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以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为例
2020-11-26施畅张璐
施畅, 张璐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89;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1189〕
1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28日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1]。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网络购物、在线教育、在线政务增长迅速。伴随5G基站建设的加快,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结合发展到智联网,我国智能制造和车联网在5G应用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4月20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编写的《2019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2]报告正式发布,报告重点从拒绝服务攻击、APT攻击、安全漏洞、数据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互联网黑灰产、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七个方面总结了2019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状况,反映了我国当前面临的网络空间安全形势极其严峻,对网安人才的需求迫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渗透、驱动作用日益明显,伴随而来的风险挑战也不断增大,网络空间威胁和风险日益增多。从2000年开始,国家开展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目前有150余所高校设立了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等本科专业;少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密码学等学科中设立信息安全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点,但人才培养的规模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党的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33所高校、一级学科硕士点40所高校、本科专业72所高校、博士后流动站19所高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蓬勃兴起。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批网络空间安全本科专业,2019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 高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是落实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工作是党的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总书记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3],就明确要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2016年4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培养网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4]。”2017年9月,东南大学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2018年4月,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国际空间治理应该支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种主体作用[5]。”随后,全国遴选出10所高校,建设“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以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根本指南,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精神贯穿始终,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2.2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对人才培养德性修养和法律素养要求更高
互联网创建之初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知晓的基础上的,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匿名性成为互联网的特性之一。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一开始也只是网络技术人才的炫技,渐渐和逐利结合后,网络黑产开始不断扩张,勒索病毒、数据窃取买卖、黄赌毒网、暗网层出不穷,现实社会的罪恶,网上愈演更烈。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使用虽然有助于改善网络安全,但是,它们本身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AI可驱动自动化、智能化的网络攻击;二是区块链技术可为恶意行为提供逃避监管的天然庇护;三是量子计算技术可攻破高强度加密。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掌握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因此,对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加强就业导向教育,以选择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军事安全等关系国家安危的单位为荣,不攀比收入,比能力比贡献;加强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网络黑产的严重危害;加强法律教育,推进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现在不少老师都从海外归国,受网络自由主义的影响,往往不自觉的影响到学生。
3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1 理想信念教育
党建工作为龙头,筑牢战斗堡垒。抓好学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规范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重视学生党员培育工作,深入实施党建启蒙计划,鼓励低年级本科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全面开展以资源整合与突出专业特色为载体的党建工作提升计划,在党建中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品牌建设,形成“一支部一品牌”,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实效,使师生在党为党、信党、爱党。
党建带团建,提升团组织活力。积极落实基层团组织“三会两制一课”,团中央“智慧团建系统”学生衔接到位、团员转入转出100%完成、组织整顿及时规范。高质量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以学院精品磐石工程、团支部磐石计划为活动载体,各团支部现已在品牌塑造、特色打造、活力营造初具成效。
理想信念教育为根基,强化思想引领。围绕纪念建国七十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等重要活动,结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网络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活动,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打造“赛博讲堂”活动品牌,将其作为实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工作的生动载体,邀请院士、专家学者等,和网安学子深入交流,引导青年学生将自身发展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瞄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练好内功,为网络强国贡献力量。
线上线下联动,巩固宣传阵地。花大力气做好线上宣传平台建设,重点做好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作为学院发声的重要窗口,现已形成“网安人物”、“网安大事件”两大推送品牌。
3.2 创新创业教育
营造双创氛围,融入人才培养主阵地。汇聚各方资源,举办“赛博讲堂”创新创业群英汇,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创业精英围绕科学与人生的思考、高新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以及创业感悟等主题与青年学子开展分享与交流。推动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教授实验室,推动高素质研究生提前参与核心研究工作,推动基于高科技成果的创业活动,搭建网安人才双创育人工作大平台,激发学生双创热情。
依托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推进双创实践。继续加大力气支持SRTP课外研学,包括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训练计划两个部分,依托学校开展课外研学相关工作,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工作。每年成立8~10个课题组,作为学生成果产出的主要阵地。
培育双创社团,丰富双创实践载体。积极筹备建设学院学生科协,梳理学院学科专业竞赛名录,组织开展富有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的专业竞赛,重点打造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竞赛和CTF精英赛两项校内品牌赛事。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建设CTF俱乐部,为俱乐部配备指导老师,组织学生战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顶尖CTF赛事。
打造第二课堂,构建竞赛育人体系。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赛事为龙头,组织学院学生以赛促学,每年重点支持1~2支重点团队参赛。以全国信息安全大赛为指引,提高学生学科专业赛事的参与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网络安全相关的专业性赛事,在比赛中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江苏省赛中网安学子双创团队勇夺总冠军,在国赛中又斩获一金一银。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全国密码技术竞赛等重要赛事中网安学子获得多项一等奖。
3.3 就业导向教育
强化思想引领,提升就业价值观。持续开展以“爱国、成长、奉献”为主线的主题教育,涵养新时代网安学子的家国情怀。先后邀请李幼平院士、华为公司董事会成员徐文伟等人来院开设讲座,勉励青年学生将自身发展同国家网络强国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国家和民族需要[6]。大力宣传典型人物事迹,树立担当精神。
明确价值导向,重塑学生理想信念。一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投身基层就业“大天地”。加大基层项目的政策宣传和典型示范,激发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职业理想。进一步推进基层就业典型人物的示范工作,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热情。二是引导毕业生到“四重”岗位就业,服务国家需求“大舞台”。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人才需求,不断向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输送毕业生。利用寒暑期选派优秀准毕业生前往贵阳、绵阳、沈阳、哈尔滨等地的重点行业单位进行实践交流,打破学生对重点行业的认识壁垒。
完善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一是聚焦学生职业发展需求,通过讲座、沙龙等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先后企业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就业沙龙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二是将就业导论课程与学科专业、行业发展相融合,形成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持续引进校内外行业精英、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在《就业导论》课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及校友,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进行授课,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具体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3.4 课程思政教育
转换思路,明确“课程思政”重要意义。学院层面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结合课程知识内容,挖掘提炼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其“基因式”地融入教学设计,贯穿到课程教学实施中去,凸显通识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注重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于立德树人均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积极行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院始终坚持以非思政类课程(特别是专业课)为载体,任课教师仔细梳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大纲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3.5 师德师风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时代意义。敦促广大教师践行师德规范,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爱岗敬业,真正成为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学院党委定期向各党支部、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了解学院教师学术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及时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和诉求。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青年教师的责任担当,推选优秀青年教师参与井冈山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培训暨国情调研系列活动。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聘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大力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连续三年有教师获评全国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
4 结束语
坚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网络空间安全领军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性;同时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又有它的特殊性,在和平时期担负了更多的家国使命和责任担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