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创作中水的运用与表达

2020-11-27朱晶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画

摘要:中国画又被称国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之一,而水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水作为重要的图像元素,在运用和表达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查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探析中国画创作中水的运用与表达,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水的运用;水的表达

引言: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水是不可或缺的画面构成元素。从我国历代画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出,对水的运用以及表达十分重视。不仅如此,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更是在以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多样的运用方法以及表达方式。因此,对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水的运用和表达进行探析是十分必要的。

1.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以水为题切入中国画研究的状态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角度、对水表现的案例进行研究以及对水在中国画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研究、思考。因此,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个是从空间的角度,另一个则是从审美的角度。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水在中国画创作中可以作为营造整幅画作空间构架的主要依托。空间构架是中国画的重要内容,而水是构建空间构架的重要基础,不仅如此,水的合理运用与表达还能够对画作中画面不足这一情况进行弥补。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之中,我国的山水画是在唐初的《游春图》后,独立山水画才真正被定义。在此之后,我国各个时代的画家得以对自然界中的高山、流水进行描绘。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或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1]。而在中国画中,水的运用与表达大多与山互相依托,尤其是我国古代的五代到北宋年间,那时的画家钟情于描绘中景,喜好全景式构图,以表达自然的广阔与磅礴的气势。在两宋年间,中国画的创作风格逐渐由全景的山水绘画风格转变为秀润的边角之景。例如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等著作,都是通过运用水从而使画作表达出纵深空间之感。到了宋代,我国中国画逐渐成熟,佳作也随之涌现,作画的理论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果。其中,较为著名的三远法就是宋代的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主要指的是构成三远的元素,而水在构成元素中十分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远之中的平远上。通过在中国画中运用水,从而在画作上营造较为广阔的空间,而水的延展性和自由性也能够很好的表达画作中的空间关系,从而使画作传达出空旷或是淡然的感觉。例如董源的《潇湘图》等[2]。

而水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并不单单发挥着空间塑造的作用,其重要性还体现在画作审美意境的营造方面。例如通过运用水将画面留白,从而传递出悠远的审美意境。在运用水营造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时,往往会转变水的情态,从而对人的心灵或思想起到洗涤的作用,也就是山水怡情。具体而言,画家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高山或是河流进行观察,而在观察过程中,会感悟到生命之美或是人生真理,这导致画作在作画过程中,会自然的注入自身的感悟,从而使画作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代宋元年间,中国画的怡情方向逐渐转变为主观的心绪和情感。这段时间的中国画,无论是全景式的画面构图还是边角之景,均直观体现出从真实情境转变为意境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更迭,体现出水这一元素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变化。例如元代倪瓒画作中的水域一般较为平静,从而体现出萧索以及寂寞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孤独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除了水的单独运用,我国中国画还使用墨营造出水的多种形态,这得益于水极强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从而使画家不断对水的各种形态以及水域进行描绘,还结合墨演绎水的多种姿态。早在五代后梁画家荆浩中提出,不仅要用笔法,还要用墨,从此笔墨并提。从唐朝中期,画作中已开始使用水法,自王恰泼墨后,北苑继之,方有水墨。所谓的水晕墨章指的就是运用水对于墨的作用,从而在宣纸上运染成斑斓的纹样。通过浓淡相宜,干湿对比的手法,展现出千变万化的画法。而水法的运用,到明清才逐渐成熟。中国画的绘画历史中,往往自成一派的大师对墨法和水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运用和把握,其作品传世百年,却仍水墨渗景、酣畅淋漓。而这,均得益于水质妙用。

2.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如上所述,我国历代大师在作画时十分重视水的运用。例如齐白石,自言“白石用水五十年未能得其妙”,亦或是清代的张式也在《画谭》中提到:墨法在于用水。在我国历代大师的画作中,可以直观的看到水的运用十分灵活和生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当代的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水的运用,而水法也离不开笔法的运用。具体而言,运笔的力度和技巧对效果的呈现十分重要,运笔的速度或是笔的含水量等,都会时水墨千变万化。若是笔法不足,则会导致墨不入纸,成为混沌的墨团。而在中国画中,墨可被分为五色,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依靠水去调和。黄宾虹曾提出七墨,但无论是哪一种墨法,都需要水的调和,从而产生浓淡、干湿等变化。但在应用墨法时,还要注重对水温以及水量进行把握。明代画家唐伯虎曾提出:作画泼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固也,温汤水或河水皆可[3]。因此,在使用水法和墨法时,对于不同的画作以及宣纸类型需要使用不同温度的水对墨进行调和。对于较为厚重的墨线可在其快干时用沸水冲之,从而去墨色留墨痕。而当空气较为潮湿时,可用温水对画作进行轻轻喷洒,并用羊毫洗擦,呈现出朦胧的感觉。而在使用面积较大的泼墨法时,需要对用量进行掌控。由于不同的宣纸具有不同的吃水性和含墨性,因而还要熟悉纸的性质。

以画家张大千为例,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泼墨画家。泼墨法就是将墨洒在纸上,呈现出气势奔放的画面。但这种画法并不如含义那么简单,张大千的泼墨画其处理过程十分繁杂,一般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在作画前,须得用水将生宣喷湿,再将用水调好的墨汁泼上,等到墨晕固定后,再略加皴法,进行作画。张大千的画作多是写意山水画,例如《灵岩山色图》,此幅画作就是应用泼墨法绘画而成,画中的峰峦舒缓起伏,似是浓密的林木,又好像山峦层叠。再加上使用淡墨对细节进行勾画,从而使宁静的画面呈现出微妙的动势。再例如《碧峰古寺》这幅画作,通过将浓重的青绿色彩夹着水分,自上而下泼在画面中,呈现出光影幻化的效果。而泼墨法对画纸具有明确要求,不可易坏且需要较强的延展性,能够使水墨能夠较为容易的渗开,因此使用的多是生宣。

而对于熟宣而言,水墨在纸上的延展性较弱,以宋人小品的工笔画为例,此类画作更加注重线条美,因此不需要水墨具有较强的延展性,这导致在选择宣纸时,多用熟宣。在运用墨法和水法时,通过把控水量,将墨调和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或是焦墨,从而呈现出具有多层次的浓淡效果。例如干墨,就是画笔中水分的含量极少或是下笔快速。水分较少的行笔较慢,使墨水慢慢的渗透到熟宣中,呈现出干而不枯的意味;而下笔快速的干墨法,画笔中水分适中,通过使用狼毫笔旋转窝笔前进,呈现出湿中有干的画面感。或是运用水将墨调淡,再进行反复晕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往传统的作画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现代的画法,点水法。这种方法对于不同的宣纸和画作类型其使用方法也存在差异。在作画前使用,主要是在画纸上喷洒适量的水珠,从而便于后续的作画以及画面的呈现。尤其在使用生宣纸时,通过在作画前喷洒水珠,能够有效避免墨色过于渗透到宣纸中,从而在作画完毕后能够形成水珠斑斓的效果,提高画面的效果和美观性。若是所进行的工笔画,那么点水法往往是在作画完毕后进行适量的喷洒,从而增强画面感。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把控好笔上的水分,避免水分过多出现流淌的后果。

3.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达

3.1水的风格表达

在我国中国画的历史上,水与山大多互相依托,在山水画还没有完全脱离人物画时,时常作为背景出现。但在唐初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展现出水的表达的新的突破。在此幅画作中,通过对水域的外形进行勾勒,并使用勾水法对水域内的水纹进行填充,通过流畅的线条表达出水的流动性。通过将水纹通过细线的均匀的勾勒出来,并遵循近有远无的原则,从而增强画作的整体构局,增加画作的空间感。再以《明皇幸蜀图》为例,此幅画作中的水域较小,但仍使用细线对水域进行填充,呈现出风吹水面、波光粼粼的效果,通过与画面内其他景物的协调构图,从而表达出唐朝青山綠水的画风[4]。而在《江行初雪图》中,通过将江水的水面以鱼鳞状的勾线进行勾勒,营造出渔民的辛苦,表达出冬风萧瑟的感觉。而到了唐代,水域的勾画不仅包括鱼鳞纹,还增加了勾水方式,例如使用较为细长且平缓的线条对江水进行勾画,从而表达出水面平静的效果,传达出平和的心境。与其相对应的还有宋代的《赤壁图》,此幅画作通过较为绵密的线条对水面进行填充,从而营造出江面汹涌的感觉。

但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达,最为常见的就是以空白的形式对水进行表现,也就是空白风格的表达。这种形式最早出现于我国宋代,但成熟运用则是在元明时期。与勾水法不同的是,这种表达方式不再使用线条去勾勒水面,而是通过较淡的笔墨对其进行轻抹,或是通过参照物来表现水,表达出整体画作的空旷感和浩渺感。不仅如此,这时的画家以逐渐由写实的手法转变为较为抽象的表达手法,以《富春大岭图》为例,此幅画作中的水域则是通过一片空白进行表现,没有勾勒和晕染,通过小桥以及石头以表达水域,呈现出空灵的感觉。

3.2水的形态表达

在中国画的创造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瀑布、江流等,这均是来自画家观察自然的感悟。从现状来看,中国画的创作中水的形态的表达可分为动态和静态。在水的动态表达中,可分为以下类型:第一种,泉瀑。泉瀑在中国画中,占据着大部分的比例。我国描绘泉瀑的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烘染法。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其他参照物对水的流势进行烘托,例如《山溪待渡图》,就是通过画面中的石体以及枯枝对泉瀑的流势进行衬托,表达出山水的气魄。第二种,流涧。流涧相较于泉瀑,没有较强的冲击力以及气魄,但是,流涧能够表达山水之间的生机。例如《虎溪三笑图》,此幅画作中就是通过细节的勾勒以及烘染法,表达流涧的立体感,从而传达出生机盎然之感。第三种,河流。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河流的占比也是极高的。但在表达河流时,与上述两种不同的是,河流并不是通过明显的流向以及波纹进行表达,而是通过山体的衬托,从而表达出壮阔波澜的之感。以《渔夫图》为例,这幅画作就没有对河流进行细致的勾勒,而是通过河流两边的山体进行衬托,表达出水流生动之感,从而使观者能够体会到水势。

对于水的静态的表达,需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借物现水。在我国早期的中国画中,相较于水纹的出现时间,鱼纹出现的更早,这意味着在古代就出现了借物现水的表达方式。例如《落花游鱼图》,就是通过群鱼的生动形态以及水草表达水,从而营造出透明的景象。第二种,水禽浮水。在静态的水的表达中,大多使用水禽的游荡去表达水,例如宋代的《太液荷风图》等。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水的运用与表达十分重要,无论在画面还是意境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运用水,并对水的表现力进行研究,从而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利平.水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与表达[J].美术,2020(06):146-147.

[2]包勇.论中国画艺术中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20-21.

[3]袁志坚.中国画里的真山水与真精神[J].中国文艺评论,2019(07):71-79.

[4]赵新江.张濛中国画山水写生展赏析[J].理财,2019(07):62.

作者简介:朱晶(1983.10-)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学历:哈尔滨师范大学,职称:二级美术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紫气东来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康庄大道(中国画)
《早春过秦岭》中国画
刺破青天锷未残(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