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场计量的质量风险控制

2020-11-26任长振

商品与质量 2020年1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测量设备

任长振

山东省烟台市计量所 山东烟台 264003

为确保在其他场所进行试验、校准或验证等测量工作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建立现场测量风险控制程序,以控制环境条件、人员、设备的风险,测量过程和其他影响测量工作质量的工作环节,从而达到预防风险、应对风险和降低风险的目的[1]。

1 现场计量风险的分类

1.1 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制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引起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

1.2 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是指现场测量过程中可预见的风险。可控风险主要分为安全风险和质量风险。

1.2.1 安全风险

安全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综合性的工作,也是现场测量的基础工作。现场测量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人身安全风险和设备安全风险。人身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触电、烫伤、火灾、爆炸、窒息、中毒、坠落、溺水等方面。设备安全风险需要重点关注霉变、腐蚀、潮湿、泄漏、搬运、静电、短路、过载、振动、电磁干扰等方面。

1.2.2 质量风险

质量工作是中心工作,关系到声誉和形象,体现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现场测量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需要关注环境条件、法规规范、仪器设备、被测设备、人员素质、结果报告等方面[2]。

2 建立现场计量质量风险控制程序

2.1 任务前准备

2.1.1 组织准备

现场测量任务经评审后,由实验室主任确定执行现场测量任务的部门或人员,成立现场测量工作组,确定现场负责人,进行任务分工,提出现场测量保证要求等需要协调的事项。

2.1.2 技术资料准备

现场测量人员根据任务分工,编制相关专业测量技术文件、参考资料、原始记录表、测量标签等。

2.1.3 设备物资准备

根据实施计划提出所需仪器设备清单,准备标准设备、试验设备、包装材料、消耗品、工具和个人用品。所有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均应确认其有效性,以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在任务开始前一天的正常运行和通电维护。仪表和设备在交付和搬运前必须妥善包装在包装箱中。设备搬运过程中,应采取防震防潮措施,确保安全设备的运输、包装和处置符合技术和安全要求,确保设备的安全[3]。

2.1.4 人员准备

为实施现场测量任务,各专业至少配备一名验证人员、一名审核员和一名支持人员。验证者和审核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充分了解被测设备的任务要求和技术性能。具体职责如下:

(1)检验员负责仪器设备的准备和被测设备的现场测量。

(2)审核员负责工作环境条件的控制、现场测量的审核、数据记录、粘贴测量标签等。

(3)支持人员负责受试设备的收发、登记及现场测量的其他事项的协调。

2.2 组织实施

2.2.1 开设工作场地

现场测量组根据现场测量项目和委托方提供的有关标准、规程、规范的要求,提出所需的现场配套设施和环境条件。审核员应注意影响测量结果的温度、湿度、电源、静电、辐射、电磁干扰、粉尘、振动等因素,确保其满足工作要求,并按要求对现场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和记录。应特别注意控制现场电源的稳定性。仪器设备通电前必须对现场电源进行测试,必要时应配备UPS。

2.2.2 交接被测设备

一般情况下,委托方负责被测设备在工作现场的拆装,现场测量时由现场支持人员直接接收被测设备。现场支持人员负责接收设备,记录设备名称、型号、编号、上次测量有效期等信息。

2.2.3 执行现场计量

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现场测量实施计划进行测量工作。在现场测量过程中,当设备和环境条件影响测量结果时,应立即中断工作,并向现场负责人报告,分析原因,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直至达到要求[4]。

2.2.4 交付计量结果

审核员负责贴测量标签,现场支持人员负责设备交接、测量记录登记等。

2.2.5 设备撤收

现场测量完毕,清理现场,切断电源,及时登记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按要求做好仪器设备的包装和搬运工作。

2.3 返场归建

2.3.1 状态恢复

对所有退回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检查,并按要求恢复到测量前的技术状态。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当标准设备不在实验室直接控制范围内并从实验室退回时,应对其进行检查和记录。

2.3.2 总结归档

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将原始记录等资料归档,出具计量证书报告,并交付委托方。总结现场测量保证,对现场测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梳理和总结,调查委托方的满意度,评价质量风险控制程序的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和应对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 现场计量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制定风险管理方针

风险管理政策需要明确风险管理的概念、最高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承诺、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政策和组织的目标以及与其他政策的关系、风险管理的责任分配,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绩效的测量和报告方法,保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持续改进的承诺。风险管理政策应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充分沟通[5]。

3.2 成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的目的是通过确定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使企业各部门的全体成员能够协调工作。最高管理者负责建立风险管理组织,赋予组织成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一定权利和责任,确保组织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3.3 分析现场计量现状

对现场测量资源的分析、各资源使用的时间段以及资源缺乏的影响是现场测量现状分析的基础。在识别资源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同的管理者会忽略不同的资源。正确的方法是识别风险管理所需的全部资源,明确各种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从而确定资源的优先级。

3.4 识别未来的潜在风险

从质量、安全和环境三个方面,识别潜在的风险,找出与这些风险有关的人、机、料、法和环境,不仅有助于确定需要考虑的风险,而且为风险应对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因此,应尽可能广泛地查明这些问题。一些风险容易识别,而一些不易发现的潜在风险则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研究方法进行预测。专家评估和头脑风暴可用于识别风险。

3.5 风险分析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大量详细的损失数据,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两个方面。根据风险的性质、严重性、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对风险分析进行分类,制定不同层次的应对措施。

3.6 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应对一般包括四个部分:风险防范、应急响应、恢复。首先,风险是预防。在风险的萌芽阶段,适当地预防或正确及时地处理风险将是最经济的。应急响应包括为保护生命和减少损失而采取的初步行动。恢复是指恢复所需的资源。恢复是指恢复正常运行。在风险发生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应急机构、外援机构、应急技术和应急设施等方面,要考虑节约资金和资源,也要适应业务活动水平,风险容忍度和在保护系统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针对每种风险,可以选择几种对策,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3.7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文件

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文件体系包括相关政策、组织结构、工作程序、资源配置、信息沟通机制和相关技术手段。由于各现场情况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现场文件。风险管理文件的编制必须以上述一系列分析设计的结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别注意各体系的可行性和简单性。

3.8 风险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发布与实施

为确保风险管理文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对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包括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评审内容包括:编制的计划是否合理、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响应措施实施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新的危害等。经评审批准后,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发布和备案。风险管理计划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宣传实施、相关培训、相关部门职责、程序和资源准备的落实和检查、演练的组织、计划的定期评审和更新。

3.9 实时更新风险管理体系文件

风险应对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失效或失效,风险应对措施可能造成二次风险。这些次要风险需要添加到原始风险应对计划中。因此,风险管理体系文件不是不可变的,需要实时更新,以保持风险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4 结语

建立现场测量质量风险控制程序,可以有效地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应对风险,处置风险,在保证现场测量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测量设备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测量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