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以唐山市为例
2020-11-26张玉娜林秀梅高晶
张玉娜 林秀梅 高晶
1.唐山市养老事业服务中心 河北唐山 063000
2.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3.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1 唐山市基本情况
截至2019年底,唐山市60岁以上老人177.22万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21.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3%。养老院共有239家,养老床位26892张,入住老人15004人,入住率55.8%,护理人员4192人,持证上岗人员1895人,占比45%。唐山市共有社会工作人才6489人,持证社会工作人才1418人,社工机构9家,社工类协会2家。为推进社工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按照民政部“十三五规”关于大力发展社工服务机构的要求,唐山市起草了《唐山市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2 唐山市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老年社会工人才专业化水平不高。一方面,从专业背景看,养老院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城市4050人员或农民工服务人员,这些人既缺少岗前培训,又缺少专业知识,同时,养老院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少数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员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和专业知识能力不足,不利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介入养老服务,也不利于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从专业知识运用看,老年社会工作行政化或者护工化现象严重。通过访谈交流发现,工作在一线的社会工作工人员很少用到专业的方法知识去服务老年群体,更像是护工、义工或者行政人员,并且工作内容繁重,无法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在养老服务中的价值和意义。
(2)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地位不高。一方面,薪资待遇水平不高。“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工资普遍都不高,这一度是非常想换份工作的主要原因。”“我们工资低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都这么低,养老服务业在我国就是新生事物,老年社会工作更是新生事物,所以老年社会工职业生涯通道在养老服务业很狭窄甚至是缺位的。”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老年社会工作人才不仅需要提高薪酬待遇,更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社会认同度低。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老年社会工作给予支持,但很多人不觉得老年社会工作人才跟普通义工没什么区别,认为就是普通的老年护工[1]。
(3)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冲突。传统理论认为,老年人应该以享受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老年人、亲属以及从事养老服务的群体也简单的认为养老服务就是生活照料,然而,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在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挖掘老人的潜能、协助老人体现晚年人生价值、倡导老人互助等发展性的功能。传统理念、老年社会工作理论、老年群体等多方群体认知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在实际中的发挥,进而阻碍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3 唐山市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论体系还不够明确。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2年,18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2012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和2016年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体现我国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我国的社会工作处于初级阶段,探索时期,陆续出台的多部文件涉及面广、概括性强,其并未对老年社会工人才培养和建设做出具体说明,以至于对老年社会工作含义、特征、及主体等内容给出明确的定义[2]。
(2)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目前,唐山市民政局每年组织1-2次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为知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实务能力培训,由于条件有限,老年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工作者、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工作人才统一培训,并未针对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精准化培训,同时,培训老师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但在一线工作经验有限,尤为是针养老服务方面的案例教学相对较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较少,导致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受限。目前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原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经过社会工作培训,考取社会工作师后持证上岗,然而培训内容理论偏多,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加上可能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很难保证培训结果的有效性[3]。
(3)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晋升等方面政策制度处于空白状态,未形成职业机制体系,大幅降低了其吸纳、安置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严重制约了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的发展。顶层设计方面的空白,导致养老院方面自身也不重视社会工作人才晋升这一基本需求,缺少晋升空间、缺乏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严重降低社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序,阻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