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阅读语境下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问题与对策
2020-11-27叶愚
今天,很多人常常笼统第将新媒体接触方式看作是向青年学生群推广体文学经典阅读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认为是其对于有限时间的挤压,碎片化的浅阅读,导致了经典阅读的时间与空间的萎缩。其实,这里至少包含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空间时间的挤占只是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源自于互联网语境的阅读习惯和由此而来的思维惯,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当说现在互联网为背景的文学经典阅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既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精神对立与价值鸿沟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接触方式变局导致的时间压缩,而是已经深入人心的网络阅读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困扰。尤其是对于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群体更是如此。
因此,试图单纯的扭转互联网信息获取方式解决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关键问题只是天方夜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做的首先是需要了解互联网语境影响之下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模式具有怎样的特征与影响,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阅读理解等认知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次才是根据这些新的变化探讨如何调整我们的文学经典阅读,以及有的放矢地提供适应性的文学经典供我们的学生群体,做好经典阅读推广工作并有助于解决互联网语境下的思维问题。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模式带来问题
首先,我们这里所指的网络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是非视频的文字阅读内容,大致应当包括的媒介接触渠道与方式,有网络社交媒体为平台的网络阅读、各大网站为主的平台内容,比如网络文学、知识分享等等。在媒介选择上他们已经成为主流的阅读内容获得渠道,至少在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体中是如此。
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在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远超于每日接触报纸(0.4%)、广播(0.5%)、电视(0.9%)、杂志(0.7%)”。(1)而与此同时,“大学生每日从不接触报纸的比例占50.3%”。(2)可以说纸媒体载体为主的文学经典内容媒介劣势非常明显。。
在这个调研中我们还看到,网络媒介的选择上社交平台是日常阅读的主流。其中QQ、微信、微博是社交媒体的头部。在使用时长、频率等方面成为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主要阵营。
而网站平台内容里主要阅读对象是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学。这是最接近于传统媒介经典形式的网络内容,广受学生群体欢迎,很多作品已经演化为今天尽人皆知的大IP。比如《斗破苍穹》、《步步惊心》等。相关调研表明大概有75.5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学“资源丰富”、“主题通俗”“环境开放“内容新颖”等因素吸引他们阅读。可以说大多数学生都将网络文学作为休闲娱乐、填补时间空白的主要阅读读物(3)。
同时在内容倾向上,娱乐、财经、法律、历史文化、科技、体育等在互联网语境下是学生群体日常阅读的内容主体。文艺作品则通常是通过音视频的形式接受。传统媒介为平台的文学经典则在日常阅读的序列中淡出。
其次,网络语境下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危害。
应当说目前在调研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占据学生群体主要时间分配的网络内容阅读的目的是以猎奇、休闲为主。形式上以碎片化以及程序根据趣味投喂式为主流。这种阅读环境带来了许多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的问题:
1、专注力,沉思能力、细节认知能力问题。互联网语境下长期的进行碎片化的网络阅读所带来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注力的下降。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出现注意力、细节认知能力的下降等现象。对于文字的认知能力也随之减弱。进而人们进行长时间沉思的能力也在减弱。纷繁复杂并且不断出现的信息和内容使得网络阅读者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一个问题上面,反复思考、沉思默想。而人的认知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一个认识消化升华的一个过程。久而久之人们的注意力随之而涣散,无法专注,更难以做细节的挖掘。
2、自我反思能力,对于事物判断能力和把握真相能力的下降。互联网通过程序计算的控制会向用户提供符合阅读倾向的内容,造成的效果如同温室使得网络阅读者的自我认知与反思的能力以及对于事物本质的把握能力變弱。网络内容阅读者在互联网世界里已经不再是读者而是用户,这是商业思维下的受众群体,是可以控制其反应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语境下我们原始意义上的读者正在消失。尤其是反思和对于真相的探索能力在下降。甚至经受不起真相的冲击而去主动歪曲事实或躲在网络温室里消极回避,而没有了积极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
3、受限于互联网信息获取途径和方式,以及思维能力的下降,网络阅读者逐渐形成圈层化思维模式。其表现就是价值观念的狭隘;理性能力退化,情绪泛而成为主导,于是对待事物只能使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去认知。产生了许多标签化、草根化和反精英化的思维,进而理性对话沟通能力也随之下降或消失,导致今天普遍存在舆论空间的紧张和萎缩。
总之,在互联网指导的媒介变局中,作为普通的内容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种媒介接触方式改变的影响,在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上都出现了一些令我们不安的问题和现象。
二、互联网语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意义与实践策略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工作中,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对于改善现在的阅读状况有所帮助呢?很显然我们在纸媒体时代熟悉的推广路径,比如探讨如何沟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隔膜;以及如何用大的历史命题激发对象的历史使命感与参与经典阅读,完成自我价值飞跃和改变民族文化命运等历史性任务等等面对这一问题已不适用。为此,我们需要从适应和纾解互联网语境下网络阅读者面临的情况与问题的角度重新界定适用的文学经典。
首先,我们要明确今天的语境下推广文学经典阅读负担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网络阅读所造成的问题,也是其意义所在。互联网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我们在这样一个媒介变局中,所能做的是减弱问题的影响和弥补其所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群体。推广文学经典的意义从以往的文化功能过渡到更能为迫切的思维功能和思想作用之上了。利用文学经典这种凝合了前互联网时代千年来人类文化精神的结晶,来提高网络阅读者的专注力、反思能力以及改善思维模式是互联网语境下推广这种阅读的最大意义。
其次,基于以上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在这里界定文学经典时就应当与之前强调文化价值时的准则有所不同。同時也将构成我们选择作品的标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界定:
第一、注重思想性、批判性。在如今互联网语境下什么样的经典可以作为对于互联网影响的抵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教授在他的《有抵抗感的阅读才是严肃的阅读》中曾经针对互联网语境下的阅读现状提出过严肃阅读的概念。呼唤严肃阅读的回归,强调它是心灵的碰撞。这启示我们在遴选文学经典读本的时候应当遵循思想性、批判性的原则。选择那些能够触动思考,尤其是揭示我们生存真相与意义的作品。用文学经典激荡读者的思考,引导他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生活,不断反思自我,探索生命的真谛。同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可以拓展读者的事业和生命体验。从而完善其认知能力。
第二、注重从个体发展角度理解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是指什么?对这个问题历来认识繁杂,主要的问题视角有两个,一是从人类文化的发展角度从历史演变的规律等宏观角度去审视;二是从个体的发展完善,以及最终的自我认知等终级目标角度去审视。应当说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以学生为主要阅读群体所指向的文学作品阅读。因此我们需要的文学经典,不是文学史的历史视角之下的经典,也不是从历史文化发展视角考察的文学经典,而是站在个体的接受、认知、体会这种个性化的视角来考虑和探讨的经典;是接受视角之下参与指导人生进程,影响个体生命意义上的文学经典。
因此,站在个体角度我们认为文学经典对于读者个人生命史的影响与其于对于文化历史的影响可以等量齐观。所以经典就是它所揭示纾解的是个体生命的困境,引发的关于存在本质的思考,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的时刻就像荷尔德林所界定的诗人一样“仰天长望,此生何为?”。它所激发起的不只是善恶、进步落后的价值判断,更是对于完善生命追求动力的文学作品。总之,是能够高度参与读者生命历程并给予其生命长久触动与震撼的文学作品。
第三、作品选择上的强调多样性。为建立经典阅读者多元化的认知视角,强调对于有多样化世界的理解,所选作品应注重其多样性。无论从审美还是从世界观等角度都要保证这种多样性。就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这段短暂历程中以这个标准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许多值得称道的经典。比如京派中沈从文、废名表达的已于消逝的美其所带来的生命震撼;抑或是鲁迅等批判现实作品所揭示的令人战栗的真相;或者是穆旦、顾城、海子等现代诗人所带来的长久的生俯拾即是的经典。阅读这样的文学经典所激发的思考与感受会长期伴随者读者,在其生命历程中不断拷问、触动、共鸣。可以说如此经典可以以良师益友而观之,是个体生命自我完善之道。也许这就是文学经典的意义就个体而言。
最后,从对抗互联网语境对于阅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阅读及思维能力的侵蚀,从文学经典推广角度我们应以严肃阅读为目标,立足于个体视角,同时不忘历史文化担当,甚至选择有着较高的阅读门槛,但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而不是娱乐化属性的文学经典进行推广。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策略。
注释:
谢耘耕(2015)《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传媒∷MEDIA 》,2015.8(上);
同上。
廖思琴,周宇 (2017)《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行为调查分析与阅读引导》 2017年第2期(总第153期 70页);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文科专业学生经典阅读调查与引导》(课题号GH170763)阶段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叶愚(1970.5.19)男,民族:汉,籍贯:吉林长春,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从事新闻传播与当代文化研究及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