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视域下的教学中师生“心灵相遇”的研究

2020-11-25汪永青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心灵

汪永青

摘 要: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后,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发现师生“心灵相遇”的内涵,其意味着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对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对孩子天性的解放。构建师生“心灵相遇”面临着诸如教师迷失自我、面临恐惧和与学生分离等困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找到自我,克服恐惧,了解和倾听学生,明确教学身份,才能重获教学勇气,与学生共建教学共同体,将教学上升到精神层次的事业。

关键词:心灵;相遇;共同体;教学勇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4-0038-04

帕克·帕尔默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教师和活动家,《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基于该书观后的思考与感受,从教师的角度解读“师生心灵相遇”,描述其内涵、实践困境及对策,希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创造和谐成长的师生关系给予引导和启示。

一、师生“心灵相遇”的内涵

“相遇”一词由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首次提出,他认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1]而心灵相遇可以理解为“我”与“你”各自达至精神世界的和谐交融。按照价值需求的不同,精神世界可分为三个维度:在幸福世界,双方要把握好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境界;在正义世界,双方要把握好同一与差异的统一,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和欣赏差异;在崇高世界,双方要把握好自在与自为的统一,倡导爱心优先、以问题为轴心和拓展精神空间。[2]幸福、正义、崇高都是心灵相遇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三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遇才会上升到灵魂层面,达到共生。

那么师生“心灵相遇”意味着什么呢?首先便体现在知识内容的传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道理,解答疑难困惑。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增长本领。当然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的学科知识,还有教师一言一行所传达给学生无形中的知识。其次,师生“心灵相遇”意味着对生命内涵的领悟。除了授予学生学业上的学识智慧,教师也要时刻传达给学生“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感受自然生命的伟大,理解人文生命的包容,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在教学中不忘教导学生做人的学问,而这种学问是慢慢累积的,非一蹴而就。学生尚还年轻,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懵懂阶段,需要教师耐心教导。教师作为引路人,要带领学生去体验人生、感受人生,领悟生命的内涵。再者,师生“心灵相遇”意味着对意志行为要求的规范。教师要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学习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树立自律的意志,抵制不必要的诱惑,克服面临的困难,抵制不当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最后,师生“心灵相遇”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天性,归还他们自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尽可能深入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启迪学生天性,摆脱不必要的条条框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使他们自由生成,慢慢达到心灵上的相通。

二、构建师生“心灵相遇”的困境

(一)迷失自我

随着社会急速的发展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很多压力、不完善的规则等就像是黑暗之手扼住了教师热爱教学的初心,制度的不断更新、课程的不断变革、评价的不断多元化,以及教学舆论的不断高涨,都成为横亘在教师生存和发展面前的巨大挑战。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地去模仿别人优秀的教学方式,到头来,却发现适合别人的教学方式没有在自己的课堂中产生相同的效果。比如“习明纳”这种专题讨论的教学方式并不是适合任何一种教学情境和任何一位教师的授课风格。如果教师找不到一个与自我本性相符合的教学接点,那么也只能照葫芦画瓢,这种模仿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体现。因为没有哪种教学方式是绝对的,有的教师喜欢自己讲学生听,有的教师喜欢自己听学生讲,有的教师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有的教师追求严谨的教学态度,有的教师授课围绕课件和资料,有的教师授课则喜欢天马行空、自由交谈,所以不管是开展怎样的教学方式,前提都在于教师能够找到自我,然后回归本性,进行优秀教学。

(二)面临恐惧

“教师的恐惧是指教师因外界体制或自身能力对教学的某种困境感到无能为力,且欲逃避这种情境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对于教师来说,恐惧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第一,体制性恐惧,恐惧若不顺从体制权力,就会失去工作,失去形象和地位;第二,学科性恐惧,恐惧与所教学科的正面交锋所引起的冲突;第三,交往性恐惧,恐惧与同事相处不融洽,恐惧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第四,自身性恐惧,恐惧教学能力的欠缺,无法获得学生默契的回应和共鸣,恐惧不具备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所引发的课堂沉默等。”[3]在本文中,教师面临的恐惧多聚焦于第三和第四种表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处于一种矛盾的狀态,前台上课的他们和私下生活中的自己很不一样,他们不愿意将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们看,今天我的这节课该怎样上才能顺利完成?假如学生问到某个我不知道的知识点会不会很丢面子?课堂上有突发事故怎么处理?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存在代际障碍怎么办?这样的恐惧心理在教师身上并不罕见。即使你从教了几十年,走进课堂时可能还是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使教师丧失追寻求实求真的教学志愿,也在潜移默化中使教师与学生、同事之间有了心灵的隔阂,彼此都无法靠近,无法坦诚。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失误、尴尬时,他们会认为学生在用一种鄙夷的眼神打量自己。其实不然,学生也更希望教师能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和他们交流,达到心灵层次的对话,哪怕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差错,那也是教师真实的表现。只有坦诚地面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教师才会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展现教学的本真魅力。

(三)与学生分离

“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在于学生要遇上合适的导师,导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4]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现在的课堂大多数都是沉默的。学生不愿意说话或参与讨论,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即使有些教师想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予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交流,但结果很少能够尽如人意。其实,更多时候学生选择沉默是因为他们知道沉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既可以避免自己回答错误而尴尬不已,又不想让自己过于出风头而成为众矢之的。似乎现在很多的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怎样打破这一沉默呢?“当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其结果是理论和生活无关,而实践也未得益于理论;当头脑和心灵相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当教和学相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当身体、心灵、智慧相分离,那么这个教学就是不完整的、破裂的。”[5]在教学中,会有一些教师试图把自己、学科和学生联系起来,形成整体,但是他们逐渐地发觉把自己坦诚公布于大众面前,等待着的是不同人的审视、不同意见的充斥,然后自己可能会遭遇到漠视,甚至是嘲讽的伤害。为了减少这样的伤害,一些教师选择了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自己分离。但归根结底这种分离源于教师内心世界的恐慌与畏惧,以及始终缺乏教学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去克服迫使他们分离的障碍。

三、构建师生“心灵相遇”的对策

(一)找到自我,重获教学勇气

首先,一个成功的教学的定义不在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而是教师能够记住“我是谁”,能夠发现真实的自己,然后与最本真的那个自己进行亲密对话。正如帕克·帕尔默曾提到过,“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6]。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坦然面对自己的得失、对错、快乐与痛苦,追求个性与心灵的完整,并且充分将自我融入教学中,这样才会慢慢产生理想中的优秀教学。有很多优秀的教师身上之所以散发一种教学魅力,是因为他(她)知道如何在自己的个性与整体教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学会把教学和个性相融合,找到契合自己本性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自身教学充满吸引力的必然之路。

其次,对于教学,很多人关心的是,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智,而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勇气。如果要对教学勇气进行深入的分析,那么这种勇气最大限度地来源于教师捧着一颗真心去教学,这里的真心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上的良心,而是教师真正的内心世界,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都是真实的。只有教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回归教学初心,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敢于面对压力和问题,强大自己的内心,把教学当作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才能重拾教学信心和教学勇气。因此,教师要学会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明白学生也会有相同的害怕心理,从而学会真实地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无须刻意隐藏,才能真正投入到优秀教学中。恐惧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存在,教师无法逃避也不必心生胆怯,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就能深知内心深处还有着自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在教学中,我们的言行应该以真诚对待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7]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克服恐惧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克服自身恐惧,深入了解恐惧主宰生活方式的原因,回归自我,重获教学勇气,给自己的教学打开一个窗口,那时,阳光将会洒满整个教室。

(二)了解学生,明确教学身份

当在教学中面临困难时,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好好地反省自身而不是急着将错误推到学生身上,因为教师评判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学是否找对方向。一位优秀的教师不管学生的外在表象呈现多么的糟糕,他(她)都会用心拨开这一表面,慢慢地去探究学生身上出现各种问题的深层原因,给予学生明确的定位和尊重。教师对学生最真切的理解和关怀便是对他们最朴实无私的爱。

其次,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心。一旦出现问题时,教师别急着责怪学生水平低下,因为这听起来就像医院里的医生说“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一样”[8],教师应该安安静静地去聆听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和呼喊,去相信这些可爱的学生会慢慢向你靠近,只要你耐心等待和引导。如果有些学生迟迟不肯发出自己心灵深处的语言和声音,那么就请教师回头看看他们,等等他们,然后充满深情地牵起他们的手,用温暖的言语,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请”“谢谢”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被需要,细心地去挖掘他们沉默背后的缘由,从而在沉默的边缘处抓住他们的双手,与他们在一场美轮美奂的教学舞会上共谱教学舞曲。

最后,明确学生与自身的地位应当合乎规范。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能以迎合学生的方式教学。虽然培养人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存在的本身也是为了学生,而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强调我们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且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应当一味地按照学生的喜好来进行。“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现象:学生想学哪一部分就学哪一部分、想怎么学就怎么学。”[9]更有甚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全部留给了学生,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和交流,教师完全丧失自身教学主动权,导致上课秩序混乱,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未从教师身上获得实质性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又不能过度地将自己包装成严教形象,让学生一味畏惧自己。如果以严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来课堂安安静静、鸦雀无声,似乎学生能从这样的课堂学到很多东西,实则整个课堂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中,试问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怎么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如果脑子里装的一切都是教师以机械般的形式加以灌输的知识,离开了书本,学生依旧是空空地来,空空地去。真正的优秀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地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定位于教学的本质属性。只有让教学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让他们满载而归。

(三)拒绝分离,共建教学共同体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首先应有坚强的内心和足够的准备来抵制教育生活中的一切分离,寻求完整;要时刻用一种整体全面的观点去看待教学,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加即减。教师的教学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去感悟和去体验。也许此时的教师与学生处于一条线的两端,彼此相距甚远,但是随着师生情感、态度、眼神和心灵的交汇与融合,他们终会相遇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那一点,也终将显现教学与生活的最初的样子:皆不可分离。

其次,“我们的教学并不以学生或老师为中心,教师中心论容易导致教师成为控制学生的主人,学生中心论容易导致教师成为学生的仆人。”[10]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隐秘的“第三事物”,可以避免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顾此失彼。它会牢牢地吸人眼球,成为教学专注的焦点。这个“第三事物”就是教学共同体,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使自己和学生充分融入教学共同体中。“就好像观看一场戏剧表演,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与其中的人物共命运,然而这并不需要我们跳上舞台、对答台词。”[11]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处于一个丰盈着求知氛围的场所,它们不同于流水线工厂般重复机械,也不似官僚机构般上传下达,它们是互动的、热闹的,将会打开闭塞的心灵,只留下真诚。真正的教学共同体也是实践的、面向生活的,就像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一样,学生在多年以后想到的应该是他(她)曾拯救过某个病人的故事,而不是僵硬呆板地记住教科书所规定的“肾的操作”。构建真正的教学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学会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聆听学生心灵的独白,然后彼此忘却时间、空间,忘记目的、内容,甚至忘记自身是学生或教师的身份,都成为教学中的那个自己,代表着独立自由体发表想法,同时又深深融入大集体中,开放彼此心灵,踏上心灵阶梯,尽情享受教学和知识带来的快乐。

猜你喜欢

共同体心灵
爱的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酷图爆语(6)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