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26郭虹虹
郭虹虹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在新经济时代下,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高校经济监督与服务,确保高校经济活动合规合法。基于此,相关部门应给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高度重视,通过落实多种措施,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价值,为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高校内部审计仍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缺少具备较强独立性的审计机构、审计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并未给予事前与事中审计高度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效率偏低,具体内容如下:
(一)缺少具备较强独立性的审计机构
实际上,独立性为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还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校长分管。虽然高校设立了内审部门,但是作为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不管是在权限上还是业务执行上的独立性都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审计工作主要由领导决定,属于相对独立,审计部门不能实现自我决策与判断。第二,因为领导对审计工作的了解不是十分全面,及内审部门和其他部门属于平行关系,导致内审工作遭受多方压力,另外因为内审工作自身具备较强的局限性,不能确保公平公正。这些因素会导致内审机构的独立执行业务的能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1]。
(二)审计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
现如今一些高校的科研/财务以及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均走向了信息化管理阶段,而科研、财务以及人事等部门的经济活动与业务工作还是高校内审工作监管的重要内容,被审计对象依靠多元化信息系统,基于此,高校内审工作也要走向信息化阶段。但我国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晚,没有成熟的审计软件,除了工程审计软件和财会数据处理软件发展成熟以外,对于其他业务工作的监管,审计软件根本无法满足现在工作需要。当前。高校还未研发出适合审计工作的优质软件,导致高校内审信息化程度低,有待进一步研发和应用。
(三)并未给予事前与事中审计高度重视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以事后监督性审计为主,虽然对审计对象的事前以及事中有所涉及,但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另外还因为审计工作自身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以及审计力量的缺失,导致事前与事中审计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得到高效开展,无法确保对经济活动与业务工作的整体进行监管与审查,很难第一时间找到问题以及不足,致使找到问题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改正时间,对高校教育经费以及固定资产的科学运用及监管无法到位。高校内部审计采用事后审计与事前和事中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强化风险管控工作,保障高校资产不受损[2]。
(四)审计结果的运用效率偏低
因为高校领导对内审工作开展价值的认识不全面,重视力度不足,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内审机构与人员带着反感的情绪,甚至有些排斥,认为审计工作不过是走过场,并没有什么具体作为,对其帮助不大,外加审计工作自身原因,过分重视事后审计,对事前审计以及事中审计的工作开展并不重视,审计结果无法在管理中找出风险,将应有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审计结果的运用效率偏低,很难将内审的监管作用及审查作用发挥出最大化[3]。
二、分析高校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校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有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强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采用新型的审计形式、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效率、建设优秀的审计队伍等,详细内容如下:
(一)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可以说,独立性是内审工作开展的灵魂。高校内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及阻碍,若是想要将高校内审工作的审查及服务作用发挥出最大化,重点在于增强高校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当前,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部门要在学校管理者的领导下工作,接受校委会集体决议的委托,向校委会报告工作内容及审计结果,提高其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可以独立制定经济活动审计工作、财政收入审计工作、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等等,切实发挥出内审工作的具体职能,力争做到客观且公平[4]。
(二)强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现如今,高校内审信息化程度低,且建设不完善,导致高校内审工作的效率遭到巨大影响。为了有效地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实效性,加大内审工作范围,提升内审工作效率及作用,高校内审工作有待强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安排审计人员学习及利用新型的审计软件,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软件,采集、筛选、整理繁杂的数据信息,并且利用信息系统的作用展开审计数据对比及分析工作,增强审计数据的精准程度,降低审计结果的失误率,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为内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这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在不断实践中研究与优化[5]。
(三)采用新型的审计形式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内审都十分注重事后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力争转型,朝着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方向前进,在多种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展开跟踪监管,即经济活动从立项开始就参与并展开监督及管理,在执行业务工作时,参加其重要流程及环节,展开跟踪监督工作,第一时间找出问题,并做好提醒以及纠正工作,尽可能地控制风险,强化经济活动与业务工作的管控工作,展开全程跟踪审计。高校内审要特别注意事前审计工作与事中审计工作,尽最大力量将事后审计工作朝着事前审计工作及事中审计工作转型,通过利用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三者有机结合的审计形式,第一时间防范问题出现并改正,全面优化有关规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四)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效率
长期以来,高校内审部门地位相对偏低,领导与被审计对象对内审工作重视力度不足,未科学地运用审计结果。内审部门及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提升审计效率,主动参加事前审计工作、事中审计工作、事后审计工作,给出具有借鉴意义且质量较高的审计报告,真正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发展至完善,提升内审结果的运用效率。另外还应大力消除其他部门以及个人对内审工作的误解,使被审计对象意识到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内部管理的规范性的具体价值,第一时间找到问题并解决,防止发生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6]。
(五)建设优秀的审计队伍
高校要结合内审工作开展的具体要求,尽可能把专业能力强、道德素养高的专业审计人才纳入内审队伍之中,另外要加大内审人员培训力度,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力争给高校培养一批具备计算机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工程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等全能型审计人才,平时应不断强化自己,丰富知识体系,掌握国家最新的审计理论及政策动向等,走出校园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力争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审计队伍[7]。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服务的特性,有助于增强学校资产管理,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在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教育经费利用率当中,高校内部审计所具备的服务与监督作用已无法忽略。虽然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具备较强独立性的审计机构、审计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并未给予事前与事中审计高度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效率偏低,但是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断增强自身能力的前提下,保障内部审计的实效性,使高校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出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