艇50艘,能作战的舰艇同样不过一半。这些舰艇分散在舟山群岛、金门马祖至海南岛的千里海疆上,台湾本土防务十分空虚。同时,台湾经济也十分凋敝,资源困窘,物价腾飞,只能靠印发钞票对付一时。最主要的是整个台湾国民党弥漫在浓厚的“失败主义”氛围中,人心惶惶,这是其致命之处。

厦门、漳州失守后,蒋介石更加重视金门的战略地位,说:“无金门便无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陆。”严令汤恩伯固守,“不得请辞易将”;同时不顾广州李宗仁政府危如累卵,将驻扎在汕头一带的胡琏的第十二兵团北调金门增援。

1949年10月24日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负责指挥的3个团9086人(包括船工、民夫)从厦门附近的大小嶝岛、后村、石井等前沿阵地出发,渡海进攻金门岛。但登岛部队第一梯队登陆后船只全部搁浅,遭国民党飞机和军舰狂轰滥炸,300余条运送兵员的船只无一幸免,致使登岛部队后援不继,激战至27日后全军覆没——大部阵亡,少部被俘。

10月29日,即金门作战失利的第三天,毛泽东在仔细阅毕28日粟裕发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即以军委名义,亲笔起草《关于攻击金门岛失利的通报》并致电各野战军和大军区:“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为轻敌与急躁所致”,各野战军和大军区,将金门失利的情况,“转告各兵团及各军负责同志,引起严重注意。当此整个解放战争结束之期已在不远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中主要是军以上领导干部中,容易发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对于尚在作战的兵团进行教育,务必力戒轻敌急躁,稳步地有计划地歼灭残敌,解放全国,是为至要”。

第三野战军通过认真总结攻击金门失利的血的教训,对渡海作战的特殊性有了深刻认识,并总结出一套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渡海作战要领。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极为重视第三野战军关于攻击金门失利的总结,提醒全军,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这一新的问题。

1949年11月3日,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发起定海(即舟山群岛)战役。11月4日,毛泽东本已复电同意粟裕等人的定海作战方案,称“我们认为”你们采取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就在此日,毛泽东又给粟裕发去电报,指出:舟山群岛共有敌军5万人,并有顽强的战斗力,你们以两个半军进行攻击是否足够?鉴于金门岛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岛(指登步岛——笔者注)作战的失利,你们必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部署、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如果准备未周,宁可推迟时间。

11月,为了配合进攻台湾,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6个月内再组建两个歼击机团和一个轰炸机团。

此后,蒋介石受金门岛、登步岛大捷的鼓舞(笔者注:解放军在攻击定海登步岛的作战时,由于对敌据岛顽抗及援军迅速登岛估计不足,遭到敌守军、援军和海空军的联合反击而失利,被迫撤离),向舟山、海南、金门增兵扼守,将他最后的三十几万部队分驻海南、台湾、舟山三大岛,妄想以岛屿对抗大陆。退,可互为掎角鼎足依托;攻,可全线同时展开或出击某一重点。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也顺势指导粟裕制定了分别攻取各岛,斩其爪牙,再直捣台湾的战略。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12月16日,在与斯大林首次会谈中,毛泽东就直接而迫切地向斯大林提出:“国民党的支持者在台湾建立了一个海空军基地,海军和空军的缺乏,使人民解放军占领这个岛屿更加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的一些将领一直在提议,请苏联援助,比如可以派志愿飞行人员或秘密军事特遣队协助夺取台湾。”斯大林当面含糊其词地回答毛泽东:“这样的援助不是没有可能的,本来是应当考虑这样做的,问题是不能给美国一个干涉的理由。如果是指挥人员或军事教员,我们随时都可以派给你们,但其他的形式还需要考虑。”

时间到了1950年。

当时,国际形势处于一种微妙的发展中,但总的来说仍对我进攻台湾有利。

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几个月中,美国对台湾采取了不介入的态度。此间,美国一度多次发表很不利于蒋介石在台湾处境的言论。

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政,确认联合国大会于1949年12月8日通过的决议中所重申的对中国的原则:尊重中国领土完整,要求一切国家避免在中国领土内获得势力范围或建立外力控制的政权,或谋求特权,并称上述原则“在目前局势下对台湾特别适用”。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又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了美国国务院称之为“美国基本立场”的著名讲话,声称“谁破坏中国领土完整,谁就是美国的敌人”,并且宣布美国的安全线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庇护这些地方而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

这个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如有一定数量的海、空军配合,立即渡海进攻台湾,完全有胜利之把握。粟裕曾向毛泽东建议,必要时可考虑暂不攻击较易攻取之舟山,而先攻最难打之台湾。台湾既下,统一中国最后一道难题必将迎刃而解。

1950年1月13日,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电示国内,解放舟山和金门,“要调查敌情、民情、地形、船只、兵力和后勤情况”,请粟裕、叶飞到北京同聂荣臻、刘亚楼等研究商讨如何做好这些工作。

2月上旬,还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连发两电:一电给粟裕,询问从国民党起义过来的伞兵第三团情况,并指示:“这些伞兵盼加强对他们的政治训练,我们需要以这批伞兵作基础训练一个伞兵部队,作为台湾登陆作战之用。”一电给刘少奇,“同意粟裕调四个师演习海战”。这以后,粟裕便指挥部分拟攻台部队,分别在胶东沿海、长江口和天目山地区开始了模拟登陆及在台湾山区作战的训练。由此,粟裕开始着重研究现代战争中陆海空三军配合渡海作战的新战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攻台作战兵力投入方案。

1950年3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粟裕为了更细致地筹划台湾战役的具体事宜,特地拜访了新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跟他会商关于攻台作战的意见。在对东南沿海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及渡海作战可能遇到的问题重新进行估算、分析后,粟裕设想以50万兵力用于渡海攻台,分两次运送。这与台湾蒋军的总兵力大体相当,虽不占绝对优势,但由于解放军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国民党军,因此只要登陆成功,胜利是有把握的。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一方案。

5月17日,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出了《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点意见》,并成立以粟裕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以3个兵团、12个军,共50万人的兵力,投入对台作战的准备。

1950年5月,解放军攻占海南岛后,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台湾蒋介石集团,估计共产党军队下一个作战目标应是舟山群岛,遂果断地放弃舟山群岛,于5月13日至16日将驻守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12万人秘密撤到台湾。由于蒋介石迅速撤军,使得解放军在台湾外围围歼蒋军精锐的计划落空。此后,蒋介石辖地仅存台澎金马,但驻守台湾的军力猛增一倍,达40万人,而且还修建了新机场和一些重要基地。同时,蒋介石还招募了日本空军雇佣军五六千人到台湾。这就使得台湾的防务得到加强。

此外,蒋介石对台湾的控制也得到加强。一些打入台湾军政高层的中共地下工作干部和情报人员,在“整肃运动”中相继被捕、被杀,中共台湾工委遭到毁灭性破坏,原来设想通过内部配合来解放台湾已不可能了。而解放军攻台部队船只又极为缺乏,当时华东军区筹集的船只仅够装运4个加强师及附属部队,不足第一梯队的一半。因此,粟裕预料未来对台湾的作战将更加激烈和残酷。经过深思熟虑,粟裕于5月17日,向中央军委建议,将第一梯队由4个军增加为6个军。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参加全会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粟裕,在毛泽东安排下向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粟裕认为,由于参战部队不仅包括第三野战军全部,还有其他野战军4个军参加,已经成为重大战略行动,对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将发生重大影响,建议中共中央派刘伯承或林彪主持台湾战役,他作为华东军区领导人将全力协助。

毛泽东认为,粟裕对攻台作战已经有了深刻思考,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此战虽然需要其他部队协同,但第三野战军是主力。所以在会上,毛泽东当即宣布:解放台湾之战仍由粟裕指挥。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之后,粟裕向毛泽东详细报告了攻台作战的准备情况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大兵团渡海攻台作战,首先必须解决“过得去”的问题。粟裕在见毛泽东之前,曾仔细地计算过,攻台作战以50万人计,所有人员及车马、武器、粮弹等一切装备,重约13.54万吨,以每人在船上占0.6平方米计,约需船只载重量76万吨,需吨位千吨以上的船只575艘。第一梯队如以6万人(突击队)计,另还需登陆艇2000只。粟裕很清楚,这样大量的船只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

所以,当时粟裕向毛泽东汇报对台作战时,主要谈了三大问题:一是渡海作战所用的大量船只问题;二是登陆突破问题;三是突破敌人前沿后怎样打退敌人大量坦克问题。由于攻台作战关系太大,如不能成功,不仅对巩固国防有极大影响,且可能影响太平洋及东南亚局势,使美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因此,粟裕便又一次斗胆直陈:“攻台作战如无绝对把握,不仅不应轻易发起攻击,而且宁愿再推迟一段时间。”

6月23日,为了保证攻台兵力优势,三野前委经缜密研究,再次向中央军委提议,从其他野战军抽调3至4个军,将原计划参战攻台的12个军增加到16个军以上。

然而,就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6月2 5日,朝鲜内战突然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悍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赤裸裸地武力干涉、阻挠我解放军解放台湾。接着,美国政府根据美国国会1949年通过的共同防务援助法,主动与台湾当局以换文形式签订了所谓的《台美联防协定》。

美国政府插手台湾局势,激怒了毛泽东和中国人民。就在杜鲁门6月27日发表声明的第二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了回答杜鲁门的声明:“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毛泽东也在讲话中,严厉谴责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一月五日还声明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国际形势的突变,使毛泽东不得不暂时中止进攻台湾的计划。

7月13日,毛泽东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出动第十三兵团在中朝边境严密监视美国在朝鲜的军事动向。不久,毛泽东又派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后来,因为粟裕病情日益加重,难以坚持工作,毛泽东这才批准粟裕请假治疗。

8月8日,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就对台作战问题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建议:1951年不攻,1952年解放台湾。陈毅的建议,获得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批准。

9月中旬,朝鲜战局骤然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遭受严重伤亡。9月29日,毛泽东明确指示新闻总署:“以后请注意,只说打台湾和西藏,不说任何时间。”

10月2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并很快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随着朝鲜战争规模的扩大,形势日趋严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将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到东北。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头部队入朝参战。

11月初,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电示华东军区,解除第十兵团再攻金门的任务,解除第九兵团进攻台湾的任务,并将该兵团调往东北待命赴朝。

至此,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停了下来。此后,解放台湾问题久拖不决。实现祖国统一,从此便走上了曲折、漫长的道路,这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伟人毛泽东对此痛定思痛,据曾担任过中联部副部长的王力说,毛泽东曾跟他谈过解放台湾这一历史问题:“这是我党七大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我们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还有大军,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所以没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来解放台湾,而是以劣势兵力在金门打了败仗。这样蒋介石在台湾的棋下活了。”

猜你喜欢

粟裕
粟裕的爱好
第一次开飞机
王必成之女忆父亲“批判”粟裕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 『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粟裕大将的故事
青年粟裕的革命战斗生涯
远去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