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生态不容乐观,监测手段尚待加强

2020-11-27

太空探索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台风观测激光

8月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活动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论坛暨2020海洋学术(国际)会议在青岛举行。

会议当天举办了以“发展海洋立体观测,助力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的分论坛“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分论坛旨在凝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打造世界性海洋学术交流高端平台,为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打下基础。

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进步迅速,但挑战不少,依靠科技进步是解决难题的途径。

蒋兴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截至今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并发射了7颗海洋卫星,与法国联合研制并发射1颗;9月和11月发射2颗;明年发射2颗;已经立项2颗;正准备立项5颗。天基海洋遥感作为海洋高新观测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资源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上安全和国防建设等领域。我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7颗海洋卫星正发挥着作用。比如,海洋二号A卫星是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颗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的遥感卫星,其在轨运行已满8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要求,现仍在轨运行,为各方用户提供数据。海洋二号B星在观测精度、数据产品种类和应用效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利用海洋二号两颗卫星进行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台风监测,可捕捉到全年的历次台风过程,提取的台风中心点位置、大风半径和极大风速等定量化信息,为汛期保障台风预报会商提供了近实时的台风实况信息。

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过去几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重视对资源的索取,忽略了对海洋生态及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入海污染物增加、氮磷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赤潮灾害多发等。目前发展起来的海洋环境多要素、多维度监测平台主要有现场/在线监测、水下遥感探测、AUV(UUV)和潜水艇以及卫星探测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外场观测,认识复杂的海洋过程,通过与模型对比,认识海洋生物排放、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气象场的作用等,以及其对海洋环境质量、全球气候的影响。

王军成(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目前进入业务化观测的国家立体观测网由五大网组成,分别是:岸基台站网、资料浮标网、志愿船测报网、岸基雷达网、海洋卫星观测网。这五大监测系统每天监测实时与非实时的各种要素,为我国的海洋环境预报、灾害预警、军事海洋、海洋开发与保护、科学研究发挥着重大作用。

【短消息】

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9月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行云二号”成功验证星间激光链路技术

近日,行云二号01星、02星之间实现建链流程完整、遥测状态稳定的双向通信,成功验证激光通信载荷技术,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实现星间激光通信零的突破。目前,星间激光链路技术已成为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行云公司抓总研制的星间激光通信载荷,打通了国内卫星物联网星座间信息传输的瓶颈制约。

嫦娥三号探测数据再获新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悦锋博士、朱培民教授和肖龙教授,联合长江大学、宁波财经大学等合作者,通过分析“嫦娥三号”低频雷达浅层数据,推测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轻的爱拉托逊纪熔岩流具有多期性,并对一些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大会在京召开

8月1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大会暨第一届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论坛会议在京开幕。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航天智造,智造航天;数字转型,助力发展”这一主题,共商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略,共议航天智能制造发展模式,共探航天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台风观测激光
台风过韩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国外智能化对地观测卫星发展研究
台风来了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2018年18个值得观测的营销趋势
激光3D长绳
神奇的激光
台风天外出小心
骑着激光炸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