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检验检测与标准先行

2020-11-26

中国纤检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资质华为

10月27日,在2020 AOAC食品安全技术与标准研讨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刘先德,对2018年机构改革后各项措施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进行了介绍;星闪联盟理事长、ISO原主席、国际钢铁协会原主席张晓刚则介绍了国际标准化发展大趋势,并着重强调标准对于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国家高度重视检验检测行业发展

刘先德表示,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之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其部门的组织框架进行了调整,其中与质量基础设施相关和涉及质量的工作,得以加强,并统一管理、监督、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及检验检测工作。也就是说,从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角度,把检验检测工作单列出来,进行统一管理。这项重大政策调整,代表着我国对检验检测行业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已达44000多家,且不包括企业自建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以及没有获得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27亿份、从业人员128万人、营业收入3225亿,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其他行业。

另外,检验检测行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重大事件的关联上。刘先德透露,今年疫情发生时,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口罩及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以迅速补充国内防疫需求。但这项工作当时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于检验检测依据的标准各国并不一致,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能力水平等也都不相适应,给检验检测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在此种紧要关头,必须迅速反应及时协调,尽快组织对企业进行标准培训和标准扩项。当时各部门都急需具有口罩和防护服检验检测资质的机构名单,所以各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加班加点,投入大量工作全力配合,使企业顺利联系到具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让重要防疫物资及时供应给急需的人。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工作在今年关键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因为疫情,今年现场评审工作也受到影响。在检验检测行业,评审是行业管理最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请专家到现场进行评审或文件审核。刘先德称,疫情期间,由于专家不方便到现场进行评审,因此审批权被下放到各个省份,并全面实施网上办理、邮寄办理、告知承诺、远程评审等措施。其中远程评审,是今年疫情期间评审工作的创新,主要是通过视频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远程评审。

“让检验检测行业的合法性以及公平竞争性得以实现,也是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要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许可程序,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该放要放到位、该管要管得住,放而不管是失职。”刘先德表示。

国家机构改革后,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工作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一管理。具体措施为:一是要依法界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对于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应当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无需取得资质认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避免相同事项的重复认定、评审。二是要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就是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资质认定申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或者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一次性告知其所需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以及相关材料,检验检测机构以书面形式承诺其符合法定条件和技术能力要求,由资质认定部门作出资质认定决定的方式。三是为提高资质认定效率,取消不必要的评审。过去资质认定制度有效期是六年,到期后如果机构正常运转,且没有违法违规行为,只要自我承诺和备案即可,无需再进行现场评审,但是如果机构高管、法人或是人员有变动,以前还需要再次核查评审,现在则无需再次核查评审,只要机构自我承诺即可。而且在正常流程下,还减少了行政审批时间。而且网上许可也全程电子化,其中包括证书打印。四是实现“一家一证”管理,逐步取消检验检测机构以授权名称取得的资质认定证书,检验检测机构与其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统一质量体系管理的,根据机构自愿申请原则,实行证书“一体化”管理。也就是说,改革以后,一家机构无论下面有多少家分支机构,也都只发一张证书。

标准引领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云计算、大数据、5G技术、区块链的出现,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实现数据互认成为可能。如果能够使这些技术为检验检测领域所用,就能让数据更加准确、安全且任何人都不能篡改。这也是当今技术发展为检验检测行业提供的机会。”张晓刚表示,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数据互认是大家追求的“共产主义”;如果数据能实现互认,所有领域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近些年,标准逐步与法制结合,政府开始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中,其目的是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1月份,中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当时从日本、美国、欧洲进口了大量防疫防护用品。但由于从日本进口的防护用品采用日本标准、从美国进口的防护用品采用美国标准、从欧洲进口的防护用品采用欧洲标准,每个国家使用的标准各异,给进口防疫物资带来很大不便。

张晓刚回忆,当时他代表ISO分别给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标准化机构主要负责人发函,提议立即对全球防护用品统一国际标准,为全球共同应对未来突发事件做好准备。他坦言,其实这项技术上在学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全球专家是一致的,而且这些国家都先后表示支持,所以在全球统一国际标准当时是没有问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有些国家过于看重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使得全球实现治理能力及体系现代化的机会丧失了。因为只有用“标准”这样没有政治、没有意识形态特点的技术性制度工具,才能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发达国家认识到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而制造业则是国家实体经济的核心。过去,我国有个不成文规定“先有产品再有标准以及实现产业化”,但近些年,数据技术及高新技术发展,使得商业模式发生了反转。在高新技术领域里,“标准化在前、产品化在后、然后才是产业集群”。这是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商业模式。

众所周知,数字经济未来一定会改变所有行业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和政府应该密切关注数字经济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给创新带来的变化、给商业模式带来的改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过去几乎从不参与全球治理,所以在规则制定中没有任何话语权。因此在全球标准制定的蛋糕正在瓜分之时,中国没有参与到其中。但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想为全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时,舞台却没有了。但是中国有最优秀的政府、最优秀的企业,更应该思考未来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要进行高质量发展转型,是非常重要且正确的决定。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领导及企业家都开始重视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很多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理解还有误区,主要是传统观念在起作用。因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内涵”,绝不仅是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质量、行业发展质量、政府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和国家发展质量。如果认识不到高质量发展内涵,相当于找不到抓手,何谈如何抓高质量发展。

中国要进行高质量发展转型,解决过去40年过度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模式、解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楚标准和质量的关系。因为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要有高质量必须先有高标准,这就是抓手。虽然中国制造大国地位没有国家能挑战,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由于中国制造大多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产业,高端产业涉及较少,所以才要启动高质量发展。

张晓刚称,目前世界公认的“优秀制造”是德国,其实德国150年前,与我国20年前很相似。150年前,一次全球世博会在美国召开,会上各国专家都在谴责德国制造的低价劣质产品倾销全世界。英国第二年就发文规定从德国进口的低价劣质产品必须标上“德国制造”标签,来区别英国制造的优质产品。

但100年后,“德国制造”已经从全球低价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变成为全球公认的“世界质量最好产品”的代名词。德国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用秩序的高标准,保证产品质量数据提升。德国制造核心不是“质量”而是“秩序”,就是让生产“井然有序”、完美分工。而德国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在大工业领域里精细生产,对生产秩序日积月累地逐步完善,这也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其背后核心就是“秩序”。因此德国制造标准最大特点就是用“秩序推动标准提升”,来保证其产品质量提升、保证其产品品牌不断涌现。二是德国标准国际化。国际标准的贡献率,德国排全球第一,而且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挑战,全球公认。具体表现在,“德国专家在国际标准讨论中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结论”,这就是德国制造的优势、德国制造人才的优势、德国标准国际化的优势带来的。

在国际标准化登记专家中,人口只占世界1%的德国有3万名国际专家;而人口占世界18%的中国,国际标准专家却只有5000人,这就是差距。现在虽然中国发展了,但还不能忘记我国在科学、工程领域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所以这一代人有责任思考为国家发展、为全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变化非常快,世界技术在发展、生物技术在发展、金融技术在发展,使得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需要面对很多无法想象的挑战。所以标准创新、技术创新是应对这种挑战最有效的行业规则。

张晓刚坦言,ISO一年大概在全球各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的会议,每年固定在3000次左右,因此他对各国专家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30年前,我国专家出国参加标准相关会议时,普遍的特点是开会不说话、睡觉、开完会购物。因为那时来参会的专家都不是专业人员,很少有能参与讨论的标准技术专家来参会,所以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近10年,这种现象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标准技术专家水平已不次于国外专家,甚至不比德国专家差,但仍有语言的差距。因为当时中国代表团专家旁都会配翻译,先由专家告知翻译要讲的内容,再由翻译在会议上把内容用英语复述。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一种争论、更是一种交流,所以当翻译复述完后,国外专家会马上提出专业质疑,而由于专业术语翻译不到位,专家在旁边更听不明白,所以中国代表团的意见很难写进国际标准中。

现在,我国一批年轻且优秀的标准技术专家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中。他们懂标准、懂技术、懂语言,这也是国际标准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不要忽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因为这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参与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为何标准会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焦点?国内之争是市场之争、市场之争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是技术之争,而技术之争归根到底是标准之争。众所周知,中国标准做得最好的是华为。华为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不用国家资金,也不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因为华为要想做国际化,就要避免被别国政治陷害。但去年5月16日,美国还是把华为列入黑名单,这意味着美国所有企业不准与华为有任何连接、不准参加华为主持的任何会议。后来美国诸多相关企业向政府抗议:“如果再不参与华为组织的标准制定,美国5G技术与华为会越落越远。”于是今年6月18日,美国政府终于妥协,宣布允许美国企业参与华为主导的国际标准制定。

其实美国没有想到的是,华为在计划成为世界顶级企业时,就已经研究了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其结论就是从标准做起。中国目前还无一家企业每年派上千人到国外参与标准制修订的国际会议,但华为做到了。华为现在在5G技术上遥遥领先于任何国家。中国有如此能在国际标准中靠自身技术及管理创新,为国际标准制定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企业,应该是中国所有企业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资质华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发布《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等4项资质标准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资质/荣誉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CTTC中纺标:国际标准诞生记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
最新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