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

2020-11-27余聪聪王鹏李飞

商品与质量 2020年37期
关键词:井网密度井网油井

余聪聪 王鹏 李飞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 河南南阳 473400

石油资源分布的地质环境复杂多变,低渗透油藏自身天然能量不足,随着开发的进行地层能量进一步消耗,能量亏空严重,目前的开发方式不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所以目前开发方式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开采人员需要通过专业设备与工艺,对储存石油资源的地质进行勘探,分析油藏地质的特征,为后续开采作业提供保障。

1 油藏地质特征

1.1 不同成藏组合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根据油藏赋存的位置关系,一般情况下,岩性油藏可大致分为源上、源内、源下三个类型。其中,源上组合主要和岩体的势差驱动有关,国内近十数年发现的源上组合油藏,多为下生上储型的油藏,此类油藏和有利圈闭、油源断裂等因素息息相关,油藏的分布同时受岩体层序界面、断层构成所控制。一般情况下,源上油藏往往有着充足的油气源,畅通的运输渠道以及良好的势差,油气的聚集情况良好;源内组合油藏的形成主要受油水压差、毛管压力差影响,油藏多表现为“自储、自生”的发展状态;源下油藏的生成和压差驱动、生烃增压等因素息息相关,如松辽盆地油藏就表现出相似的特征[1]。

1.2 不同源位关系、成藏过程的岩性油气藏形成特征和主控因素

既往研究证明,根据油藏的具体位置以及油藏源岩和油藏位置的关系,可大致将岩性油藏分为远源、近源两种类型,根据初次的油藏成形原理,判断油藏是否需要经过有效改造。远源主要是指油藏区域和源岩的距离相对较远,近源则反之。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松辽盆地西斜坡高部位等均是典型的远源油藏;松辽盆地坳陷中心萨尔图油层、渤海湾盆地歧口中心油层是为典型的近源油藏[2]。

2 开发对策

2.1 井网密度设计

井网密度设计主要由技术极限井距决定,为保证井网密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必须依据某油田的油藏地质特点,依据开采技术的实际变化,及时调整井网设计密度,保障油藏开采工作的整体可靠性。如当密度设计小于极限密度时,设计的开采井网数量,则无法全部覆盖开采油藏区域,导致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生产不协调,注水量无法及时达到原油储层,不能在原油层构建开采压力系统,直接影响油田开采工作进度。而井网设计密度大于极限密度时,则会导致采油井与注水井之间的间距减小,此时很容易出现工作交叉,影响到采油工作安全性。当采油井内形成连续压力系统时,工作人员则无法发现油田开采死角,影响到油田整体开采经济性与安全性。鉴于上述2 种情况,为保障井网设计密度的均衡,应当依据油价与财政税收政策,确保对应井网数量开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工作人员可基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对井网密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以确保油藏的开采总量与井网密度投入相均衡。在均衡解的设计基础上,当井网密度持续增多时,则会导致油田产出为负经济效益。而相反井网密度下降时,也无法达到最大经济效益[3]。

2.2 超前注水技术

某油田采取低渗透作业时,为保障油田开采工作质量与安全,需对超前注水技术进行管理,以充分发挥超前注水技术的应用价值。某油田低渗透油藏地质中,不仅地质结构中存在压力梯度,同时油藏地质中含有一定的驱动压力差。因此,工作人员开展超前注水工作时,仅开展井网注水工艺,并不进行采油工作,以不断提高地层结构的压力,为后续油藏开采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当油田开展正式开采时,油井立刻具备很好的压力梯度,为采油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充分发挥超前注水技术优势,构建油藏地质压力替换系统。在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中,油藏孔隙非常小,使得出油面非常大,为后续孔道渗流提供有力基础。当油藏地质的注水压力较大时,渗流孔道则会变小。此时的压力梯度逐渐增加,导致部分较小孔道失去了渗流功能。而低渗透油藏的压力持续增加时,将会导致更多孔道失去渗透功能,直接影响到油藏开采效率与安全[4]。在开采作业前进行超前注水工作,注水将受到地层压力,使得注水逐渐进入到油藏地质结构当中。开始进入的水流,将沿着渗流阻力较小的渗透层进行推进,而随着地层压力的不断升高,水流将向较低渗透层流动,以全面覆盖低渗透油藏区域,确保更多的孔道加入到渗流过程当中,提高注水压力与注水量,有效提升油藏地质的开采工作效能。某油田的岩心实验室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低渗透注水效率为61%-87%,而油藏的开采效率已经提高到74%。低渗透超前注水工艺的开展,可在油藏底部构建压力驱替系统,以提升油井的采油压力,确保开采作业时,可以实现应有尽收的效果,提高油藏开采工作效率与质量。基于某油田近年的超前注水工作数据分析可知,当油藏的注水强度大于0.3m3时,油井的整体采油效率提升、产能提高,此时的含水量也逐渐上升,为保障油田开采的整体性,建议单日进行注水时不能超出50m3。由于超前注水工艺需增加一定投资,为确保低渗透开采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注水工艺不可能持续性开展。为此,设计人员应当基于开采经济效益,对注水时期与施工周期进行科学管控,以充分发挥出超前注水工作价值,提高油田的综合产量。在对超前注水工艺优化时,对其井网数量进行设计优化,以突出油藏地质特征,提高单井的产能,提升某油田的综合开采能力[5]。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某低渗透油藏地质开采时,由于油藏受砂体控制,含油性受岩性、物性控制,受构造控制作用较小,因此,为保障开采安全与效益,需对油藏地质特征及生产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地质研究、运用油藏工程、渗流力学等学科知识开展油藏开发方式的研究,据此设计相应开采技术方案,如井网密度设计优化、超期注水工艺把控等,以提高某油田的综合产油量。

猜你喜欢

井网密度井网油井
水驱油藏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对应关系研究——以GX2-2油田为例
延长油田WP区井网密度优化设计研究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H油田扶杨油层井网系统优化研究
G9区块井网优化设计
CO2混相驱油井产能预测方法
基于合理井网密度部署低渗油田骨架井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