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实践现代学徒制中的问题及策略
2020-11-26王巍
王巍
大连轻工业学校 辽宁大连 116000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李克强总理赞赏职业教育中推行“现代学徒制”职教老师同时也是“师傅”,职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学徒”。
现代学徒制就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和学校联合招工招生开始了学生职业教育历程,以企业学徒与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在企业学习岗位技术技能,在学校学习文化、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技能,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育人制度。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1]。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方式,也在全国推开现代学徒制度的全面试点工作,在实践现代学徒制度的试点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中职学校试行学徒制度中学生年龄及招工招生一体化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学徒”,如果学生没有“学徒”这一身份,那么无论怎样的校企深度合作,也不能称其为“现代学徒制”,而只能是“职业学校制”,学生的身份只能是单纯的“学生”。但在中职学校实践学徒制中,招生时就是学徒就与企业签订协议,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未满16周岁的孩子,法律上不能签订用工协议,所以在开学新生报道之时就不能签订协议,就不能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身份,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就不能与企业深度合作,不能体现学生的双重身份,这给学徒实践中带来的问题,在实施学徒制度中,我们是采用学生2年级时实施学徒制身份,签订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协议,在2年级后是到企业以学徒身份实践,在实践中以学徒身份学习工作,以校和企业跟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生产场所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实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实践相融合。使学生毕业就是就业,到达学徒制的根本目的[2]。
2 中等职业学校实践学徒制中企业的参与力度不够工学结合度缺乏紧密性
作为双主体之一的企业,在实践学徒制中企业的表现比较冷淡,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都是出于短期利益,多数也是为了用工需求,甚至是人情等考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所以学徒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顶岗时,总体的质量不高,对学徒在实践中“放羊”现象较多,在实践时学校主导,企业配合,学徒在实践时工作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工作,因为学生的实践能里也都不能到达企业实践需求,反而影响企业的生产任务。
在企业学徒时师傅的作用也起到关键影响,现在企业人员流动较大,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发生,师傅的动力也不足,我们是在找师傅时就找企业工作时间长,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傅,明确师傅的标准和责任,以及培训和待遇,并可享受带徒津贴。
企业作为盈利为目的,当你的工人不能在企业生产中产生效益时,它的重视度必然不够,在实践学徒中的学徒在企业中往往都需要工作实践周期,而现代学徒制的周期长达三年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在前期企业对学徒的投入都比较少,没有动力。而学徒制中既然是企业的“学徒”,那么企业就应该按照用工合同,每个月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徒“津贴”,在中职学校中这一点很难到达,所以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给与学徒免费的住宿条件和三餐,我们就可以给视为给与学徒津贴。在企业中管理学生时有松散现象,这时我们学校就要求有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践学徒时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予以辅导。
3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不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处于青春期都是16-18周岁的孩子,他们的人身观,价值观都在不断的完善中,对社会对工作对自己的认识都还处在一个不太明朗的时期,尤其是经历过中考失败,对自己的定位不准,会过高或高低的评估自己的未来[3]。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徒制在一入学的时候就给学生定位了职业生涯的趋势,此时的学生的职业都是父母或自己参考自身简单的社会阅历得来的,都不够准确。所以在学徒三年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转变自己的职业规划,不选择本专业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企业与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学徒三年后只能有部分学生加入到学徒的企业当中去成为企业的员工。尤其是这几年高职院校扩招,许多中职生都可以去高职院校就读,就业动力就更显得小,在家庭方面,父母亲人觉得孩子中专毕业就就业显得年龄较小,还想让孩子继续读书深造,这些都给中等职业学校学徒制的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由于职业教育的双元属性,其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职业性,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则正是体现了职教的特征。由于职业教育的双元属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又必须是“职业”与“教育”双元融合的,即教学规律必须与生产规律融合、知识体系与工作系统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学历证书和等级证书双证融通、以及教育目的与企业要求的融合等,从而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全面发展”的融合特征。“学校”、“企业”双元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从思想深处感悟到“校企合作”的精髓,才能使校企双方在行动上真正有效地实施现代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