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家的写作趣事
2020-11-26□任静
□任 静
哈利·波特的诞生
J.K.罗琳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妈妈,全世界最会说故事的魔法妈妈。从小就喜欢写作的罗琳,是个单亲妈妈,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养活自己和女儿。为了逃离又小又冷的房间,她总是窝在家附近的尼可森咖啡馆里写作;因为没钱点餐,所以每次只点上一杯卡布奇诺,一字一字地写下《哈利·波特》的故事。结果,《哈利·波特》一出版,便以惊人的魔力风靡全球,罗琳在一夕之间,就从不为人知的贫穷单亲妈妈,一跃成为蜚声国际的畅销书作家。《哈利·波特》在全世界掀起阅读风潮,更被誉为“文学界的披头士狂热”。
福楼拜改稿子
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字劳动者”。他的作品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语言准确凝练,鲜明生动,是法国近代散文的典范。一天,法国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沓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了一行字,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页十行的稿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他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告辞,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火柴杆速记
一天,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外出旅游。途中,同车的旅客在闲聊时说了一句生动的话,引起了契诃夫的注意。他品味着这句话,并想马上记下来。可是,经常不离身的笔今天没带来。正在为难时,契诃夫灵机一动,急忙划着一根火柴,一会儿又吹灭了,他用火柴杆当笔,迅速记下了这位旅客的妙语。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家笔下的语言之所以丰富多彩,生动感人,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和积累语言材料。
哭鼻子的大仲马
有一天,大仲马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他,见他正独自坐在书桌前,双手抚摸着稿纸,低声抽泣着。朋友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等,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他的情绪有所好转,就决定去劝劝自己的朋友。他拍了拍大仲马的肩膀,关心地问:“亲爱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你如此伤心?”大仲马回头一看,见是好友来了,便把事情的原委诉说了一遍。原来,大仲马正在创作《三个火枪手》,最后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火枪手非死不可。可大仲马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想试图改变这个人物的命运,然而却无法做到。他一想到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将被自己的笔“杀死”,而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时,就不由得伤心至极,流下了眼泪。
他的朋友听了他的诉说后,笑着对大仲马说:“我的朋友,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 ”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听了这话也笑了,说道:“先生,您不过来了四十五分钟,而主人却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
写作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浪漫的“精神大餐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历过一段极其困苦的日子。那是他刚大学毕业时,他学的是法律专业,按理该当律师,但他对律师这个职业全无兴趣,一心要当作家。父亲劝阻无效,只好与巴尔扎克约法三章:给他两年时间让他试试看,如两年内不能成功,立即回头当律师,否则绝不再供给他一丝一毫的生活费用。
转眼两年过去了,巴尔扎克并没有成功。父亲见他并不回心转意,也就说话算话不再管他。他开始负债累累,住在寒酸破旧的下等公寓里坚持写作。至于吃的,当然是最差的,但这难不倒他,每当吃饭时,他总要在空空如也的桌子上画几个盘子,并在“盘子”里写上“意大利牛排”“法国奶酪”“英国香肠”等字样,在美好的想像中狼吞虎咽。
也正是在这样一段日子,有个小偷半夜三更闯了进来。巴尔扎克醒了,知道这是小偷,但并不生气,而是静静地听着动静。他听到小偷在黑暗中摸索,累得气喘吁吁,挺心疼,于是就极友好地劝了一句:“别找了,亲爱的。我在白天都不可能找到一分钱,何况晚上呢?”小偷听了挺感动,竟然说了声“谢谢”,道了声“再会”,赶紧“打道回府”了。
名师点评
从这些名人写作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部经典的作品、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是作者经过反复修改、琢磨、锤炼而成的。修改是对稿件的重新审视,是对文章的构思、立意、语言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我们写作文也一样,作文写出来后,不要轻易就定稿,应该回过头来反复重读、琢磨,从中寻找问题和不足,不断修改和完善,这样才能提高作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