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高效高质发展
2020-11-27李湘松
李湘松
(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哈伊运营分公司,哈尔滨 150001)
引 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已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平稳增长目标得以实现,相关单位无一不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社会也重新建立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发展目标。而想要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做好基础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建的正确导向作用,遵循党的领导,在符合国家基本情况、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党的工作经验引导下,探究更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策略。这也就意味着,对党建基本形态展开深入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一、坚定理想信念,遵从党的领导
中国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坚定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的。这就意味着,想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遵从党的领导,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因此,基层党建,首先要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入手,坚定相关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将党的全新经济工作理念、政治建设要求告知传递给他们,从思想和政治理念上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坚定其承担党的责任的决心和信念。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党建工作者带到充满党性文化的地区进行实地训练,如井冈山、延安红色教育基地,以该地区的政治工作和经济发展为真实的学习对象,引导他们对其中蕴藏的党建与经济关系展开分析,借助现实工作增强其理想信念,坚定其政治信心。
二、注意自我管理,践行党的作风
要践行党的作风,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者的作风管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常言道:“一颗老鼠屎可以坏了一锅汤。”在过往的党建和经济建设工作中,不乏会出现一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现象,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着相关经济建设工作的质量,甚至还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进而严重阻碍建设进程。因此,想要利用党建引领经济的高质、高效发展,就必须注意对相关参与者的作风管理。一方面,应向党员传递正确的作风意识,向其传递服务群众、向群众基本需求看齐的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定期组织各项考核评价活动,对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根据他们所负责工作的效果考核其基本能力,并对其在考核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于出现了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党员干部,应作出严肃处理,以儆效尤,限制其他党员干部的相关行为。
三、重视制度改革,夯实经济支持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党建的基础,也是发展的重要支持。因此,面对全新的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和党建诉求,必须提高制度改革力度,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为高效、高质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简单来说,应将制度运行与党的领导充分结合起来,构建“政府指导在明处、市场参与在暗处”的协作建设管理机制,先利用政府的明确制度指引建设基本方向,再以行业要求引导活动后续内容。如此一来,制度规范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相关参与者可以在不脱离制度底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整个市场更加活跃,经济发展情况也自然会更加理想。尤其是还可以在福利政策上做出突破,建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便利”为主的福利机制,以倾斜政策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大展拳脚的空间,使其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贡献。
四、深化改革开放,注入经济动力
再者,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说:“深圳的崛起与上海的繁荣,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这也提醒着我们,想要让地区经济实现更高效、高质量的发展,必须紧跟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大市场改革力度,不断借助改革优化整体工作结构。具体来说,应秉持“最多跑一次”的原则进行改革,同时推进其他方面的工作革新,如事务登记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为市场准入、活动审批、招标投标创造更多便利。这样一来,企业能够更轻松地进入市场,自然能够通过合理经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五、搭建完善平台,加强党员管理
对于党建引领下的经济高效、高质量发展来说,党员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个人能力和综合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建设效率与质量。这也就意味着,相关单位应该搭建更加完善的学习平台,借助平台功能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同时提高对他们的后续教育力度。第一,可以搭建网络课堂,建设内部网络学习平台,在平台中为党员干部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要求他们定期以“看网课”的形式,学习新的知识与理论,循序渐进地提升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人员工作能力。第二,可以搭建观摩课堂,带领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到经济发展得比较迅速、能够在短期内实现高质量建设目标的其他村镇进行学习,以实地勘察学习先进地区的党建、脱贫攻坚、经济发展、致富方法,借鉴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寻找更加正确的发展道路。
六、统筹基层资源,优化社会治理
事实上,上述带领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到其他地区学习对方的工作经验,就是统筹基层资源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相关单位还可以与更多基层党建工作单位、经济活动参与者建立有机联系,统筹企业、群众、区域资源,强化社会治理。简单来说,领导干部可以定期“下沉”调研,到基层工作点了解人民群众需要,改变“村民上访”的传统基层建设方法。村镇干部也可以建立纠纷调解委员会,利用电话沟通、日常走访、上级转办、网络交流等方法将不同诉求类型的问题派发给具有不同处理权限的相关单位,统一处理群众问题,解决其参与经济活动的困惑,优化群众在整个党建环境和经济建设活动中的参与体验,加强对群众力量的应用,切实推动相关工作。
七、主动攻坚克难,增强社会活力
至于攻坚克难就较为简单了,主要是指相关单位应明确自身在整个党建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难题、重点,进而将其视为最核心的工作内容,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以目标为方向、以计划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向难点、重点出发,逐步突破各项难题[5]。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尝试与具有丰富相关工作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在必要时请求对方派遣骨干工作者到地区指导工作,以便更好地实现攻坚克难目标,增强社会活力。
八、锤炼人才队伍,壮大储备力量
人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只有人才数量、质量在与日俱增,社会才有机会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基层党建堡垒也会更加坚硬,经济发展才能更有力量。这就意味着,党建工作者应继续锤炼人才队伍、壮大经济建设储备力量。对此,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扩张人才招聘、加强人才培训、建立人才双向培养体系、加强核心技术人才培育等。
结 语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自我管理、重视制度改革基本效用、深化改革开放、搭建更加完善的党建和经济建设平台、不断统筹基层资源、进一步锤炼人才队伍,均可对党建有效性的提高以及经济的高效、高质量发展起到极高促进意义。基层党建工作者应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主动遵从党的领导、不断践行党的作风,利用持续的自我成长提高经济工作能力,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夯实基础入手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以便更好地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