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石匠
2020-11-25朱敏
朱敏
屈石匠最终在二儿子建国家走完了自己恓惶的一生。临闭眼的时候,他在心里默默骂着大佛寺庙门口算命的瞎子,说好了他活不过七十三,可是硬生生让他捱到了八十三。换作别人,可能高兴还来不及,可是放在屈石匠身上,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多出来的十年不好熬啊!
屈石匠开始放命的时候被建国从三姐家接回来。已经立夏,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屋里的暑热像蒸锅里的水蒸汽,处处弥漫着。枯瘦如柴的屈石匠也热,浑身燥热,他躺在床上,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扯掉。伺候他的四女儿坐在床边,不明事理,以为他老糊涂了,不停地给他系着已经洗得变薄发黄的白衬衫的纽扣。晚上建国下班回家,老四给小哥说了这事,建国索性把衬衫给他脱了,在肚子上盖了一条薄薄的毛巾被。屈石匠又开始自己解裤带,用脚蹬裤子。老四心里发了颤,越发觉得爹老糊涂了,当着女儿的面竟然要脱裤子。好几次她都打了退堂鼓不想伺候了,可是想到还要仰仗小嫂子给办低保,这才又咬着牙坚持着。她在心里说,也就这几天的光景了,快了,快了!
建国和妻子都是公务员,每天按时按点的上班,把爹接回来,家里没人根本不行。老四比建国小两岁,前段时间正好围着小嫂子转,想让嫂子帮忙给申请低保,见缝插针地献殷勤,看着爹接回来了,没人伺候,赶紧主动请缨,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前,屈石匠都是老三伺候,每家每月给老三二百块钱,外加上屈石匠的老龄补贴,一个月下来也将近两千了。老三看着老四抢了自己的买卖,心里颇为恼火,虽然和弟弟建国在一个小区院子,但自从屈石匠搬到建国家,她就再没过来看一眼。她坐在庙门口跟着一帮老头老太太歇阴凉,之前都是一个村的,现在城市改造,把村子拆了,建成居民社区,谁都知道谁家的底细。孙老太太问老三:“这几天咋不伺候你爹了?”老三嘴一撇,嘟嘟囔囔地说:“不伺候了,谁能谁伺候去,我是不伺候了,前前后后都伺候十年了,我也伺候烦了。”嘴上这样说,心里还惦记着每家每月的二百块钱。她躲着不去建国家,也是怕建国开口问她要屈石匠的老龄补贴存折。
屈石匠就睡在主卧对面的客卧里,小小的一间房,靠墙摆放着一张一米二的单人床,床头放着一张窄窄的木桌,上面放着屈石匠的药、喝水的杯子、吃剩的半碗饭、还有电量早已耗尽的手机。屈石匠几天前就不能下地,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建国为了老四照顾方便,就从超市买了几大袋老年纸尿裤,早上上班前给穿一件,中午回来再换第二件,无非就是费点钱的事。在花钱上,建国倒是个孝子,从来没对屈石匠克扣过。老四把屈石匠自己解裤带的事告诉了小哥,建国立刻揣摩到爹的心思,他是嫌热。客卧虽说背阳,但也不透气,窗户太小,形同摆设,到了下午,又有夕阳晒进来,整个屋子像是架在稳火上烧。老四心粗,整天盘算的都是自己的锅大碗小,照顾爹不过是有利可图,哪能想到这么多?说是照顾,也就是给喂点饭,喝点水,其余时间都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反正小哥和嫂子一走,家里也就她和爹在,爹躺着不能动,她想干啥谁也管不着。
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大哥建军一直没过来,估计又在装聋作哑。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谁也不提,谁也不说。住院的时候,大姐二姐守了一个多礼拜,当医生让出院准备后事时,建国把屈石匠背回自己家。两个姐姐刚开始还热心的照料,以为也就是一两天的事,结果过了四五天,发现屈石匠还能吃能喝,脸色红润,一点都不像快咽气的老人,各自借口要帮着儿子丫头看孙子,回了自己家。这理由也很充分,大姐二姐都是过六十的人了,儿女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孙子孙丫头肯定没人带,关键时候不给儿女搭把劲,以后老了咋办呢!
她们说这话的时候完全没有顾虑到躺在床上的屈石匠的心里感受。她们在等老,屈石匠是已经老了;她们防患于未然,屈石匠却已经行将就木。
等死的屈石匠被二兒子脱了个精光,从头到脚看不到一丝丝肉,只剩下一张干枯的、泛着褐色的皮松松垮垮包裹在一把老骨头上。他一般侧身躺着,腰间包着一张雪白的纸尿裤,双腿弯曲,两只胳膊搭在一起,像一根干柴搭在另一根干柴上。他成天不说话,就那么默默躺着。老四给喂饭,他就张开嘴吃几口,等不想吃了就摇摇头。老四也不勉强,把碗往桌上一放,给他擦了嘴,就算一件工作又完成了。喝水用的是吸管,老四把水杯端到他的脸下方,把吸管伸进他嘴里,他就努力吸,发出嗦溜溜的声音,只有这时,好像才能深刻感知到他还活着,还有一点点微弱的力气。
年轻时候的屈石匠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他矮、瘦、硬朗,要么不说话,要说话就一声顶着一声,好像往山上滚石头,不推到顶不罢休。听话的人就像站在山的另一边,眼看着石头被他推上去,再骨碌碌滚下来,躲都躲不及,就被石头砸个稀巴烂。为着说话,大儿子建军和他喊过很多次,两人都犟,都想占上风,结果石头碰着石头,谁也不让谁。建国念过书,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知道迂回,和屈石匠从来不顶着说。屈石匠大字不识一个,对念书的事却看得很要紧,自从建国考上大学,这个儿子在屈石匠心里就高了一等。建军虽说干活多,家里大事小事忙着张罗,但在屈石匠嘴里却被骂作狗肉不上秤。这话传到建军耳朵里,父子间就有了隔阂,渐渐地,隔阂变成砖,砖砌成墙,墙盖成房,谁也攻不破谁了。
屈石匠到这个家的时候只有二十出头。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对,但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家最早不姓屈,姓李。兵荒马乱的时候,马鸿逵到处抓兵,李老太爷好不容易逃出来,先是在邮电局烧锅炉,后来娶了死了两任丈夫的黄氏为妻,改在电影院门口卖烧鸡和蚕豆,好不容易攒下点钱,在县城边上的村子里买了三间房。李老太爷和李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视为心肝,一转眼长到十八岁,实在舍不得外嫁,托人介绍,把流落在县城,无依无靠的屈石匠招为上门女婿。
结婚后,本应成为一家之主的屈石匠,在这个李姓家里一直活得像个外人。李老太爷本身是个硬梆人,心眼活,能吃苦,对人仗义,对事分明。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他说了算。等他走了,这个家说话算话的人也没轮到屈石匠,而是他的老婆,李老太爷的女儿李月英。
李月英完全继承了她爹的秉性,聪明、泼辣,行如风、坐如盘,说一不二。屈石匠在外面在家里倔了一辈子人,唯独对李月英事事听从。言听计从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今年田里种麦子还是种莲花菜,小到一日三餐吃汤面还是吃黏饭。屈石匠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听老婆的话,刚结婚那几年闹过几次。先是和李老太爷闹,一个蹲在屋里的炕上骂,一个拿着拾粪的叉子在院子里骂。最终屈石匠虽然把炕跳塌了,但李老太爷却当着一院子看热闹的人把他狠狠打了几叉子。再后来,李老太爷走了,屈石匠又犯了犟驴脾气,和李月英干起来,他照旧蹲在炕上骂,把被子褥子毛毡扔了一地,日爹道妈,骂了整整一天一夜。李月英一声没吭,该下地下地,该做饭做饭,夜里带着七个娃娃和李老太太挤在老伙房屋里睡。第二天天一亮,她拉着大的,抱着小的,坐在大门口哭,指名道姓让屈石匠出来,跟自己去公社打离婚。骂了一天一夜的屈石匠早骂累了,也彻底消了气焰,任凭李月英怎么哭,怎么闹,再不出一声言语。李月英的哭声把全村人都招来了,里里外外围了个瓷实。大家七嘴八舌,大多是说屈石匠不对,不该看着李老太爷走了就欺负孤儿寡母,把屈石匠臊得恨不得一头钻进炕洞里。
晌午的时候,大家把李月英劝回家给娃娃做饭,屈石匠一声不吭给炕换新炕面子。从那以后,不知他是看明白了,还是彻底怕了自己老婆,反正直到李月英死,俩人再没闹过。
屈石匠除了脾气犟,其他都挺好。下地能吃苦,割麦子、背苞谷、打场收稻子,哪一样农活都干得井井有条。就是做人有点死板,不出头,用李月英的话说就是不活人。在村里待了几十年,临了没交上一个能说贴心话的朋友。这也和他的身份有关,外来户,又是招女婿,村里人看他总拿半个眼睛看,看得时间久了,就把屈石匠看心凉了,和谁也不来往,和谁也不亲热。谁家有个婚丧嫁娶,从来没人来请屈石匠,都是照着李月英的面子请。屈石匠的七个娃娃结婚嫁人,来帮忙的也都是李月英平日里换下的情分。常年被人瞧不起的劲儿,让屈石匠越来越默不作声,成天就知道低头干活。农忙的时候跟着李月英种菜卖菜,空闲的时候就出去放羊。李月英像个攥着屈石匠命脉的决策者,每天都能让屈石匠忙得团团转。在最小的女儿老五嫁出去之后,建国也有了儿子,李月英不愿意看孙子,想继续卖菜,屈石匠就成了带孙子的老汉。每天把孙子放在自行车后面的大铁笼子里,忙着给李月英做饭送饭。他对建国儿子的偏爱,又惹得建军两口子不高兴。建军和老婆都是农民,但却不安心种地。建军一年四季在外面搞副业,老婆在家闲着,几亩地都让给了公公婆婆。每年打下麦子稻子,屈石匠再给大儿媳妇送过去几袋,够他们一家四口的吃喝。既然闲着,孩子肯定自己带,建国两口子都上班,孩子当然老人带,这也算是说得过去的理。但是到了建军这里,偏偏过不去了,咬定屈石匠偏心,三天两头闹不依,父子俩新仇旧恨越积越深。
李月英卖菜卖了十几年,那十几年是这个家最风平浪静的好日子。五个女儿依次嫁了出去,建军和建国也各自成家立业。虽说也有各种小矛盾、小风波,但毕竟是小,起不了大浪,谁家还没个锅碗勺子碰在一起的时候。清明的时候,屈石匠就带着几个儿女给李老太爷和李老太太上坟。每人骑个自行车,从家门出来,车把上挂着水壶和酒,车筐里包着猪头肉和馒头,浩浩荡荡穿过村子向南山而去。好多人又夸屈石匠,说他有良心,年年能记挂着给老丈人和丈母娘上坟。
李月英不再卖菜完全是被逼的,种菜的几亩地在政府修路的规划图上,谁也没办法。那年开春,李月英和屈石匠收到政府赔偿的八万块钱后,李月英的卖菜生涯就算是歇菜了。闲下来的李月英完全变得盲从,对生活也没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之前,卖菜挣钱是她活着的全部动力,现在,田没了,钱有了,提在她气门上的那根线却断了。她整天唉声叹气,既不愿意做饭,也不愿意出门,炕上一睡一天。建国和媳妇在上班之余开了个打印店,越发忙碌,想让李月英帮忙做饭、照看孩子,李月英却没了心劲儿。为了寻个好借口,她专门去了一趟大佛殿,找了个居士老婆子跟着信了佛。以自己吃斋念佛,不能沾荤为由,拒绝了儿子。屈石匠最看中的就是建国,不愿意在儿子刚创业的时候扯后腿,于是接过了老婆子不愿意摸的烧火棒,一面学做饭,一面带孙子。
六十多岁的屈石匠硬是在本该享福的年纪学会了和面、烙饼、蒸包子、包饺子和各种难度不等的炒菜。做饭的勺子一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年迈的屈石匠从此围着锅台整整转了十几年。屈石匠六十五岁的时候,李月英突然就走了,脑溢血,一点征兆都没有,一口痰憋在嗓子眼没提上气,人就悄无声息地走了。
俗话说,招女婿,耍把戏。这六个字像一扇千斤重的磨盘,牢牢压在屈石匠身上,让他一辈子都翻不了身。李月英走了,大家以为屈石匠會变,会像脱缰的老野马一样,在剩余的人生里恣意活着。毕竟管束他一辈子的女人先他而去了。建军甚至和两个姐姐、三个妹妹说,屈石匠可能会带着八万块赔偿款跑回老家。这话他不敢说给建国听,他怕建国。每次他和屈石匠骂账,建国总是一言不发,既不帮着爹,也不帮着哥哥。骂完了,建国该对爹好对爹好,该对哥好对哥好。就是这种冷静的中立让建军害怕,或者说羞愧,一个当大哥的始终做不出大哥的样子。就在大家背后议论纷纷时,屈石匠索性依了建国的话搬到前面的大院子里,安心给儿子一家三口做饭。那时,村子还没有拆迁,建国开打印店赚了钱后就把老院子拆了,盖了一大一小两院子房子。大院子建国一家住,小院子屈石匠和李月英住。两个院子墙挨着墙,屈石匠裤带上系着两套钥匙,整天两头跑。李月英刚走,建国就让屈石匠搬到前院和他们住,后院租出去,让屈石匠收房租。刚开始,屈石匠还不愿意,觉得自己住挺好,后来听三丫头说建军在背后胡说八道,这才听了建国的话,当天晚上就搬了过去。不管前院还是后院,对屈石匠来说,不过是个睡觉的地方,这坨坨子窝窝子,无论是过去的老屋还是现在的新砖房,在屈石匠心里,始终姓李。
李月英走了之后,建军曾一度想缓和父子之间的关系。他专门让儿子开车带他去了一趟屈石匠的老家,把屈石匠唯一的弟弟接了过来,住在自己家里。又让儿子去请爷爷过来,想借着兄弟团聚也来个父子冰释前嫌。结果,屈石匠不仅不去,还犯了倔脾气,骂建军是“驴日的儿子”。屈石匠骂这话,是因为看透了建军的心思。建军不是想他这个爹了,是想那八万块钱了。李月英活着的时候,建军想方设法围着母亲转,让母亲去他家吃长面,让母亲住在他家,说他给老母亲养老送终。临了,又说自己做生意手头紧,问母亲先借点钱。李月英是什么人?在菜市场上混了十几二十年,天南海北的啥人没见过。建军再聪明,他也只分走了李月英身上七分之一的血脉,再加三个他都不是李月英的对手。他最终没有从母亲那里哄骗走一分钱,母亲走了,他又想对着屈石匠下手了。屈石匠的弟弟被建军困在家里三天,第四天,他趁着建军出门赶紧跑到建国家找哥哥。兄弟俩几十年没见面,一瓶老银川碰着喝了半宿。回想起往事,屈石匠后半宿几乎没睡着。
屈石匠最早是个跑单帮的。十四岁,单薄的身子摇晃在山道上,像一根秋风里的芦苇,肩头挂着一个旧褡裢,前面装着水鳖子,后面装着干粮馍馍。他从固原城出发,一路向南,昼行夜歇,半个多月后抵达兰州城。今天开车从固原走兰州,一路途经无名道路、银武高速、平定高速、青兰高速、巉柳高速、柳忠高速、南滨河东路。如果不堵车,不在各个休息站吃喝拉撒,3小时53分钟后会准时到达,全程335.57公里。1947年时不行,屈石匠得一步一步走过去,春夏时上身穿一件无领短褂,下身一条粗布裤子,脚上是一双草鞋,秋冬时身上多加一件棉袄,脚上换成黑布鞋。走路时双手交叉,叠抄在袖筒里,瘦削的肩膀摇晃得更加厉害,空套套的袄子跟着晃来晃去,像一只打摆子的鸡。屈石匠不敢抄小路,小路有土匪,常常拦截跑单帮的,抢钱抢物。大路也不好走,有官兵,查烟土走私。屈石匠却一次也没被拦住,那些拿着长杆子枪的官爷看都不看他一眼,一个孤零零的、穿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孩子,有啥好查的。
屈石匠刚开始时带二毛皮,把二毛皮反穿在身上,去了兰州城里,脱给大炕店的老板,住一宿,拿钱买一些粮食,再往固原走。一年四季,屈石匠都走在路上。回到固原城,他并不是每次都回家,只有口袋里的铜板坠着当当响时,他才回去。他盼着见母亲,母亲却像个灯影子,能看得见,却始终亲近不得。家里还有个弟弟,像极了母亲——母亲沉默寡言,弟弟寡言沉默。只有后爹见了他会笑,虽然那笑的背后藏了极深的内容,一把把他拉进柴房里,摸他的口袋,摸出几张票子,迅速塞进自己的裤裆里,说是要帮他收着,以免丢在路上。屈石匠不敢说啥,看着后爹出了柴房,才跟着出来,蹲蹴在门槛上,低头吃一碗搅团。
夜里睡在炕上,他听着娘和弟弟说话,后爹和娘说话,他觉得黑暗中有一堵墙,把他和弟弟、母亲、后爹三人隔开了。他在这边,他们在另一边。
第二天,天麻麻亮,屈石匠再背上褡裢继续上路。
跑了两年后,屈石匠胆子大了,也跟着别人带了一次烟土,一路上有惊无险,安然回到固原,挣的钱比哪一次都多,可惜也只装了半天工夫,刚进门没端上碗就被后爹又拉进柴房里。这一次,后爹多让他住了一宿,还安顿他继续带烟土。屈石匠受了鼓励,到兰州城里把二毛皮卖了,所有的本钱都交给大炕店老板,要换烟土,结果大炕店老板私吞了那笔钱,还吆喝着要报官。不到十七岁的屈石匠还是像根芦苇,单薄,无依无靠,人在异乡,不敢和人家争辩,只得眼里含着泪离开。两手空空回到固原城的屈石匠这一次没有进到家门,后爹拿着放羊的鞭子抽在屈石匠身上,骂他窝囊。娘冷眼看着他,一句话没说。屈石匠冷了心,从家里出来后漫无目的地走。
这一次,他不想走兰州城了,他想去别的地方,最好能寻到新出路。他沿着大路往北走,走了几天几夜,来到了中宁县,发现这里交通便利,挨着黄河,是个谋生的好地方,就此安顿下来。刚开始,他在一家馆子里给人端盘子,开饭馆的老板和李老太爷是一起当过兵的生死兄弟,看屈石匠做人老实、做事踏实,领给李老太爷当上门女婿。多年后,屈石匠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到李月英,眼睛都挪不开窝窝子了,一双又黑又亮的丹凤眼,两条又粗又长的麻花辫,大圆脸盘白皙生动,红润的嘴唇像刚摘下的樱桃。仅从外貌,屈石匠已经一百个愿意,一千个愿意,而他又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凭空多了一个家、一个貌若天仙的老婆,能不愿意吗?李月英并没有看上屈石匠,嫌他矮、瘦、丑,可是稍微过得去的人家都不愿意给人招女婿。好好的主人不当,谁愿意看人脸色喘气呢!李老太爷在饭馆子里把屈石匠看了半夜,最终替女儿敲了板。
李月英走后过了两年,村子拆迁,建国在城外暂时租了一套两层楼房过渡。屈石匠住楼下,建国一家住楼上。搬到租的房子里,屈石匠彻底老了,走路离不开拐杖,眼睛也不好使了,看啥都模模糊糊。新楼房盖好,建国媳妇却不愿意屈石匠搬进去,想办法申请了一套廉租房给屈石匠住。对外说是自家楼层太高,屈石匠上下楼不方便,其实谁都知道是嫌弃屈石匠。屈石匠啥都没说,儿子让去哪他就去哪。廉租房和新小区隔着一条马路,屈石匠做不成饭了,建国又从爹的手里接过了烧火棒。他把厨房安在廉租房,每天下班都去廉租房做饭。媳妇想躲着不见爹,除非不吃饭。
搬到廉租房后,屈石匠变得寂寞多了。之前几个女儿过年过节还去看看他,后来随着她们年龄大了,要操心儿女娶嫁,要帮着带孙子,看屈石匠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屈石匠已经出不了门,有一次天气好,他让建国把他送到大佛殿门口,那里有很多人天天晒太阳。等建国走了,他把算命的瞎子叫过来,给了他十块钱,让他算算自己还能活多久?他说他活得实在麻烦。算命的瞎子把十块的票子转着圈摸了一遍,折了两折,小心地装进口袋里,这才抓住屈石匠的手好好摸了摸,对屈石匠说:“老哥啊,放心吧,熬不过七十三。”屈石匠放下心来了,算命的那年,他已经七十二,也就是说,好歹再熬一年,他也就可以展展脱脱走了。可是,过了年,过了端午,过了中秋,转眼又到了年底,他还好好活着。除了感冒吃点药,连个医院都没进去。
屈石匠真是绝望了。为此,他还闹了一次自杀,用菜刀在自己的干脖子上刺了一下。血淌了一地,要不是老三来送西瓜,估计就真的走了。老三吓傻了,赶紧给建国打电话,建国假都没顾上请,骑着车子就往家跑。屈石匠在医院里缝了十几针,住了半个多月,建华和五个丫头把矛头都对准建国,说他没照顾好爹。建国没发脾气,建国媳妇骂了,“丫头儿子生了七个,又没生建国一个,凭啥都让我们照顾?”建华也骂,“就凭建国姓屈,我们姓李。就凭李老太爷留下的一院子房子被你们占了。”
出院后,老三主动请缨照顾爹,几个丫头还觉得老三识大体,后来才知道,老三让每家每月给她二百,她给爹买烟买酒。不仅如此,老三还教着屈石匠把自己的老龄补贴要了去,转手也到了老三手里。屈石匠在老三家前前后后住了两年多,老三也不消停,隔三差五给姊妹兄弟打电话,说屈石匠不行了。就像喊狼来了,喊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烦了、不信了。每次去老三家,你总不能空着手去,总要买点啥吧,一条烟,两瓶酒,一只烧鸡或烤鸭,下来就超过两百,日子的账不会算,钱的账还能不会算吗!
最后一次住院是屈石匠感冒了。四五月的天气,乍暖还寒,老三大清早把屈石匠抱进轮椅里,推到外面墙根下,美名其曰晒太阳。这样的季节,即便有太阳,那也是藏着风的,就把屈石匠吹感冒了。建国把爹送进医院,打了一个礼拜吊瓶,感冒好了,医生却让他早早准备后事。建国这次直接把爹背进自己家楼上,不管咋样,爹得从自己家走,不然得让乡邻笑话一辈子。
每天夜里,建国都睡在客厅,时时刻刻听着屈石匠的动静。隔两个小时进去给喂一次水,饭已经吃不下了,连牛奶也不喝,只靠一点点清水续命。好几次,建国听到爹在叹气,自言自语地说着咋还不死呢!
屈石匠走的那天夜里悄无声息。建国做了一个梦,梦见跟着屈石匠去放羊,一群羊跳进黄河里,建国急得直哭,屈石匠却笑,说,丢不了!丢不了!建国醒了,突然觉得屋子出奇的安静,他心里一惊,跑到小卧室,发现屈石匠已经走了,手上还留着一層薄薄的余温。
丧礼办得简单而规矩,棺材停了五天下葬。建国并没有按爹最后的遗愿把他送回固原老家,而是和母亲李月英合葬了。屈石匠要是知道,估计也是没办法。他听了小儿子一辈子话,别人都以为是因为儿子跟他姓的缘故,只有他自己知道,是因为在他心里,儿子是念了书的人。他说他一辈子就吃了没念书的苦,走投无路,才走到中宁县,给别人当了上门女婿。他还说,哪怕他念过一点点书,他都能想办法在外面活下去。然后他说了这辈子最有学问的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屈石匠的故事讲完了,我的心里也像是滚落了一块石头。
送走屈石匠那天,我好久才平静下来。山上的燥热和尘土让我疲惫不堪。按照老家的习俗,中午还有一场待客的宴席,下山的路上,几个姨妈已经迫不及待地谈论着那家餐厅的味道如何如何。屈石匠走了,世界还是那么热闹喧哗。
我没有去吃席。我把有些丧气的自己扔在阳光充足的大床上,沉沉地睡了一觉。傍晚时分醒来,屋子暗沉沉的,像另一种坟墓。四周静得可怕,听不到以往的任何声响。我光着脚下地,反锁了门,一件一件脱掉衣服,随手丢在地板上。赤裸裸的,我像赴死一样走进卫生间。我打开了头顶的浴霸,耀眼的光稳妥地照在我身上,双乳丰满,腰身肉圆,肥硕的臀部布满了当初生女儿之后留下的妊娠纹,像银色的鱼鳞一般。双腿滚圆,像两根松木柱子。我从头到脚打量着自己,和临终前的屈石匠截然不同,我就像一棵生命力旺盛的白杨树,每一个毛孔都透着绿色的生的希望,但我却丝毫没有生的欣慰。经过送葬的奔波,我理解了一切死亡,如同我理解生。同时,我又沮丧一切活着,如同我沮丧告别。
莲花蓬头洒下闪着金光的水珠,冲击在我身上,飞溅起的水花像晶莹的瀑布。我抚摸自己的脸颊,它仿佛瞬间老了十岁、二十岁,我的眼角堆满了细细的皱纹,我的皮肤布满了褐色的斑点,我曾经明亮如皓月的眼睛上挂满了一层霜,我的鼻翼两旁写满了苍老的遗迹。短短几个小时之后,在看过屈石匠的葬礼之后,我也迅速衰老。没有人告诉我,衰老和死亡之间的距离是多远,我慢慢蹲下去,抱紧膝盖,靠着乳房仅有的一点点暖试图重新鼓起勇气,努力活完余生。
屈石匠是我外公,享年八十三岁。生了大儿子建军后,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跟着人去山里打了十年石磨,人称屈石匠。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