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BIM 的应用初探
2020-11-27王元坤王永文
王元坤 王永文
(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想要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进度、质量、成本的全面掌控较为困难,BIM 技术可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可视化的项目管理信息,为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
1 BIM 技术概述
BIM 技术属于数值化表达形式,主要以展现建筑工程项目几何属性为主,这种知识资源结合体实现了建筑工程项目全方位的共享。基本操作原理如下:将工程建设环节施工过程中大量的零碎图纸当成整体进行研究,并且采取虚拟的方式鉴别施工单位存在的几何学冲突,防止实际施工环节产生问题[1]。自从2004 年以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引入了BIM技术,且建筑行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效非常显著,但是其在地下工程勘探中应用不够广泛,依然停留在探索阶段,是目前工程勘探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 BIM 技术的特点
2.1 可视化
通俗的理解,可视化就是“所见即所得”,这是BIM 技术一个基本特性。传统的二维设计图纸固有的抽象性特征,导致无法形象直观地展示出设计师的方案和效果图,不单单增加了设计难度,也不利于后期设计修改和设计优化。BIM的可视化功能,转原二维设计为三维设计,以三维的仿真模拟形式,将市政管线的物理和功能特性展示出来,同时自动生成相应的模型数据。
2.2 模拟性
BIM 技术的重要特性就是模拟性,通过“设计-分析-模拟”,将设计和分析的结果模拟出来,给市政工程决策者提供依据。模拟性并不是只能模拟设计出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还包括运营阶段的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等[2]。
3 BIM 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 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质量管理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市政工程中的道路、管道均为线性条状结构,空间跨度大,传统二维平面设计图纸可视化弱,难以全面呈现。应用BIM 技术,以二维图纸为基础,构建出三维信息模型,可以实现市政工程的可视化管理。通过BIM 模型的可视化,项目管理者可以查看市政工程的实施阶段全过程,提高规范化质量管理程度。
3.2 构建五维模型,进行成本管理
BIM 模型存储了市政工程的项目构件数据信息,在增加成本维度后,构建出BIM 五维模型,项目中的工程量、工料机耗量、造价信息可一一呈现出来。利用BIM 模型自动计算,将造价工程师从繁琐、重复性的机械工作中释放出来,提高了工程量计算的效率。此外,与二维图纸由人工计算工程量相比,BIM 五维模型技术采用自动计算,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得出的数据更加客观,提高了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相关研究表明,应用BIM 技术,消除了40%预算外更改,将造价估算控制在3%精确度范围内,造价估算耗费时间缩短80%[3]。
3.3 基于BIM 的市政工程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主要分为视频监控、危险源预警两个方面。在施工前,项目经理组织施工人员对施工场地进行详尽的勘察,标记处工程中的危险源以及危险地段,同时在工程的重要部位安装红外线监控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持续采集视频录像,通过网络将视频传输至BIM 平台,施工管理人员就可根据BIM平台,实现对施工现场作业情况、安全情况的有效监控以及可视化管理。在危险源预警方面,主要根据环境因素(塌方、地质灾害)、人员操作不当(坠落、外伤)、施工车辆(碰撞) 等进行监控,针对不安全且存在较高隐患的行为,及时的进行干预,避免工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同时,针对工地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定期对施工中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总结,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3.4 基于BIM 的市政工程质量管理
在正式开始施工前,施工技术人员可在BIM 平台上对施工图纸进行检查,如防碰撞检查等,同时直观的比照市政部门提供的管线分布图纸,判断是否存在管线碰撞等情况,以避免这些问题在施工的过程中才显现出来,达到预防返工,保证质量的目的。另外,本工程由项目经理统一通过BIM 平台进行施工技术交底,通过组织施工员、班组长,观察BIM 模型的剖面、立面、立体结构,确定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法,保证现场人员对施工方案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4 结语
伴随着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稳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不断满足,国家对市政工程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般而言,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体量大、工期紧,各专业交叉性强,对周边环境影响大,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的市政建设发展趋势。这样的趋势也对市政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BIM 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市政工程从项目立项开始,到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运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