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端砚的创作创新与发展方向
2020-11-27莫伟坤莫翔羽
莫伟坤 莫翔羽
摘要:端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端砚的起源与历史的深入探究,对雕刻题材、地域特色等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实践研究,得出新时代端砚的创新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既保留了传统,又与现代创新、艺术、市场等相结合。
关键词:端砚;创作;创新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特色,而砚台更是中国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砚台的本身不仅具有传统的实用功能,其实更应该发扬其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新性和艺术性。
肇庆是一座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具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之美景,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盛誉,古称端州。早在古时候成为贡品的“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亦享有“国之瑰宝”的美誉,这不仅让肇庆得到“中国砚都”的称号,更是孕育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喜爱,煮茶研墨、挥毫吟咏渐渐又见于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而言,书法艺术,文房四宝的传统精髓依然深深烙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文化中。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自广东肇庆,最早于唐代初期在广东肇庆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在中国文房四宝当中,端砚可是必不可少的用品。其位列中国四大名砚首位的原因是其材质里面有名贵的矿物质水云母,且石质坚实、娇嫩、细腻,研出的墨汁细滑、发墨快,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石是十分的滋润,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呵气成墨”之说。目前在开采的砚石已有几十种,包括盛名久远的老坑、坑仔、麻子坑、斧柯东、梅花坑、绿端等。现在,因为端砚原石材料的资源枯竭而导致政府需要采取了“封坑”措施来中断端砚原石的开采,因此市面上的端砚原石资源变得越来越稀少,这也越来越能体现现在端砚资源的价值。肇庆府以端砚闻名,就在鼎盛时期,家家户户磨制砚台人人靠砚石为生,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肇庆人,所以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触端砚,从最初的凿石取乐到后面的萌生兴趣,一切都是润物无声地悄然发生,稍微懂事以后的我便有着专门去学习制砚的心愿。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靠山吃山,而砚石有着“紫玉”的美称,在传统的入门雕刻题材中,据回忆不外乎松树、梅花、龙凤、仙鹤……虽然当时的我并不满意这些传统题材,但如果想要入门这是必须要打下的雕刻基础。
如果说古代端砚是一枚“璞玉”,以温润的石质与发墨极佳的效果取胜的话,那么当代端砚就一定是一种依托于硯台能自立一派的独立艺术。在当今时代,解放思想束缚的工匠们用自身的独特思维来表现出对“砚”的理解,对图案雕刻设计更是由平面到立体,一方端砚的生命形态就这样实现了新的转换。有人说创造力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也有人认为创造力来自对后天的领悟。而基本功逐渐扎实后的我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创作砚台的个人风格。我在90年代初期正式进入端砚行业,在茫茫的砚海中四处闯荡的同时,也会根据市场的反馈逐步调整自己的雕刻构思与创作方向,想着要在创新作品与传统作品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端砚在不缺乏实用价值的状态下,更增添其独有的艺术收藏性。当时我一直在想的问题就是——写毛笔字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使用端砚去写的其实已经不多了,我要打开市场就必须要去创新,很多对书法不了解的人他对端砚可能也是没有感情的,但是如果我能用端砚的形式把砚石做得很漂亮,普通人就能够欣赏这里面带来的美感。
每块端砚石材都有其独特的色泽、石质,而且大都具有丰富而优美的石品,是唯一性的不可复制的,要是可以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石品、去创造每一方端砚独有的故事,力求营造出别具特色的端砚作品,让这方端砚作品既有鲜明个性的题材,又带着巧妙精细的刀工,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与欣赏效果。这样,不仅保留了端砚的实用性,还提升其欣赏性和收藏价值。在其中创作的过程就是需要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砚海中不断地追寻、探索和领会。制砚过程中,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固然重要,但问题来了,我如何才能把自己的端砚作品设计雕刻得更加巧妙且带有创意,甚至是使自己的端砚作品既有传统国画一样有独特创新的一面,能散发出人文情怀与新时代创新的意趣,这些都需要结合时代的变迁,不断去思考而领悟出来的。山水人物砚是当代端砚池雕的一个重要题材,而高品位的山水人物则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它以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初学者容易流于一般的模仿,作品缺乏构思,主题不明确,内容表达含糊,究其因是心中无“景”的结果,其刀笔下只能造出假景。然而,要雕刻好一方山水人物砚并不易,经过三十余年的实践,我总结出:山水人物砚创作的关键是造“景”,以景表情达意,以情意交融的意境感染欣赏者,因此,造景的成败决定了作品的优劣。
所谓的传统题材在当年第一次被雕刻出来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的创新,当年的端砚匠人在工具匮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形成流传至今的图样符号,题材本身不存在落后,只是在这个时代还在用前一个时代的内容就会显得守旧过时。但创新也不能乱来,最重要的是还是要保留砚的砚堂,这是我们端砚的根本,有了这个传统以后再去创新都没有问题,跟好年代去做一些这个年代需要的作品。”
那么这年代需要怎样的端砚?带着这个问题去构思新式端砚,中华大地上连绵起伏的名川大山触动了我,那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如果把平面的端砚还原成立体的山水会怎样?有些时候,大众的审美习惯与工艺师的创新意识有时滞的可能,便会让人觉得,创新带来的变化与传统的审美意识不符,短期内让人难以接受,但不管怎样,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前进,但停滞不前便只会原地踏步,作为匠人,我们应当保持一颗探索创新的心,将坚持、勤恳与无限热爱投入到自己的工艺制作中,“当我去采风去观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时,那些山形在心里的感觉是很美的,平湖高峡,嶙峋峥嵘,无限风光、雄伟、秀丽、险峻、千姿百态,似人若物。那些别人不会注意到的小小的东西,我可以把它放大融入到我的砚里,那些大的山峰我又可以把它缩小,这种感觉是比较写意的,这样的作品能够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赤壁怀古砚》这件作品便展现了山水的这份写意,此砚以历史题材入砚。我采用了诗词的意境,用精湛的刀法刻出赤壁古战场雄奇的景色,利用原石立体山形山皱,采用垂直斧劈皱刀法削出陡峭的赤壁;利用砚堂上的石品浮云冻借喻汹涌的江水,再勾出岸边激起的浪花——这是静景。我以砚名“怀古”点题,把砚的画面做活了,游人坐在小船上欣赏着这雄伟险峻的古战场,自然会引起对当年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的怀念与追思。波浪冲洗千百年所有杰出英雄人物和事迹,惟独抹不掉峭壁上鲜红的“赤壁”二字,因为它永恒地刻录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是这些英雄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也长留住他们的名字,恰如苏轼所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的这种创作作品题材的端砚一经面世就引起行业的轰动,我还为欣赏者预留了很多的空间可以进行视觉探索,每个年龄层的人在面对这样的作品的时候都会驻足停留去发现自己看到的内容。“当时我没有去注意市场喜不喜欢这种形式的作品,但我自己喜欢,我就要把它做好,雕刻的时候不满意是常有的事,要重新打磨更改,雕刻的时候眼里就只有这一件作品,心就没有办法打开。”大自然无疑是一个瑰宝,之后我通过外出采风,大胆新颖地创作出《别有洞天》砚,其独特之处不在于天然的纹路,而在于作者独特的构思。我采用大胆的刀法开创性地将砚石从中镂空,呈现出一方洞天的视觉,窥看景外景、天外天。山石嶙峋,古松悬挂,洞中水面平静,罩照着五彩云烟,透射出熠熠霞光;小船悠悠,荡漾随水而行,穿过这片烟霞,将看到别样的光景,有诗云:“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难道这不正是对这方砚的景色概述吗?
通过这一次次的创作雕刻出这种大型立体作品,我渐渐地对这种手法熟练起来了,开始不走寻常路,继续去追求这些大胆新颖的创作,这其实是一种因形施艺的做法,从整体的视角去创作一方砚。以河山作为端砚的雕刻题材就再符合不过了,虽说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这种垂直斧劈皱刀法也是很考验砚师的技巧,稍微力度把握不到位就会破坏整个造型的美感,这种大型创作也是需要花很大的时间与心思,当然细节雕刻更加是少不了。这种别具新意的镂空刀法,可以使得画面更加的立体逼真,属实能让观赏者身临其境。打磨后的砚细腻滋润,给人湖水般倒映的感觉,让砚台不仅是文房之中的一件用品,更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玩件、艺术品、收藏件。
当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时,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怀。地灵方能人杰,端州山峰奇秀,鼎湖水清沁凉,砚石温润别致,也许是这片好山好水的人文情怀,才孕育出经典的作品。我亦希望借此砚展现祖国的河山景色,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窥探其中承载的艺术文化、端砚文化。当时市场反响的热烈让我放下心来,也让我觉得自己最初的想法得到了认可,于是我便陆续创作出《一帆风顺》、《高峡出平湖》等大型立体端砚,并一举拿下众多业内大奖,让端砚不仅只有实用性,而且有观赏性,让其成为一件艺术品。艺术的范围很广阔,人们各有所爱,就犹如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待艺术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沒有办法让每一个人的眼光都统一起来。有人喜欢立体雕刻带来的气派,也有人喜欢简洁雕刻带来的舒适,但这并不冲突,因为我们当今社会的艺术就是在百花齐放。
端砚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一项,是中国博大精深的端砚文化的代表,端砚是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对端砚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它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我一直力求创新,做砚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这个不是有好的手艺能够呈现的,而是需要你对生活品味,对大自然的体会,得出个人的领悟,跟得好师父能够学习到工艺刀法,但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就要靠后天的积累。创作,便是我们创作者对自身的一种磨炼,只有不断磨练自己,才会有出现下一件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