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
2020-11-28倪光南
CPU芯片和操作系统是网信领域最基础的核心技术,但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不少的挑战,CPU芯片技术仍受制于人。当今世界,两款主流的CPU分别是英特尔公司的X86指令集架构CPU和AMD公司的ARM指令集架构CPU,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全世界很多公司,需要通过购买授权许可才能使用。
虽然这两种芯片在世界上特别流行,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有问题。芯片设计的门槛极高,以14nm工艺为例,需要上亿元的研发经费、上百人年的时间投入。只有少数企业能承受中高端芯片的研发成本,这一现实情况制约了芯片领域的创新。
鉴于开源软件快速发展的经验,我们希望把这种经验推广到芯片领域,推动芯片的创新与产业发展,但开源芯片的开发投入太大,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一点我们要明确。
下面,我们谈谈RISC-V指令集架构CPU。RISC-V指令集架构CPU是一种可以降低处理器芯片IP成本的新模式,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部门于2010年发明,基于广泛使用且标准十分宽松的BSD许可证(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license),用户可自由免费地使用RISC-V进行CPU设计、开发并添加自有指令集进行拓展,自主选择是否公开发行、商业销售、更换其他许可协议或完全闭源使用。
个人认为,大家对RISC-V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设计优势。免除授权费用和知识产权风险的完全开源免费,这是RISC-V存在的主要意义。传统的芯片设计有时需要上亿元研发费用、投入上百人的团队并花费大量时间,这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不可能承担芯片研发,被迫只能使用市场上的已有产品。这种市场态势,既造成了芯片市场的垄断,又丧失了发展的主动权。而开源芯片设计可以将芯片设计门槛大大降低,甚至仅3~5人的小团队在3~4个月内,只需几万元便能研制出一款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十分适合中小企业创业,并且市场前景广阔,这能够有效促进芯片产业的繁荣。
第二,技术优势。RISC-V指令集在最初设计时其研发团队就明确表示要追求简约,丢弃历史包袱。目前成型的技术代码集小,支持模块化,性能十分优越,能够满足从微控制器到超级计算机等各种复杂程度的处理器需求,支持从FPGA、ASIC到未来器件等多种实现方式。同时,能够高效地实现各种微结构,支持大量定制与加速功能,并与现有软件及编程语言良好适配。
第三,市场优势。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场景下对于CPU的需求日益碎片化,嵌入式应用前景广阔,低功耗、低成本和订制化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RISC-V的精简、低功耗、模块化和可扩展的优势与数字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十分契合。
第四,管理优势。最初的RISC-V指令集发起于20世纪50年代,因而大多数专利早已过期,在商业化和开源使用方面不会存在明显的专利壁垒和成本问题;另外,RISC-V由2005年成立的基金会管理,这是一个非盈利的中立机构和开放社区,主要负责日常维护RSIC-V指令集标准手册与架构文档,参与RISC-V相关规范的制定和软硬件生态系统的发展。基金会采取会员制管理,目前共有上百家会员单位,其中,中科院计算所是发起和审计会员,阿里巴巴、华为是白金会员,这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RISC-V社区的交流和创新,形成生态系统,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打破芯片市场的垄断。
RISC-V的技术优势是追求简约、无历史包袱。X86指令集架构CPU,自1978年诞生时有80条指令,到2015年增长了16倍,达1338条指令,且目前仍在增长,历史包袱沉重。RISC-V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潜在市场,是全球应用于IoT终端的嵌入式CPU市场。并且,RISC-V的性能、辐射性、可扩展性都不错,其主要的风险是碎片化和专利问题。
RISC-V由RISC-V国际基金会管理。RISC-V国际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其成员包括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华为、阿里巴巴等,共235家会员单位,其中白金会员19家、普通会员216家。目前,RISC-V国际基金会的规模在迅速壮大,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关于RISC-V的生态现状: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做RISC-V的生态,比如谷歌、三星、IBM等;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在做RISC-V的生态,比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公司,还有中科院计算所等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年底,与RISC-V芯片、硬件、软件、投资、知识产权及生态相关的中国公司数量已接近100家。我们希望RISC-V指令集架构CPU对国产CPU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ARM架构能够满足国产CPU的基本要求,比如华为的CPU,就是基于ARM架构。这类国产CPU的授权费用投入大,总体而言可以自主发展。
未来,RISC-V很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主流CPU之一,从而在CPU领域形成Intel、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