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形势下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2020-11-26解华军

商品与质量 2020年39期
关键词:管护耕地整治

解华军

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安徽合肥 230000

1 新形势下土地整治项目现状

近年来,各地通过提前谋划、创新制度、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等方式加强和推动了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地方和部门还没有高度重视,没有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的角度认识土地整治工作,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重补充耕地数量、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存在着投入标准不够高、后备资源匮乏、从业队伍能力不足、后期管理难等问题。

2 出现问题分析

2.1 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不高,资源整合面临困难

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投入是落实项目建设的基础,项目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部分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但是依然是项目投资的主体,往往会造成地方配套资金难落实,存在资金“断流”或“断供”的情况,投资标准的降低不可避免带来建设标准的降低,导致限制了区域内重点区、示范点的工程布局,在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只能解“燃眉之急”,仅对区域内农民迫切需要建设的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完全“投其所好”搞建设,使项目区整体效果打了折扣,少数项目建设达不到最佳状态,质量不高。

2.2 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补充耕地质量等级不高

随着多年来的开垦,一些地方补充耕地项目后备资源已逐渐匮乏,一些地区以填埋坑塘、复垦林地、开发湿地滩涂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多数项目区位置一般都比较偏僻,基础条件差,造成项目区施工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较低,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何严格执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成为项目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2.3 项目实施管理需完善,统筹协调存在困难

涉及政府多个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管理规范,效益显著”工程实施责任机制,做到市、县、乡“三级”联动,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实施监督有效、奖惩考核得力,提高实施责任主体的能动性。要切实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统筹协调,规范项目建设,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推进。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完善建设品质,丰富工程内涵,提升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化施工图设计,引领特色农业、绿色农田、生态田园建设的新模式。亟需制定满足各地实际需求的田块、土壤、灌溉、道路和生态单体工程标准图集和建设导则,规范项目实施、管理。

2.4 从业队伍能力不足,信用体系建设待健全

土地整治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基层土地整治机构和设计、施工、监理、测量等从业单位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很好满足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需要。项目参建单位“信用榜”未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部分设计、施工和监理等项目参建单位责任心不强、相互挂靠、质量意识淡薄、执业能力低下等现象,影响了土地整治市场健康发展。

2.5 科技创新有待加强,监管手段有待提升

运用智能化引领,广泛应用遥感、3S 等技术,提升项目监管废弃粗放形式,选择精准智慧化,确保技术支撑有力。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不断提高监管水平。监测监管技术手段有待加强,监管监测缺少一套低成本、便携式、便利用的软硬件集成的先进技术装备,简单高效解决复杂的现场监测监管问题,信息化监管能力还需提升。同时,信息化机制仍有很多问题,技术层面还有待加强,高新设备也还紧缺。

2.6 后期管护难落实,项目效益难持久

设施的合理使用是项目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在一些地区,后期管护难落实,项目效益难持久,究其原因,一是重建设轻管护。项目效益的发挥好坏,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只建不管或者签订管护协议,但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管护作用;二是建后管护资金来源需进一步明确,现行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定额标准中未体现后期管护资金及标准,一定程度导致后期项目管理中没有足够的依据,缺少资金运用于后期工程管护,使得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三是基层组织管护作用发挥,责任落实难。违背土地整治初衷,或多或少造成项目效益难以发挥。

3 几点建议

3.1 提高投入标准,推进建设资源整合

从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入手,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方面降成本,如让社会参与方以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合同开展金融机构融资,降低资金压力和成本。另一方面稳收益,一是“利益输送”,如在项目前期阶段,迎合产业资本的需要,为他量身定做;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减免部分税费;三是以土地整治资金为主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减少后顾之忧;四是明晰产权,土地整治所建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护权应清晰,逐步构建资金整合运行监控机制。

3.2 调整实现占补平衡思路,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管理

一是落实责任,严格考核。按照耕地保护优先、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变被动为主动,调整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同时,针对土地违法违规建立政府领导干部问责制,运用硬性指标,量化考评,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府责任。二是完善体系,助力占补平衡。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体系,占补平衡的实质体现在耕地生产能力上,将各类土地整治项目所新增的耕地面积作为年度补充耕地完成量,完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与补改结合有关信息,坚持数量、质量并举,依托项目监管系统从技术上确保“占水补水、占优补优”,完善考核方面,一部分可以通过提高的耕地产出率来折抵耕地。

3.3 强化统筹监管,加强项目实施反馈考核

建立健全统一的考核管理机制,严格目标任务考核,把规划实施与地方政府领导责任考核结合起来,在项目重点区域调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分值,强化对各级政府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责任的考核。各级政府对照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督促施工、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严管项目质量,重点要对项目建设的隐蔽工程进行核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对项目建设实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确保项目保质保量规范实施。

3.4 以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为抓手,有效修复土地生态功能

细化建设标准和工程内容,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化施工图设计,引领特色农业、绿色农田、生态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满足各地实际需求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生态防护等工程的单体工程标准图集和建设导则。要建立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等较大单体工程第三方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工程安全。开展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通过整治项目实施,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防护面积,改善土壤条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促进农业生物种群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维护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实施、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3.5 以科学规划用地布局为导向,确保建设项目合理有序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各项目区建立健全排灌体系,发展节水工程,提高耕作田块规模和田间道路建设标准,做到旱涝兼治,机耕、机收率达到100%。在节约集约用技术上,从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出发,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坚持把农村涉土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力结合,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使区域内农村各类用地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提高土地整治在土地开发供给中的定位,分类施策,从生态功能恢复出发,优化土地开发结构,鼓励加强全域生态空间建设维护和功能修复,筑牢健康农业基础。

3.6 强化建后管护机制,增强监管能力创新

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对土地整治从业单位和人员“双管齐下”,加强市场规范,坚持奖惩并举,严肃执行诚信缺失企业黑名单制度,采取降低信用等级、取消项目投标资格等,处理一些施工质量不达标或者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机构和从业人员。重视完善日常管护机制,从制度层面做好日常管护,杜绝只用不管,破坏工程设施等现象发生,后期管护机制需要加强责任认定,从长远效益发挥来看,应确定项目的受益人优先,负责建后管护,有利于项目效益长效发挥。依据“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以及村集体等进行引导和激励,促使他们参与到项目设施的管理维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运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集约使用资金的方式,以解决后期管理资金的来源问题,发挥整治综合效益。

4 结语

综上,对新形势下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涉土涉农项目建设做好业务支撑、技术服务,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促进项目各项效益提升,利用提高建设标准、调整占补平衡思路、增强监管方式、完善后期管护等手段,以期更好地达到建设目标助力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管护耕地整治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启东市南阳镇唱好专项整治“三部曲”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福州市3年整治415个老旧小区 2020年计划再整治6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