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社会组织 共建生态文明
2020-11-25团贵州省委社会联络部
团贵州省委社会联络部
贵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靓。团贵州省委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的作用,用实际行动助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建立机制,聚焦重点发力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按照省委部署,团贵州省委紧紧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以青春建功三大战略行动为统揽,专门成立了“青春建功大生态”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共青团投身大生态工作。重点围绕“多彩贵州·青春绿动”“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行动、绿色希望工程等品牌,培育和扶持本土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服务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建设多彩贵州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以来,团贵州省委发挥共青团组织动员和实践育人优势,落实《“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方案》要求,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绿色生活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健全组织化、社会化、网络化动员机制,将支持青年社会组织和重点项目相结合,扩大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展“三减一节”和“青春助力·垃圾分类”行动。同时通过项目扶持一批共青团主导,或在共青团指导下的青年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强团属青年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共青团参与社区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项目带动,牵手青年社会组织
受今年疫情影响,青年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团贵州省委主动联系,通过购买服务、小额资助的形式支持青年社会组织、环保社团参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推广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为青年社会组织“雪中送炭”。
实施“垃圾分类·青春助力”贵州共青团2020年支持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实践示范项目。整合资金24万元,向青年社会组织直接购买服务,在贵阳市主城区6个试点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结合儿童节、环境日等时间节点,每个试点小区每周至少开展一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年10月。“6.18”贵州生态日当天,6个试点小区同步举办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互动游戏、环保打卡、有奖问卷调查、趣味闯关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倡导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有800余名社区居民参加活动。制作的动漫宣传片《垃圾分类团团解读版》在贵阳市部分商超、企事业单位及省级新媒体平台等进行播放,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微信公号同步转发。
启动贵州青年生态环保项目支持计划(2020),支持省内青年社会组织、学生环保社团开展环保活动。通过小额资助项目和专业支持等形式,支持贵州省内青年环保团队开展环保行动,为符合条件的青年社会组织或学生环保社团开展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每个项目不超过1万元,并为执行团队开展项目提供专业指导和协助。项目共计收到14份申报计划,已遴选其中7家团队,按要求完善细化方案、预算后,于10月起开始实施项目。同时,加大青年典型选树力度,利用团属期刊开设“寻访生态环保贵州好青年”专栏,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青年代表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积极探索,夯实工作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青年群体不断分化、需求日益多样,青年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组织活力,已经活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团贵州省委通过设计发布生态环保项目,直接让青年社会组织来承接的方式,既服务了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大局,也服务了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
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傳播。在项目实施中学习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项目实施的初衷。“垃圾分类·青春助力”贵州共青团2020年支持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实践示范项目实施以来,青年社会组织在贵阳市6个试点社区共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近百场,通过不间断的宣传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居民行为习惯的养成,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认识度得到明显提升,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步养成。
培育了青年环保组织和社团。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为青少年社会组织(学生社团)注入资源,通过共青团把一些具体工作项目交给青少年组织运营、与“青年之家”融合发展、将自身工作资源适当向青少年组织开放等路径活跃组织功能。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社会组织(学生社团)规范管理,通过发布项目,对青少年社会组织项目申报、项目优化、项目管理、实时监测、项目评估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推动青少年社会组织(学生社团)正规化、制度化管理,促进健康成长。
搭建了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沟通联系的桥梁。团中央提出,用两年时间在每个县至少建立3类团属青年社会组织。做好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载体。通过政府购买,让青年社会组织直接承接共青团的项目,拉近了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间的距离,发掘出一批在社会治理中愿意作为、有所作为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通过政治吸纳和价值引领,培养了本土青年社会组织队伍,增强了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之间的密切联系,夯实了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