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合作风险分析及对策
2020-11-26石福升
石福升
兰州石化建设公司 甘肃兰州 730060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安全成为大国政治的重心,投资安全更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根本,包括政治风险评估在内的投资环境安全预判与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境外投资风险评估的实践现状进行总结,主要介绍该方面面临的威胁及其表现形式、评估方法、应对措施,力图为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估乃至国家经济安全观的构建提供思路。
1 常见的境外投资风险及对策
政局、政策变动风险。军事政变和武力夺权在非洲国家非常常见,但政局不稳,国内势力互相博弈的事,我们的邻居“家”也在上演。
2006 年10 月31 日,缅甸政府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邀请中电投开发伊洛瓦底江、钦敦江等河流的水电。同年12 月,中电投与缅甸第一电力部签署了伊江上游水电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促成了密松水电站项目——曾经的中资公司走出国门的典范。然而这一超级工程在2011 年被缅甸政府单方面宣布停工,而中资公司在项目的前期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73 亿人民币,中电投在该项目每年的损失达3 亿元人民币,原本人头攒动的施工现场现已杂草丛生,让人痛惜,更引人深思。人们常常认为密松电站是因为没有做好环境评估和保护而造成了项目停滞。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项目停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除了域外大国力量的介入,还有缅甸国内被煽动起来的民族情绪,再加之克钦邦纷繁复杂的各派势力博弈。
密松项目在建设前就已经将所有的法律程序和环评手续做完,其中环评工作是中国和缅甸生物多样性及自然保护联盟(BANCA)共一百多位专家完成,并且获得了缅甸政府的审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缅甸民众的参与度确实较低,为后来一些图谋不轨者利用密松水电站煽动民众情绪留下了可乘之机。它是克钦独立军与政府的利益博弈,是若隐若现的美国因素。
一国政治政局因素的变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境外投资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密切跟踪东道国和相关国家综合形势变化的趋势,尽早发现政治风险发生的前兆,争取主动,在政治风险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与我国政府驻外机构、使领馆、经参机构、驻外商务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特别是在东道国己经设立投资项目的中资企业加强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详细了解东道国的情况,提前干预。
2 歧视性干预风险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常无中生有,搬弄是非,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投资行为。单单美国和华为电子通讯技术公司的拉锯战就足以说明问题。去年年底,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美国合作方在宣布合作的前夜突然取消合作。据说是因为受到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华为公司进入美国市场频频遭拒,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以国家安全为由挥舞大棒,令中国在美投资屡屡受挫。
2019 年5 月16 日,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在未获得美国商务部许可的情况下,美国企业将无法向华为供应产品。实体清单事件对华为打击巨大,比如华为手机无法使用高通芯片,谷歌停止与华为合作,华为因此失去对安卓系统更新的访问权,只有在开源版更新后才可以AOSP 继续开发新的安卓系统,致使华为国际业务大受影响,损失超过100 亿美元。
美国为啥这么干?
美国当了老大之后,基本国策之一就是打老二,英国、日本、前苏联都被美国上下其手,只是现在轮到了中国。金融战、甚至星球大战都都作用了了的情况下,以川普为代表的美国利益团体遏制中国的核心就是贸易战、科技战。盯着华为,是因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个道理,美国人也懂了。
当前川普领导下的美国,在全球“退群”,一方面说明国际公约,双边条约对美国还有一定的约束力,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在不断下滑。更加明确我国的战略区位选择直击对方要害,华为大力搞研发的定力就是制胜法宝,科技兴国,互利共赢是世界人民的选择。
3 恐怖袭击风险
驻外企业要在一个国家投资发展,需要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造就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随着中国企业近几年在海外拓展业务的脚步加快,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也必定会面临相关社会治安风险,其中恐怖主义风险就是海外中资企业面临的一大不可抗力因素。特别是在西亚非洲等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局势动荡,同时还面临恐怖主义的巨大威胁,给中国跨国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018 年3 月8 日凌晨1 时许,国内某水电企业位于马里中部莫菩提区杰内桥项目的工地现场及营地遭遇大约25 至30 名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袭击。吊车、皮卡车、发电机等施工设备和物资均被烧毁。中方人员虽无伤亡,但随身手机、电脑等物品全部被抢。就在两年前,该国也发生过一起针对中资企业的重大恐袭事件。2016 年11 月20 日7 时许,马里首都巴马科丽笙酒店遭武装分子袭击,酒店内170 名房客和酒店人员被扣为人质,其中有7 名临时来马出差的中国公民,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3 位高管正在酒店大堂与马里高官讨论某铁路基建项目事宜。突然,恐怖分子破门而入,对人群进行扫射,三人不幸中弹身亡。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4 年5 月,10 名中国工人在喀麦隆遭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绑架;2014 年2 月,7 名中国企业员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郊区遭多名歹徒袭击,导致1 死6 伤;2013 年8 月,5 名中国个体户在喀布尔遭袭,3 人遇害,2 人失踪;2012 年1 月,中国水电公司29 名中国工人在苏丹一个项目工地被劫持;2007 年4 月,中石化下属机构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地遭到约200 名武装分子突袭,造成9 名中国工人丧生,还有65 名当地工人被杀……
如果一定要冒着安全风险到某国家地区开展业务,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做得并不理想。那么,针对恐怖威胁问题,海外中资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还是建议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东道国的安全局势进行分析;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企业可以选择政府提供的保卫力量,如军队、警察或准军事部队;也可雇用专业的安保团队,为企业运行和发展保驾护航。但专业的海外的安保服务,武力保障只是个基础,当地的族群关系、风险预警、情报分析、政治动态以及合适的安保防范措施才是重点。在境外的中资企业一定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淡化国家色彩,增进与当地民众的关系,赢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相关支持,避免引起当地民众的抵触情绪。
企业对外投资的形式也应灵活和切合实际。如建立合资企业,东道国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等,更容易利用所在国资源和渠道,有利于克服差别待遇和法律障碍,避免抵制、民族冲突和恶性事件。
4 政府毁约和国有化风险
在对外投资中,毁约和国有化也是比较常见的风险。
墨西哥和中国在2014 年签订了关于修建默克高铁的合同,这条高铁是墨西哥计划修建的第一条高铁,是连接墨西哥最大的城市--墨西哥城和第3 大城市克雷塔罗的高速通道,全长210 公里,设计时速为300 公里,按计划这条高铁将由中国负责,全部采用中国高铁技术。不过墨西哥在签下合同之后不久,便单方面取消了合同,随后宣布将这个高铁项目无限期搁置!
我国境外投资屡屡遭遇毁约、甚至被东道国收归国有。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境外投资整体战略和行业指导还不成熟,使得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投资保护协定,使得企业因东道国政治风险遭受的投资损失得不到补偿,增加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安全隐忧。因此,我国对外投资应正确评估公司或伙伴在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是否具备该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技术、人才、管理、营销渠道);行业目标公司或合作伙伴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也要注意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做好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入保险等方法减少境外投资的风险,如世界银行于1988 年成立了多边投资保险机构,它和国家之间的多边条约一起,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化等系统风险提供了条约保证。
5 战争动乱风险
东道主国家领导人变动、政权更迭,国家政治干预、政策变动等,常常伴随着战争。其情况十分复杂,往往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严重损害投资者和投资者母国的利益。而中国的海外投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国家政局不稳,极易发生非宪法程序政权更迭。
2012 年2 月15 日,利比亚就发生非宪法程序政权更迭,中资项目全部搁浅。据统计,我国仅在利比亚承包的工程项目涉及金额高达188 亿美元。在多国部队空袭前,多数工地、营地遭遇袭击和抢劫,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 亿人民币。此外还涉及大量的固定资产损失和垫付款损失等。
作为充分竞争行业里的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所有比较安定的、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基本上都被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这些先行发达国家占据了,留给中国企业的机会、地方大多存在风险。尤其是战争动乱,是东道国自身也无法控制的不可抗力事件。对外投资企业要建立高校灵敏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分析东道国形势变化的趋势,争取主动,在政治风险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按照风险评级管理,避免在高风险地区直接投资;在可接受风险等级地区,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按一定频次做好演练。
6 劳工劳务风险
苏丹是我国最大的国外石油投资所在地,也是我国的友好合作国家。中苏友好协作,为双方国家和人民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苏方,石油开发获益占到当地政府收入40%。中石油在当地数十年的经营中,出于经济效益考量和受当地就业保护政策的限制,使用了一定比例的当地劳工。在双方政府积极倡导下,中石油也通过助学、建医院、打水井等形式积极塑造中苏友好形象。总体来说,双方能够愉快合作。但是苏丹作为曾经的英殖民国家,与我国的劳务框架政策和法律体系存在较大区别,虽然一直没有大规模的罢工等事件,但劳务纠风一直不断。而且随着经营时间的延续,劳动纠风更加频发。
而南美洲的秘鲁,1992 年首钢集团斥资近1.2 亿美元收购秘鲁铁矿公司。然而,并购后,公司面临的劳资纠纷不断。2004 年3月,首钢秘鲁铁矿工工会又一次向首钢秘铁提出每人每天增加工资14 索尔(3.45 索尔合1 美元)的诉求,但首钢秘铁管理层坚持只增加1.5索尔。报刊报道6月1日秘铁矿工工会宣布罢工并设了封锁线。首钢秘铁公司方面最终答应给每个职员日增工资2.9 索尔,并给予每个职员一次性额外补贴570 索尔。此次罢工首钢秘铁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51 万美元。令首钢秘铁高管们忧心忡忡的是,谁也不能确定下一次罢工的具体日期以及他们还将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和当地法律框架订立好劳资双方认可的游戏规则,学会同工会组织打交道,学会与不同法律体系沿革和传统的伙伴合作,保持劳资双方良好的互动关系十分必要。投资前邀请一位当地的劳工法专家做顾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否则。一旦被国外的“同志加战友钳制,就得不偿失了。
7 环境风险(卫生健康)
众所周知,虽然非洲整体卫生健康条件有所提升和改善,但是大部分地区仍然被像疟疾、埃博拉疾病之类的卫生健康问题所困扰。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抗击疟疾高层峰会上说,疟疾仍是非洲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根据世卫组织“2017 年世界疟疾报告”,15 个国家的疟疾疫情最为严重,占全球疟疾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的80%,其中14 个国家位于非洲,大多是我们投资目标区。
2011 年11 月,某中资机构驻南苏丹代表处一名员工回国休假期间,突发恶性疟疾,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不幸英年早逝。2017 年2 月15 日,尼日利亚拉各斯一陕西籍侨胞罹患疟疾病危,经各方努力,虽已脱离生命危险,但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仍需继续治疗。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提醒领区内中方人员、机构,切实提高疾病防范意识,严防人员感染疟疾。
可见,卫生健康风险不容小觑。因此,驻外企业要提高员工疾病防范意识,开展卫生健康风险培训,定期接种相关疫苗,加强监测预测,严防人员感染疾病。
8 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包括宗教、风俗、风土人情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这些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也是影响驻外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忽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风险,缺乏宗教敏感性,对目标国家宗教习俗缺乏认知,容易因宗教知识缺乏,触碰宗教礼仪禁忌,引起不和谐。如,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人民,不用左手递食物;中国企业多喜欢加班加点,但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需合理安排生产时间,不能与祈祷、礼拜时间冲突等。
而在现实当中,文化风险对驻外企业生产经营会产生间接的、潜在的和广泛的影响。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双方合作失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驻外企业在对外交流中应入乡随俗,主动了解当地宗教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尊重当地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融入当地文化。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炫耀优越感都有害无益。美国常常以经济上、文化上的优越感,从高高在上的角度对众多国家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指手画脚,常遭他国民众的诟病、反感和抵制。
中国境外企业常常采取“半封闭式军事管理”,这种管理虽然降低了经营风险,但缺少与当地宗教、社会、部族、民众的沟通,导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一些企业虽给当地民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但由于不了解宗教文化在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能有效解决文化与价值观冲突问题,不会讲、不善讲“国际语”、“本地话”,难以入乡随俗,在日常管理和经营中容易产生摩擦。
9 结语
总而言之,中资企业应在海外投资之前做好充分、完备、尽职的调查。在进行风险梳理等工作以后,懂得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机制去尽量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
企业“走出去”需补安全课
第一课就是投资前期的调研和风险评估。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甚少,甚至完全不做相关功课。使领馆常会发警示,但深度、广度、专业性差。而且往往到了事态已经表面化,或者已经比较紧急的状态,留给境外企业应急的时间不多,回旋余地不大。
其次是企业的安保体系不够完善。和西方国家公司动辄斥巨资为海外项目提供全套的安保团队保障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安保力量还停留在依靠东道国政府的阶段。当然,无论多么完善的预警、安保机制,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这就需要保险服务的跟进。杜绝很多企业冒险以百分之百的代价来赌百分之一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