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宋

2020-11-27赵榛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精准扶贫信息化

赵榛

摘要:随着全民休闲时代和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民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的需求,而且还是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分析广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民俗体育文化与休闲旅游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相关思路,促进精准旅游扶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俗文化;旅游;信息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考察时,针对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政策是非常适合我国国情需要,根据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来精准识别、扶助、管理扶贫对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广西,脱贫任务艰巨,广西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广西旅游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广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布局,以发展旅游产业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标。广西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活力,丰富内涵;又可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助力脱贫攻坚。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应如何以民俗文化为依托,以旅游资源为手段,提升文化旅游体验深度,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广西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广西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民俗文化现状分析

1.广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民俗文化是民间风俗的的重要体现,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由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行的民俗,逐步形成的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等的传统礼仪文化。涂传飞认为民俗文化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是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传统文化[1]。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大陆线的西南端,陆地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现居住有汉、壮、瑶、苗、侗、彝、仫佬、仡佬、京、毛南、水、回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民俗文化,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又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言:“民族文化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能照出民族生活的面貌;它还是一种X光能够透民族生活的内在肺腑。它又是一种历史留下来的足迹,能显示民族走过的道路。它更是一种推动机,能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2]。

2.广西民俗体育文化形式丰富多彩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地方,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分布广阔,因此出现了众多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如壮族的赛矮马,投绣球;瑶族的打铜鼓,打旗功;苗族的跳芦笙、爬坡杆;侗族的抢花炮、踩石轮;京族的哈节、海滩拔河;毛南族的同顶、同拼;仫佬族的象步虎掌等项目多达272个。这些活动内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直接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军事武技的,有纪念祖先或英雄人物的,有表现庆贺丰收和胜利的,有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要的,也有反映宗教祭祀甚至还有些迷信活动色彩的[3]。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把农历“三月三”歌圩,确定为广西首个地方性法定节日。各地举行多种活动,积极把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市場中。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资源为平台,以民俗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活动为形式,如靖西壮族绣球节,融水苗族芦笙踩斗马节,三江侗族花炮节,京族哈节,“三月三”歌圩等具有民俗文化的节日活动,使广西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在国内外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目前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中,仅有壮族、苗族、侗族的芦笙踩堂、跳竹杠等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而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项目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

二、广西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是一个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多民族聚居地,由于受到历史、政治、经济、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各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与产业融合度低

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成为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目前的开发过程中,产品形式单一,缺乏民族特色。一是同质化问题严重,不论走到哪个村落,多是抛绣球、板鞋舞、芦笙踩堂、跳竹杠等活动形式,容易造成游客审美疲劳,没能突出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更缺乏“一村一品”“一寨一味”的民族特色。二是与产业融合度,产业发展与旅游发展没能形成互动性,比如靖西市盛产大果山楂,但在景区内举行的旅游活动还停留在观赏型阶段,却看不到山楂在旅游产业中的身影,如山楂饮料、山楂特产等,进而无法促进当地居民增收致富[5]。

(二)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信息化程度低

旅游产品价值与品味的高低,与当地民俗文化开发的程度有关。比如,合浦是两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合浦县博物馆文化内涵深厚,但是,缺乏娱乐互动元素,更缺乏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展示和体验。二是无形讲解服务,主要是导游对民俗体育文化缺乏相关知识,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掺入民俗体育活动知识较少,比如跳竹杆,更无法组织游客进行民俗体育活动比赛,进而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6]。

(三)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文化品牌效应

目前,广西民俗文化品牌塑造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创新意识不足,文化素质偏低等原因,阻碍了广西民俗文化尤其是贫困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一是缺乏理论研究型人才。目前对于民俗文化资源研究依托于广西高校、科研机构和非遗部门,研究成果多为单项体育活动,与民族服饰、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的共同研究较少。二是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实现民俗文化与文化旅游、文化体验和文化教育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必须要有专业创新型人才支撑,这也是当前民俗文化品牌塑造面临的困局[7]。

(四)市场观念落后,营销缺乏创新

广西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原因,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识薄,造成了“养在深闺人为之”的局面。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旅游营销是不可缺少的。由于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居民,市场营销观念比较淡薄,对“互联网+”、网络技术、电商平台等的网络营销技术运用十分有限,多以“广告+宣传”居多,结果造成各自为政的困局,特色资源难以共享。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历史发展机遇

广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2020年底要实现所有贫困县脱贫,可以通过加快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拓展文化旅游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是带动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要传承保护,而且要创新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旅游产业转变,以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互助合作,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创新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二)完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程,需要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一是居民的参与性,贫困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旅游资源所在地的主人。因此建立一个当地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积极参与当地旅游决策工作,让贫困群众正真从旅游业中获利。二是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当地居民经营的民宿、餐馆、旅游商品商店等给予政策扶持,增加贫困群众旅游就业岗位。三是教育扶贫培养机制,贫困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相应知识,制约了他们的参与性,没有他们的参与,旅游活动就缺乏真实性、生动性,游客也缺乏深入的体验感[8]。四是发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行职教扶贫,知识扶贫,技术扶贫,对贫困人口进行新业态信息化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新媒体技术等。

(三)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构筑智慧旅游平台

由于信息化技术在社会中得到普及,进而促进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来提升游客对民俗文化旅游的满意度和体验感,进一步加强民俗文化的内涵建设。当地政府通过旅游智慧平台,可以比较好地弥补民俗文化资源分布零散、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等弱点,利用智慧平台更全面、深入地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效应,进而提升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旅游新业态下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是体验一种不同于城市喧嚣生活的宁静,而且也是需要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松心情、感悟人生。因此,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地区旅游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础保障。

(四)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增强旅游吸引力

广西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营销模式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如毛南族的放飞鸟、仫佬族的八月节等,知名度不高,知道的人更少,很难吸引住游客。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可以开展全媒体营销模式,一是利用好“网络主播”新营销方式优势,对当地农特产品永福罗汉果、恭城柿子等进行直播带货,同时也可以介绍当地民俗文化如,壮族山歌、侗族抢花炮等民俗活动。二是利用VR,3D影像技术,如宾阳的炮龙节,引用VR技术体验民俗文化活动,一方面游客虚拟参与炮龙节舞龙活动,另一方面全景再现炮龙节的历史文化。

(五)迎合时代需求,打造区域品牌

文化遗产是珍贵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文化资源,需要进行民俗文化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应以文化创意为中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内涵为目标,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文化活动为形式,展现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主管部门要引导深入挖掘当地“土、俗、古、特、红”的文化内容,将广西本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到旅游品牌建设中[9]。同时旅游经营者也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方针,结合本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创新创意设计旅游产品,并突出品牌差异化特征,防止过度雷同化现象[10]。

四、结束语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趋势。广西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旅游扶贫、助农发展是带动经济增长,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增加民俗文化的内涵建设,实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到精准扶贫,切实使贫困人口能够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涂传飞,陈志丹等.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41):24-31.

[2]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194.

[3]刘其龙.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体育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8.(6):99-102.

[4]张文卉.广西新增三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EB/OL].http://dv.163.com/v2/article/detail/D5PB01CI05129 E3H.html.2017-12-16/2019-8-25

[5]伍朝辉.全域旅游背景下靖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20-21.

[6][8]侯琳.精准扶贫背景下促进广西旅游扶贫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8,4(34);74-79.

[7]陈子超.休闲时代视角下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5,04:136-139.

[9]郝延省.蒙古族“那達慕”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8,07:90-93.

[10]冯宏伟.新时代农村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形式、局限与路径[J].民族传统体育学,2018,41(10):125-13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旅游新业态下广西旅游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2020KY38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精准扶贫信息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