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业财融合中的问题以及对策
2020-11-26贺艳军
贺艳军
业财融合是指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手段,将企业的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进行有序对接、融合,保证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间的协调性,促进企业运营效率提升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企业的业务、财务及内部监督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企业财务活动渗透到内部运营的各个环节,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精细化,有利于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及发展壮大,不仅有赖于业务能力不断提升,还要有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业财融合在国有企业中的实施,可以保证国有企业管理与决策的精准度,促进国有企业运营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国有企业快速发展。
一、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企业运营是否顺利,与其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是其两大支柱,二者是否融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能否提升的关键。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业务与财务相对独立,融合度差,二者的管理价值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十分突出,重业务轻财务的观念非常明显,从而对国有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今,市场行情变化很快,不仅需要业务活动适应市场需要,还需要在财务上能够做好应对,为业务运行提供财务保障。因此,必须保证业务与财务进一步融合,保证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促进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序对接,解决业务与财务衔接不畅的问题,使财务管理更好地满足业务运行的需要,这样可以全面提升业务与财务管理质量,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核心源于管理模式创新,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业财融合在国有企业中的实施,国有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手段,整合企业资源,资源管理更加优化,从而保证了业务处理与财务工作更加精细,业务运营与财务协作更加紧密,减少了部分重复环节,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随着国有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多,国有企业发展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做好风险防范是国有企业当前发展必须关注的重点。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由于业务与财务相对独立,难以对企业风险进行准确预判,企业风险难以把控,国企发展面临的潜在危机极大。业财融合在国有企业中有序实施,业务与财务间进行及时沟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预防,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对业务运行情况的有效监督。实施业财融合之后,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更为便捷,运行效率更高。同时,加强了业务风险环节的监督,增强了财务监管能力,制定的风险应对方案更精准,从而大大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未转变,管理制度不完善
业财融合是企业的整体活动,并不是企业部门间的个体行为,因而需要企业从全局角度进行整体布局,从上至下高度重视。而部分国有企业并未认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在经管活动中,对业财融合没有高度关注,没有从顶层做好布局,进行整体设计,导致国有企业部分环节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一部分高管对业财融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重业务轻管理的观念仍然存在,管理观念没有完全改变,不重视业财融合制度建设,导致业财融合制度并不完善,甚至存在不少漏洞,导致内控管理存在较大风险。如在内控流程上设计复杂,企业管理构架烦琐,运营效率不高,导致国企效益难提升。同时,对业财融合观念没有进行广泛宣传,员工对业财融合的价值并不清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部门间配合不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基础管理不到位,业财融合度差
企业发展过程中,基础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规范化的基础管理对于国有企业运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业财融合在国有企业中有序实施,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然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对基础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基础工作不扎实,如在原料使用过程中,没有完全执行定额标准,边角余料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生产过程中材料浪费现象严重;机械设备与人工、材料没有实行最优化组合,人工与机械安排不当,没有做好工时控制,人工效率低下。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没有全面纳入财务监管体系中,财务部门不能对业务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业务融合度差,财务管理效率不高,业财融合开展不顺。
(三)管理目标存在差异,数据信息对接不畅
从国有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国有企业的业务目标与财务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业务与财务运行方式存在差异,在管理性质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因而在管理目标上,业务与财务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中面临着不少争议,难以达成统一。这就导致业财数据信息难以有序对接,不能保持畅通,具体表现为数据传递延迟,数据沟通与反馈不及时,从而对业财融合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业务人员对财务工作不太熟悉,在业务运行中难以完全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做好数据传送工作;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对具体的业务活动并不清楚,特别是业务部门较多、业务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对业务监管缺乏制约手段,导致内控管理弱化,存在潜在风险。
三、国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应对之策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业财融合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质量的高低与管理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方式与企业的实际不契合,企业的管理水平将难以提升,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如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十分严峻,要改变这种状况,国有企业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推进业财融合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充分认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对国有企业来说,要从“业务+财务”的角度全面理解业务融合,充分认识到业财融合的实质,从管理观念上转变,改变以往“重业务、轻财务”的观念,既要重视业务工作的运转,又要狠抓财务管理,不可偏废一方,从而影响企业发展。二是梳理业务与财务体系,要对国有企业的业务项目及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厘清涉及的财务内容,分析企业业务管理的风险点,做好筛查分析,研究管理对策。同时,要对现行的财务体系进行梳理,查找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检查业务与财务间运行流程中的漏洞,从而进行制度优化。三是构建健全的业财融合制度体系。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完善国有企业的业务与财务运行机制,构建健全的业财融合制度体系,为业财融合在国企管理中的有序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推进国有企业稳健发展。
(二)夯实基础,加强业财融合环境建设
在业财融合过程中,必须重视基础管理,抓好业务与财务基础工作,从而保证业务流程运行规范、财务管理有序开展,从而推进业财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是要统一业务标准。要细分企业的业务类型,分门别类地制定不同的工作标准,从而规范业务行为。要对业务成本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成本项目设计不同的参考模型,形成规范化的成本管控制度。要不断优化业务中涉及的成本项目,对生产与安装进行分类核算,按照成本科目进一步细化,从而找准成本控制的关键点。通过制定成本定额标准,使不同的业务在人工、材料、机械使用等方面体现出差异来,加强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二是做好财务分析。要引入先进的业财融合系统,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在加强业务管理的同时,要重视对企业综合成本费用的分析,查找企业内部管理漏洞,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要细化企业的管理成本,核算资金成本与运营成本,对可压缩成本与不可压缩成本进行评估,分析成本因素可压缩空间,从而采取对症方法化解。要利用业财融合的管理优势,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夯实基础工作,从而提高业财融合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性。三是做好流程设计,规范业财融合管理。要对业财融合流程进行统一设计,做好无缝对接,规范工作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系统化管理为依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确保业财融合管理后的企业综合管理质量得到提升。
(三)统一目标,保证信息渠道通畅
从企业整体角度讲,企业的业务目标与财务目标是一致的,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在目标管理上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管理目标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业财融合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对国有企业而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完善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要确保业务融合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规范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采用的业财融合模式与之相适应,要使业务融合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保证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与员工间能够多向交流,减少沟通障碍,使业务财务真正对接,才能更好地发挥业财融合的作用。二是做好目标设计与分解工作。企业要制定业务发展计划与财务管理规划,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可行性,能够相互间起到支撑作用,保证目标统一,并能实现。为此,需要将目标进行逐层分解,明确分层责任,将业务目标与财务目标绑定,强化层级责任,逐一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岗位,将员工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所有员工都参与到业财融合管理的实施中,使业财融合质量得以提升。三是构建良好的业财沟通渠道。业财融合背景下,业务部门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间更要加强沟通,减少交流障碍,企业要充分利用业财融合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加强沟通与协作,促进业财融合水平提升。在业财融合实施中,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要相互学习,加强交流,业务部门要熟悉财务知识,财务部门要清楚业务流程,企业管理层要做好两部门人员交流与配合工作,将两部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保证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互相促进、深入融合其中,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达到目标的统一性,实现企业的财务管控目标,促进国有企业整体效益提升。
四、结语
业务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业务融合在国有企业中的实施,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业务运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使业务与财务间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协调,从而推进国企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确保实现国企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