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信息化的建设问题及改进方法

2020-11-26马金鑫付资强王彦昌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年9期
关键词:信息化生产系统

马金鑫 付资强 王彦昌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111)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化能加快生产企业创新、变革进程,同时关系到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信息化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流程中能够优化其外部环境、生产模式、经营手段,重新对长期发展战略进行定位和升级,在以网络和信息为主的环境中实现自我革新,健全生产力要素,获取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 生产信息化的必要性

1.1 促进企业生产管理转型

新时期企业若想充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有必要落实自身生产管理相关职责,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调整传统管理形式[1]。围绕“互动、综合”的原则完成专业化管理,实现企业生产改革创新,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活动中,使生产工作由被动分配转变为主动管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进而提升企业生产管理质量,在全体员工心中树立生产责任意识[2]。

1.2 加快管理效率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生产过程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管理模式,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分配、传递数据信息,实现多个部门或项目之间的信息对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约部门数据传输和反馈的时间。信息化生产建设能够克服传统扁平化管理形式中的问题,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彰显信息化生产在存储信息过程中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2 信息化生产面临的挑战

2.1 企业生产计划和进度可视性较低

我国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构建了信息系统,不过功能实用性较差。以离散型企业为例,其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线纸质化程度高,制定计划时很少借助信息技术,因此实效性、准确性、精细化不足。无法科学预估材料消耗、生产资源占用、生产进度和生产节拍,限制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因此导致盲目插单情况较为严重。同时,变更信息和技术核对时,无法及时同步到生产线区域,对于产品生产、质量追溯过程产生了阻碍,因此有必要制定信息化生产计划[3]。

2.2 企业生产成本信息化分析能力不足

企业项目生产的关键是成本和资金,传统成本计算和分析操作一般通过电子表格。工作人员对于成本信息化分析认识度不够,精细度和准确性不强,无法为企业商品定价、成本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因此,有必要依托MCAS 系统,生成标准成本凭证,提升企业成本[4]。分析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突出企业精益生产、信息化生产的优势

2.3 信息化平台精细度较低

部分信息平台在管理过程中细致度较差,因此生产项目很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开展,信息利用率低。同时相关生产项目所对应的应用数据更新和适用性较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数据收集渠道过窄。企业信息化生产管理工作一般借助管理人员完成数据输入和采集工作,若渠道单一,会导致系统数据丰富性降低。其次,无法及时进行数据更新。企业生产工作中系统数据一般经由内部职能人员提供,其主要负责信息收集和输入工作,在此阶段中数据更新周期和时限不确定,无法通过数据充分展示企业安全生产状态。最后,很难为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当前企业生产项目开展需要满足自身数据存储需求,但有的数据仓库、空间技术等功能尚未完全开发,因此无法对相关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支持。

2.4 企业信息化生产方式滞后

网络经济时代中的重点是知识经济,因此新时期与企业生产力水平相关的要素是信息和知识。当前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周期较短,尚未借助PSS、EMS 等方式优化生产形式,因此基础数据和管理系统无法充分体现准确性、及时性等特点,在信息源、生产预警、数据分析、决策模拟等方面的科学性和信息化程度低。

3 信息化成为生产利器的途径

3.1 制定并落实信息化生产原则

3.1.1 制定生产计划

建议计划工作人员结合生产流程,依托MES 系统编制作业计划。结合资源使用和准备阶段的数据结果安排生产工序,并针对临时任务、紧急任务智能调节生产次序,完成技术对比,提升计划进度的可视性,并针对生产计划即将逾期的内容实现自动提醒。此外,若需变更生产计划,信息系统可以立即向操作人员发送信息,使其停止原操作。当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完成在线协调后,自动修改清单,生成产品生产意见。

3.1.2 生产过程自动分析和控制

信息化生产属于系统性工程,因此企业需要依托信息技术规划统筹。例如,针对流程类企业,可以依托EMS 技术,将其与生产信息控制相结合,实现车间全自动控制。围绕生产全过程采集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研究数据、应用最终结果,进而实现生产装置层和车间生产的信息化,帮助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此外,科学规划MES、ERP、APS 等系统结构,提升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和可用性,进而加快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

3.1.3 问题产品处理

针对生产异常数据信息,检验人员应及时利用信息系统生产处理意见,及时调整计划。当问题产品重返生产线后,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信息系统查询其编号和数据包。通过插单方式完成科学排产,并自动调整优先级,将操作数据存储到产品数据包中。

3.2 实现信息化生产成本管理

建议在企业生产成本计算工作中构建MCAS 系统。该系统是依托信息技术的生产成本核算平台,可以对能源消耗、物料等生产成本完成监管,同时结合设备折旧费、工资成本、管理费用等内容,计算项目生产实际成本数额。实时动态地显示、追踪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该系统可以连接资源管理中的静态资产模块,科学管理企业生产阶段的中间产品和中间库存动态数据,为成本管理、物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借助此系统可以落实个人和班组管理职责,将员工利益、工作绩效和生产成本相连接,培养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因此借助此系统可以明确生产消耗情况,并结合历史记录计算标准成本值,针对供应链方面,建议围绕需求、订单、生产、采购、库存、支付等方面进行优化,加强成本管理,为今后班组生产过程中的评价和竞赛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3.3 提升信息化生产平台精细度

3.3.1 完成信息化生产架构

(1)理论基础结构。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于企业信息化生产工作十分关键,其中包含基础理论和综合管理理论。基础理论是企业生产需要遵循的通用标准,而综合管理理论则包含生产中涉及的技术要求。

(2)技术执行结构。技术执行阶段企业需要通过多种信息技术对生产工作完成信息化管理,围绕信息采集、研究、实时查询的方式,突出生产过程的先进性。

(3)业务和功能结构。此部分在企业信息化生产中划分为信息安全中心、生产监控管理、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等结构,借助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服务优势。

3.3.2 构建PSS 系统

PSS 系统是生产调度信息系统,依托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将ERP 产品计划细化为装置生产、物料需求、生产作业等模块,将相关规划信息向生产过程控制领域转移。借助PSS 系统整合并汇集生产基础数据,分析并统计生产项目完成情况,进而把控生产计划执行过程,围绕材料库存、物料使用情况向企业计划部门及时反馈。PSS 系统中包含实时数据库,可以将其作为生产调度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高效的调度辅助服务,实现生产装置间、库存和生产材料间的协调,并对多种生产计划和方案完成科学监督,调度生产流程。此外,PSS 系统中还包含调度预警模块,当生产产品或原料超过最高或最低的限度后,会及时反馈数据信息,实现能源和物料之间的协调,科学调整生产过程。

3.3.3 构建MES 系统

以离散企业为例,MES 系统是生产执行系统,属于生产车间的中间层管理形式,可以和ERP 系统实现交互,并连接PDM 系统。同时能够完成仓储物流、生产班组、生产设备之间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集成,统一管理生产线和数据。例如,生产准备阶段,可以借助MES 系统分解生产计划文件,再反馈回本系统。结合产品质量要求,对物料生产是否齐备的情况进行彻底检查,确保产品部件、元器件、零件等要素的相互对应,进而构建装机清单,设置装机时间和产品批次。MES 系统可以依托物资系统中的数据,获取产品质量等级和规格型号内容,对生产工序中物料齐备情况开展检查工作,若生产材料不齐备,会发送报警信息,提醒生产人员及时启动配套流程。此外,MES 系统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生产工序计划,结合资源情况和检查结果编排生产次序,查验计划落实情况。

3.3.4 生产供应链和远程监控的信息化

建议企业管理人员重视对供应链方面的信息管理,该部分是企业生产运行的关键,与企业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管理人员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对供应环节完成优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远程监控信息化管理。例如,针对工程生产过程,建议围绕“安全管理、现场常态化管理”模式,开展定岗、定人检查工作,降低安全监督机构的时间、人力投入,针对远程子项目生产工作,借助信息化监控系统及时监督生产过程,加快监管进度,使管理人员利用终端设备随时查看生产情况。

3.4 优化信息管理方式

3.4.1 优化生产人员信息化工作环境

在信息化技术架构层面,企业需要实现办公网络、生产组织的信息化,避免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技术瓶颈,为软件运行提供可靠的服务器和网络平台。因此,建议企业构建生产项目知识库,完成部门之间的知识和数据共享。围绕“跟踪、协作、工作流”等要素,借助信息化技术收集、分析、管理、发送数据,如可以利用Microsoft sharepoint server、Microsoft SQL server、Microsoft project server 等软件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此外,企业需要围绕人力资源方面对员工加强信息化教育和培训,依托文档编写、组织调研、专业培训等活动,帮助员工了解信息操作过程,提升其协调能力和编辑水平。

3.4.2 优化生产过程

(1)应确保企业生产现场的无纸化,建议工作人员借助终端设备查看图纸、文件,并在工作过程中输入数据形成数据包。

(2)实现生产排序的精细化。可以借助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并动态化评估生产资源,制定精细化生产策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控。

(3)实现生产质量的数据化。建议工作人员借助信息系统及时收集生产数据,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利用检索、查询等模式,优化生产质量,借助云平台记录生产日志,经过审计后生成报表,上传到数据中心,直观展示生产实际情况。

同时,可以自动生成生产质量报表,借助大数据技术完成分析,向决策层和管理层反馈。此外,可以加强仓储物流和生产工艺的协调性,制定生产任务执行体系,围绕材料入库、出库、分类、配送等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将物资、技术、设计、数据工作进行信息互通,加快生产效率。

3.4.3 完成生产信息化评估与考核工作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工作评估和考核,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机制充分结合,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其一,积分卡方式。此模式一般应用于战略管理阶段,不过当前可以依托项目生产要求完成应用,围绕发展战略、生产决策等展开评价,凸显信息评估效果,将客户、财务、员工等作为评价指标。其二,制定考核目标。此过程会围绕生产重要程度和要素属性,开展定量和定性考核。例如,库存控制方面的重要指标是库存周转情况以及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借助考核数据为今后生产工作的优化提供支持。

4 结论

信息化管理形式对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其紧随市场变化,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有必要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和生产管理相结合,建立企业生产信息管理体系。围绕“安全第一、综合管理”的原则,依托互联网+信息化的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信息化生产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月“睹”教育信息化
WJ-700无人机系统
ZC系列无人机遥感系统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