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背后的深度文化和哲学反思

2020-11-26于翠凤

大陆桥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黑死病鼠疫毕淑敏

文/于翠凤

近日重读了一下毕淑敏《花冠病毒》和加缪的《鼠疫》。但真正激发起我思考疫情的是毕淑敏的文章——《花冠病毒所写,希望永不重现》。毕淑敏于2003年“非典”时期受中国作协派遣,赶赴“非典”一线,历时8年写出此书。作者发出忧思:“此次疫情暴发,‘非典’基本相同。”从最初对疫情的焦虑关注,到对包括此次新型肺炎在内的人类疫情深度反思,发现只有从骨子里反思无休止的贪欲,反思人性之恶,才能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疫情的历史——曾经的瘟疫影响了什么

首先,瘟疫影响人口、左右了战争。“中国上下五千年,几乎每朝每代都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据统计,历史上大约3~20年就会发生一次,主要集中在10月至2月这五个月里。由此来看中国历史,也可以说是和瘟疫作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先秦以前就有瘟疫;史记记载秦汉时期的蝗虫,“东方来,蔽天。天下疫。”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一开,必有大疫。唐宋时期,瘟疫不绝于志书,如“贞观十年,关内、河东大疫”;金元时期,鼠疫大行,全国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明嘉靖、万历年间,北京发生疫情,史书记载“京师饥且疫”;清代疫情频发,1910年,东北三省爆发了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鼠疫,疯狂流行107天上万人病死。

其次,瘟疫也极大地影响了文学。“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海德格尔这句话可以很好的回答瘟疫给人对生命的思考,佛罗伦萨的贵公子薄伽丘,是欧洲中世纪那场大瘟疫——黑死病的亲历者。阿尔及利亚作家加缪笔下的《鼠疫》,以瘟疫为线索,写出了里厄医生这个“吹哨人”,与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而正因为“他杰出的文学作品阐明了当今时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加缪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第三,瘟疫也极大地影响了艺术。

1347年至1353年间,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绘制于1562年的油画《死亡的胜利》,记录了这次中断人类历史进程的黑死病瘟疫。另一位画家博斯,描绘了“地狱之中,人类自食恶果,成为被动物捉弄、虐待的对象。趾高气昂的鸟吃掉人类,又将其排泄出去,如同对贪婪的隐喻,也是对乐于置一切生物于死地的人性的极致嘲讽。”

维也纳市中心的格拉本步行街上,一根白色纪念柱立于最繁华的街巷中央,用来纪念1679年黑死病席卷维也纳的情形;1918—1919年间,西班牙流感横扫世界,夺去超过5000万人的生命。在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西班牙流感后的自画像》中,虚弱的恢复者双腮塌陷,但画面色调温暖,像一场与死亡的作别。

二、疫情背后的深度文化

毕淑敏在《花冠病毒所写,希望永不重现》中曾说,“病毒远远比人类更为古老。病毒肆虐,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为何从原来的状态奔逸而出,疯狂地侵袭损害人类?我们如何与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和平共处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其一,价值沦为经济价值,利益的驱使成为灾害的源头。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1910年东北大鼠疫,人们为什么会捕猎旱獭?深究之下,我们就会发现,旱獭除了食用,它的皮也适于制作裘皮服装、帽子等,这些看上去不亚于皮草而又比皮草容易得到的东西,远销俄罗斯、西欧。正是因为人们对旱獭的捕猎,才使得疫情变得不可收拾。

其二,价值沦为自我价值,出于猎奇和虚荣心以及养身的目的,让很多人转而把野生动物变成“舌尖上的美味”。纵然这些野味携带致命病毒,哪怕营养价值和口感并没达到期望值,这些人依然没有管住自己的嘴。

其三,可持续发展观念亟待树牢。对于野生动植物,尽管“非典”警告过一次人类,但是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观念还不够深入。“新冠肺炎”再一次提醒我们,只有在所有环节上精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梳理人和自然命运共同体,才能让我们真正远离灾难。

三、对疫情的哲学反思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样的疫情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假如我们不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且很可能一战再战”。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要从哲学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原因,就是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就是要尊重每一类生物,“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从经济价值上来说,野生动植物中的许多物种都可能是帮助人类破解某个难题的“救星”;从文化价值上来说“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对动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从生态价值上来说,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公开信息,消除民众恐慌。“比如疫情管控、信息发布、资源供给、医疗救助等,如果心理预期和基本诉求能够得到回应和满足,社会意识形态的恐慌心理就会消失,由自然性灾难疫情向社会性心理疫情转化的多米诺骨牌就不会出现”。

政府宣传引导,民众积极配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才有了有效的社会管理,保证了医疗物资的充足,才使得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回想1910年东北鼠疫爆发的原因,反观2003年的“非典”,人们慢慢警醒于“舌尖上的贪婪”。再回到当下的新冠肺炎,武汉封城和国民居家自我隔离。只有多学科协作,从人类、动物、环境多个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才能控制当下疫情、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念。哲学要求我们把握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很多医护人员舍身忘死,奔赴前线。“最美逆行者”舍弃自己的团圆,展现出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向一线集结的,还有解放军、专家学者、记者;送来抗疫物资的,有各大企业,更有公益组织和海外华侨,部分汇集,组成强大的整体力量,直抵抗疫最前线。

这次疫情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世界各国已成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正如《流浪地球》告诉我们的朴实道理:人类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命运共同体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猜你喜欢

黑死病鼠疫毕淑敏
关于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医学发展的探析
“黑死病”与欧洲的至暗时刻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鼠疫“六问”
重新认识鼠疫
善良是颗种子
善良是颗种子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浅析西欧黑死病期间的“投毒说”
邻居眼中的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