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0-11-26蔡景浩
蔡景浩
(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事业单位的经营特点较为特殊,要想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则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合理的引入资产管理软件,优化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资产使用专业化程度。只有妥善的管理单位固定资产,才能避免出现资产提前报废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固定资产购置成本支出。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以完善的内控机制为依托,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引入现代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保证管理目标落实到各个岗位中,实现动态化监督目标,能降低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开展科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为社会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常见问题
(一)会计制度不完善
就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分析,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时候,没有对折旧费进行计提处理,也没有直观地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使用情况。只要固定资产能继续使用,没有到报废的程度,其价格变化就不会呈现在账目上。对于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其不但不能体现出固定资产价值,也无法体现出资产磨损的情况。尤其是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呈现出了较大的差距。而固定资产总量虚增,也可能引发财务会计账实不符的风险问题。
(二)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缺乏完善计划的情况,使得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存在资产不全、重复购置消耗资金的问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主要就是通过财政拨款,相关人员不需要对固定资产资金的来源进行考量。长此以往,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编制存在随意性的情况,导致日常运营活动与采购的资产不匹配。另外,财政部门在实际的审核阶段,仅仅是对采购物品是否合理进行审核,审核经费是否充足,而忽视了资产采购活动的可行性、单位是否拥有相同的固定资产。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单位存在重复购置固定资产比例大的问题,资产的使用效益不高。
(三)固定资产核算方式需要改进
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模式缺乏科学性,无法从根源上满足实际的资产管理需求。在会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记账登记的阶段,大都是对资产支出、货币资金支出项目情况进行登记。而对于缺乏原始凭证,固定资产明细账目不清晰、缺乏固定基金的科目没有登记,容易对后续的固定资产盘点产生影响,甚至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以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为例,许多项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按时的进行竣工结算处理,相关人员没有遵循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预定可使用专项的基建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暂估入账核算工作,引发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风险问题。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就当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应当由财务部门牵头,做好一系列的管理工作。究其根本,主要就是因为在事业单位众多的管理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财务部门的管控力度,并且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结合财政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配备的基本要求,研究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审批程序、资产配置标准,还需要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直观了解单位的固定资产存量,以及各个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状况。与此同时,以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为核心,需要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力度,并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在完善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确保固定资产台账的真实性,还需要落实规范化的标准。在梳理固定资产交接程序的基础上,避免因为人员变动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的风险问题发生。在搭建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规范化单位的资产管理行为,并且做好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工作。
(二)改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1.事业单位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心内容。权责发生制是先进的会计制度,可以合理化的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并且对投资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准确的进行资金支出情况记录工作,还要确保资产折旧到位。针对实际的应用过程来说,大部分都是采用折旧的方式,并且充分了解单位的固定资产成本,实现合理化的资产划分,不断改善与优化固定资产核算模式。采用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分为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等,进而为会计人员提供关键的数据,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各项监督工作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应当明确固定资产的来源,并且结合不同来源做好资产划分工作,具体分为外部购置资产、自建、资产调拨等,还需要做好资产核算层面的工作。
2.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则应当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做好资产清查的工作,还需要比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实际结果与账目一致。针对相关的问题来说,应当购置与整合资产,避免对单位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采用编制年度、季度报告的方式,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情况进行分析,还要发现引发风险问题的基本动因,做好书面报告的编写工作。在清查固定资产的时候,则是采用重点抽查的方式,不定期筹划重要的资产。如交通工具磨损情况、计算机设备使用情况等。在全面盘查与监督各项工作的同时,直观了解固定资产利用情况,核对账簿数字,保证账实相符。
(三)完善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和监督制度
要想清晰的把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结构等,就需要掌握完善的资产清查制度,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的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清晰的了解各项清查制度,并且定期开展资产清查的工作。相关人员需要在每年年终时期做好固定资产清查与核对的工作,还需要全面的分析资产盈亏情况。在了解各个岗位基本职责的同时,有效的处理固定资产亏损情况。在此基础上,践行资产抽查制度,财务人员全局性的分析会计核算资料,并抽查资产的利用情况,确保账实相符,避免徇私舞弊的风险问题发生。
(四)优化财政预算体制,拓宽管理渠道
在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中,财政预算属于关键的管理方式。但就具体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在预算编制的阶段存在轻内容、重程序的情况。在开展财政预算编制工作的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对项目活动的开展情况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发生。另外,各个部门的沟通不畅,内部计划性较强,会导致预算预留不足,单位的后续经营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甚至面临财政压力。基于此,事业单位应当完善财政预算体系,并且结合实际的业务活动内容、市场需求等,明确固定资产购置目标。在制定明确预算标准的同时,科学化的进行固定资产配置工作,节约经费,并且将固定资产的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三、结束语
在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中,要想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应,就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且及时的发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化的解决方案。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当前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频频出现资产流失的风险问题,整体的资源使用效益不高。因此,要想突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就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层面的工作,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并且做好资产核算的工作和日常清查工作,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保证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此为事业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