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习作教学轻松起步
2020-11-26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刘 萍
三年级是小学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往往会感觉到作文难写,甚至无从下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利用课堂练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条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课堂练习
俗话说,熟能生巧,练多了自然就能找到窍门,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在三年级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教师一定要适时开展课堂小练笔,一课一得,学以致用。一般来说,课堂小练笔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小练笔用来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类小练笔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三类小练笔用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对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师可采用第一类小练笔,让学生归纳出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或者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简要概括司马光的人物特点,练写时,要做到文从字顺,尽量不写错别字。对于散文、诗歌等体裁的文章,如果文章中有较为明显的留白段落,教师可采用第二类小练笔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些写景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课文中的很多词句都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仿写,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这段话是写小兴安岭春季的美景。学习这一自然段,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然后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接着体会用词,如“抽出”“汇成”“涨满”“欣赏”等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学完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的写法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课堂上,教师根据所教课文的文体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小练笔让学生练写,写多了,学生就会找到习作的窍门。
二、坚持课堂分享
当某种类型的小练笔开展了两次、三次之后,教师就应当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在练笔活动中的收获。
以第一类小练笔为例。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概括得不全面、不到位;有的学生概括得不具体,像是在说空话和套话;还有的学生概括得过于复杂,啰啰嗦嗦,不够精练。此时,教师可邀请几个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分享经验。一生回答:“其实,有的时候题目能够给予我们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司马光》,一看到‘司马光’,我就知道这篇课文肯定是讲和司马光有关的故事。我在概括时会突出司马光这个人物,这样就不会跑题。”另一生回答:“阅读文章时我发现,文章中有一些语句会反复出现,我会从这些句子出发,概括文章的大意。”学生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小结,指导写法,这给所有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导向,待到学生再次修改后,习作的质量会有明显提升。
三、坚持课堂评改
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会写小练笔,还要会修改习作。“文章不厌百回改”,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修改的好习惯,并且掌握习作修改的一些技巧,有时,修改比创作更为重要。
不同的小练笔,评价准则也不同。对于第一类小练笔,教师不需要批改全班学生的作品,可采用自评的方式。教师每次批改1~2 名学生的作品,按照轮流的方式,每次会收到不同的学生习作。教师批完后,以他们的作品为依据,谈一谈常犯的错误,给出评定的要点,由学生自我评定,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修改自己的习作。对于第二类小练笔,教师可采用互评的方式,让同学之间交换欣赏别人想象加工之后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学会赞美,把别人写的精彩的地方表现出来。随后,在全班范围内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第三类小练笔主要以仿写为主,它的开放性会更大。教师可以给出多重评价标准,如果同时满足了2~3 个标准,那么得分就会高一点,如果只满足1~2 个标准的话,得分会较低。常见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如:使用了和课文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原文保持一致,添加了新鲜的内容,语句优美、想象力丰富等等。评定和修改是连续的两项工作,教师应当一气呵成,先完成课堂小练笔的评定,然后完成小练笔的修改。
总而言之,课堂练习是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分享是在帮助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而课堂修改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这些都是为作文能力的提高做铺垫、做准备。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三年级这个关键时期,在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坚持练习、分享和评改,让习作教学轻松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