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的优化策略
2020-11-26段海琛
段海琛
(太原市光辉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1 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方面上,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对于造价管理监督的力量也不够到位。传统的建筑单位一直奉行的原则都是“重施工,轻造价”,内部的工程造价审核部门并没有发挥好自身作用,很多预缩人员只会生搬硬套,按照工程图纸机械套用定额。造价管理工作之间的连贯性差,不同部门之间没有交流,基本都是各自为政,造价管理人员对施工的工序、具体人员设备配置、材料价格等都不清楚,这样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必要信息无法及时沟通,对于后期的概算准确性造成了极大影响,也会导致工程资金使用不规范,如滥用、付款不及时。在监督环节上,市场上缺乏权威的造价管理监督机构,相关的工程法规和法律规范不够,制定不够详细,造成工程造价的浮动性很大。 第二,招标投标环节中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工程的造价成本管理离不开在招标阶段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但目前我国的招标环节没有规范的制度,很多时候都存在私下定标的情况,市场秩序十分混乱。许多投标单位为了中标不得不故意压低造价,这对于后续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埋下了许多隐患[1]。
第三,在从业人员方面上,造价管理队伍在扩大的过程中,进入了许多没有相关从业资格的人士,只是知道一些造价管理的工作流程,不了解也不理解一些造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使得造价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幅度下降。一些具有从业资格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够,对工作细节把控不到位,没有严谨认真的责任感,更不能良好地把控好整体工作流程,导致公司资源浪费,造价大幅上浮。
2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重视市场因素,更新造价管理模式
市场会影响到造价管理,造价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市场调查,深入了解市场供需关系,为建筑造价管理的合理性提供保障。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的管理机构不是十分健全,机构多且杂,应成立一个专门的造价管理部门,对于整个造价管理市场进行监管,政府对于造价管理也要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并对政策予以落实。
在管理模式上,对设计费用高的概算和施工图的有效审核是解决管理模式落后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概算是受国家政策影响的,它会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的概算有滞步的现象,使得估价人员对工程设计有高估、错估的现象,造成工期延长、设计变更等问题,以此造成工程预算超出概算资金。对于造价成本管理的监督也必不可少,企业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小组对造价成本管理进行监督。建筑工程由于使用材料的数量十分庞大,每一项材料价格的不同都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大幅度浮动,监督人员需要对市场上的各项材料做好调研,明确各种价格,核实造价人员的方案是否真实合理。
2.2 健全投标招标制度,做好成本预算
针对投标招标过程的不规范现象,招标单位招标时需要聘请公证人员进行现场公证,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如《建筑法》、《招投标法》进行备案。招标单位需要对参与投标的各家单位的资质进行前期核查,确认其是否有投标资格,是否符合工程项目的要求。对于投标单位来说,对于报价的把控是这个阶段造价成本管理份核心。招标单位要对各单位的报价进行审查,防止恶意竞争,如果发现有不合理报价的出现,必须要求投标单位对自身方案的明细进行详细解释,对于有存疑的单位不能允许其中标[2]。
2.3 培训造价人员,提升人员素质
造价成本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这就导致造价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各建筑企业需要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统一培训,提高其的专业技能水性和责任心。 在专业技能方面,造价人员首先需要有控制造价的意识,充分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以此发现造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知识也要有所掌握,对于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根据供需关系灵活应变。单位要组织定期考核,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迅速提升造价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责任心方面,造价人员应首先站在公司立场上,为公司的发展谋取利益,对于一些造价人员虚报错报,滥用工程资金的行为,财务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惩罚。
2.4 重视工程设计,使用新技术辅助计算
建筑工程是一项整体工作,所以要协调好造价、进度、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质量是工程建筑的核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造价、加快进度,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工程项目的计算量都十分巨大,必须使用新技术来进行合理化操作,比如BIM技术。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
BIM技术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可以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做好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工作,造价人员需要了解造价相关因素,了解市场实际需求,使得造价真实合理。同时加强对制度的构建、模式的创新、技术的运用,以此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