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2020-11-26肖毅
肖 毅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BIM技术是指在建筑模型中能够协同各专业、各设计参数优化处理,从而实现可视化性、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的信息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应用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在前期的设计阶段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它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各工种存在干扰、各专业交叉碰撞等短板问题。在具体的项目中,常用BIM软件可以使建筑模型中的线条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形,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条件对软件数据库进行筛选检索,从而快速地锁定需要的区域提取有用信息,便于项目工程的管理和控制。
1 提升设计效率
BIM技术在工程设计阶段,不仅可以促进不同专业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并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更高效地给出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1)方案论证阶段。BIM三维模型展示可视化效果方便方案评审人员、建设单位人员对方案的评估和论证,以至于可以讨论当前设计方案施工的可行性及成本管理、工期控制等问题。方案论证参考的是模型的可视化功能,这样建设单位积极反馈,使得决策阶段占用时间少,促成共识快。
2)建筑设计阶段。在BIM软件中先确定设计门、窗、墙体、梁、柱等单个3D构件元素,设计过程中再修改和完善各种构件的参数,软件中这些构件的数据参数是关联的、智能的,修改起来速度很快。最终设计的作品成果就是优化后BIM模型,所有各专业的二维平面、立面、剖面图纸都由模型自动生成,所有图纸和数据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从根本上规避了不同专业不同视角图纸间不一致现象。
3)协同设计阶段。BIM技术可以使不同专业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对同一个BIM模型实现协同设计。这规避了传统设计中各专业各视角不协同工作,造成后期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对图纸进行审查及施工阶段出现问题以后而采用的设计变更。因此采用BIM技术配合网络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可视化分析和协同设计,保证了施工阶段的顺利进行。
4)能耗评估阶段。将BIM 模型中能耗的数据通过gbXML、IFC等输入到相关的分析软件模块中,可以获得当前项目的采光分析、日照分析、节能分析、通风分析以及最终的绿色建筑评估结果。
2 工程量精确性
工程量计算是造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与传统的手工、CAD软件、二维软件计算相比,BIM技术的自动算量功能可以提升计算的效率与准确性,尤其还可以准确计算不规则的异性构件,也可以实现三维模型的实体扣减计算功能。从而改变了传统造价管理中工程量计算的复杂繁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的局面,可以让造价工程师把时间放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传统的二维图纸,计算工程量常需要跨越多张图纸这会带来某些工程量多次重复计算或者漏算的可能性,从而影响计算精度。
下面将以工程项目具体的土建算量、安装算量、钢筋算量内容为例,讲解各项软件的操作步骤,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消除工程量计算的偏差,具体如下:
1)土建算量部分。采用广联达公司BIM软件,具体软件操作步骤:已有Revit模型→将Revit模型映射为算量模型→对算量模型进行数据校对和维护管理→对已映射到构件元素套取清单及定额→汇总工程量、出工程量表。
2)安装算量部分。采用鲁班软件公司LubanTrans_Revit插件,将Revit MEP模型导入鲁班安装软件中进行BIM算量。具体软件操作步骤:Revit模型数据核对和维护管理→选取Revit视图明细表功能→设置提取目标系统、目标专业、目标构件所需量→对于部分无法直接提取的信息量,采用设置共享参数,提取所需量。
3)钢筋算量部分。采用PKPM/YJK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结构配筋计算,利用PKPM带.T的文件导入广联达结构软件GICD中,然后转换为带.gsm的文件,并将该文件导入到广联达钢筋算量GGJ软件中获得模型数据。具体软件操作步骤:PKPM带.T的文件导入GICD中→GICD导出生成.gsm文件→.gsm文件导入GGJ生成算量模型 →算量模型的核对数据和维护管理→汇总工程量、出工程量表。
3 设计变更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或者不可抗力原因需要修改设计的工作就属于设计变更的范畴,设计变更工作时间紧、难度大一直是困扰设计方的一个难题。引入BIM技术后可以利用BIM碰撞检查工具降低设计变更发生概率;若确实有设计变更发生时,可将变更内容数据输入到模型中,通过模型计算获得新的工程量,避免了采用手工计算费时进度低的缺点,轻松突破设计方工作难点。
4 结语
通过大量实际工程项目的验证,采用BIM技术在提升项目设计效率、工程量计算精度、项目设计变更等工作上体现了非常大的优势。企业如果能利用好这些历史数据的积累,那么在以后类似项目的建设中,有利于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能力和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