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用分析
2020-11-27周鹏程
周鹏程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引言
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有着速度快、节约劳动力、绿色环保等优势,但是,装配式建筑是一项新生事物,在配套规范和技术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配套材料缺乏、标准体系不完善、抗震性能较差、安装施工无法满足要求、形式单调等。当前,在装配式建筑研究中,主要是以技术层面为主,但是,在装配式建筑发展上,短板更多的在于管理层面,在构件的生产与安装上,常常与施工出现冲突,引起设计变更,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设计、施工关系进行协调,促进信息的顺畅流通,而BIM的出现,为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了莫大便利。关于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学界有大量学者进行了深度研究。李希胜[1]认为,基于BIM技术IDM要求建立PCP协同设计概念模型,确定不同设计阶段BIM模型精度,可以显著提升管理能效。唐洪刚等[2]提出,BIM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原料生产、材料运输、现场装配等所有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姜琳等[3]提出:BIM技术是解决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手段。BIM已经成为下一阶段装配式建筑中的一个有效支持技术。
2 BIM技术应用进展
BIM技术有着一体化、参数化、可视化特征,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建设单位的综合效益。在设计环节应用BIM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设计方案;在施工环节,BIM技术能够实现专业协同与深化,满足绿色施工要求;在运营与管理环节,BIM也凭借可视化、三维化和信息化优势,在造价管理和工程量模拟上,发挥出了显著优势。
BIM技术应用最早的国家是美国,如今,美国在多种类型的建筑项目中,都开始推行BIM技术,推出“3D-4D-BIM”计划,组织了GAS、USACE、bSa等多个研究机构[4]。在英国,对于BIM技术的推广也应用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并在美国BIM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称之为“Produce Information Model(产品信息模型)”。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在建筑行业上,有着独到见解,BIM技术的应用也较早,发布了一系列的应用指南。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我国建筑行业也开始推行BIM理念,发布了《建筑工程信息应用统一标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较而言,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缓慢,依然有不少标准尚未落实,在门窗、构件等行业的标准上,还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得到了爆发式发展,在国内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地均迎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热潮,关于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更多关注[5]。
3 建筑全生命周期
建筑全生命周期即从项目准备、开始、诞生到后续的拆除、报废全过程。通过系统论的方式,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指挥,借助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让建筑工程建设、使用增值。建筑工程涉及的参与方较多,包括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施工、设备安装等,不同参与方,其工作内容具有显著差异。针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有明确的核心参与方,对于各类型建筑工程,可从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即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营阶段,在决策阶段,需要进行开发管理;在实施阶段,要开展项目管理;而运营阶段,要抓好设施管理。
4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用分析
4.1 前期准备
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常见的BIM装配式应用模式包括模型为主、图形为主、模型与图形并用三类。
图形为主即应用CAD制作建筑图纸,在图纸基础上,借助BIM建立模型,为可视化分析提供便利,在这一模式中,各类图纸都需要借助CAD完成,在BIM技术的发展下,以图形为主的模式已经被逐步淘汰。目前,应用更多的是以模型、图形并用的模式,以BIM模型为主,部分环节应用图形,但是,该种模式难以确保模型、图纸之间的关联性,常常会出现匹配错误,还需进一步优化[6]。
在前期准备环节,需要合理选择BIM应用软件,不同的软件,其使用范围、特点各有差异,需要根据工程特点来选择配套软件。另外,还可应用BIM技术来编制工程量清单,为后续施工提供更多基础数据支持,为生产、施工、维护环节提供便利。
4.2 设计环节
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环节中,主要应用的是DBB模式,在设计初期,将各类构件罗列出来,构建构件库存,满足构件通用化与标准化要求,利用BIM技术,对内墙、外墙、楼梯等部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并利用现有资源来展现建筑风格,充分考虑到经济性设计要求,利用Revit软件来对装配式建筑开展经济性分析,计算出构件工程量,在其中添加成本内容。在整体设计结束后,需要对构件来拆分,选择装配构件,合理设置参数,借助PKPM-PC软件来修改构件尺寸,设置构件长度、起点参数,减少重量,满足吊装要求。在构件的深化设计上,包括碰撞检测和模型优化、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等内容,拆分设计完毕后,采用PKPM-PC软件设置参数。
在BIM模型中,各个图元都有确切工程含义,涵盖诸多参数,如材料属性、空间尺寸等,参数决定模型,如果模型参数出现变化,那么构件就会出现变化,通过BIM技术的应用,避免传统设计环节的繁琐修改过程,还可以对复杂节点、结构形式等进行模拟,及早发现设计环节的问题,改进设计方案。利用BIM优势,能够更好的与构件制造商、施工单位以及业主之间开展便利沟通,优化设计质量。另外,在BIM软件中,还有丰富的建筑信息,能够为造价管理者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此,可以对构件进行统计、计算,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弊端,减少计算工作量。
4.3 生产制造
在生产制造环节,借助BIM与RFID,将RFID标签设置在构件中,能够对构件的生产、存储等流程进行全方位管理,通过子系统来读取数据,将与构件相关的生产、监测、存储信息置入数据库[7]。在RFID标签中,编码是唯一性的,可以确保生产制造环节的准确无误,通过BIM与RFID标签的结合,真正做到了零缺陷,能及时反馈信息,以便科学调整构件计划,杜绝待工问题。
4.4 施工环节
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上,应用BIM技术,可以便利地开展成本、质量和进度管理。
在成本管理上,可以应用BIM技术来分层录入工程量清单,施工单位每月月末,要对相关的清单、金额做出调整,根据对应数值来调整,新增、删除其中子项,对历次修改内容来分析、对比,直观看到结果和原因。每一次的成本调整,备注中都有时间显示。针对进度款的支付,需录入已完成工程量、应抵扣预付款以及相关金额,上传计量依据,由平台自动汇总,对支付情况进行跟踪、记录,用图表形式呈现。在竣工结算环节,可将各类资料录入到BIM平台中,生成资料目录,如果对结算部位存在争议,可以迅速调取图片资料,还原现场,自动输出数据。
从质量管理角度而言,装配式建筑涉及的构件施工地点是不同的,包括构件生产厂、施工装配现场,装配式建筑的推行提升了构件生产效率,但是涉及的构件种类较多,对此,需要应用RFID芯片,在准备阶段,对PC构件进行深化设计,科学设置质量控制点,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RFID技术对材料、工序、质量问题、构件出场进行把控,在现场装配环节,需要严格把好进场验收、现场堆放、可视化技术交底等环节。
在进度管理上,设置进度管理体系框架,应用RFID实时采集信息,制定进度管理体系结构,采用EXCEL表格的方式记录,通过物联网技术RFID集成获取计划信息、实际信息,利用查询条件来得出装配式构件的实时状态变化。
4.5 运营环节
在运营环节,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传统运营管理工作中,一般是应用手写记录方式,工作量大,在装配式建筑中,有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监控难度较大,在BIM模型中,记录着各类信息,方便相关人员的随时调取、查阅,了解设备运行状态。
在设备信息化管理上,应用BIM技术可以延长设备寿命,通过扫描RFID标签,可以明确设备参数、型号、检修记录以及安装时间,若存在故障,扫描后,即可获取详细信息,利用BIM技术,维修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维护,调用配件信息。另外,在运营环节应用BIM技术,也可以满足应急信息化管理要求,在现代化装配式建筑中,其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对各类智能化设备的管理难度颇高,应用BIM技术,在发生突发状况时,可以发出预警信号,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传递实时信息。
5 结论与展望
传统建筑模式管理难度高、施工周期长、对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各个阶段,风险、误差问题也普遍存在,在倡导绿色、节能、环保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这一建筑模式在我国的应用还处在发展阶段,在实际推广上,还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将BIM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能够有效优化管理体系,用数字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效能,是未来建筑领域的技术趋势。就当前来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下一阶段,需要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出这一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