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研究

2020-11-25马涛

国际商务财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优化配置绩效管理

马涛

【摘要】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学校有效履行职责、谋求事业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合理要求。文章从高校固定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管理制度对资产配置、资产管理绩效的要求,提出优化高校固定资产配置的建议,以期为高校资产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7.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高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固定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资产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价值也十分可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2019年末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5 063.61亿元。必要的物质条件是高校履行职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客观基础。然而,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流行使原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大幅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必将带来较大影响,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趋缓。在此背景下,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的研究,为高校增强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提供有益的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固定资产配置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固定资产配置是指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等根据学校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高校配备固定资产的行为。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资产管理逐步规范,依法依规进行固定资产配置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保障高校有效运转,促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新增资产配置论证不充分,固定资产配置失衡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新增固定资产配置必须纳入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达到一定金额的基本建设、大型修缮、设备采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论证后纳入预算。但是,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给予了高校较大自主权,大多设备采购、大型修缮项目都由高校自行组织论证,评审专家由高校自主选择,主要由校内专家组成。在立项论证中,资产管理部门参与有限,加上存在评审时间紧、对评审结果的责任压实不到位等因素,往往新增固定资产配置立项论证不够充分,实际采购项目是否能够立项最终还是由校内各资产设备需求单位、部门的主要技术人员决定。这样配置资产的结果,会导致教学与科研之间、不同学院之间、学院内不同团队之间资产配置不均衡,容易出现资产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度并存、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

(二)存在“重购置轻绩效、重价值轻管理”的现象

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是高校年度预算的重要内容,但很多高校尚未实现固定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的有效衔接。除基本建设和少量独立建设项目外,一般将新增资产配置嵌入到学校其他预算项目之中。因高校不是盈利性单位,在编制预算项目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时,主要考虑的是资金来源是否落实、项目能否在预算年度顺利执行、项目综合目标能否实现等,缺乏新增资产成本效益等经济性指标,从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配置只讲需求、不计成本,资产配置效率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资产体量较大,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又存在教育部学科评估和社会对高校评价排名等外部压力,为扩大办学资源规模,高校往往更加关注学校的资产总量,而忽视对存量资产的管理,导致资产管理不够规范,利用效率不高。

(三)固定资产管理条块分割,共享共用意愿不强

高校配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资产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多高校的做法是基础实验教学和分析测试等公用设备实行集中管理,而教学科研专业设备则由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平台或团队来管理使用,其资产配置的资金来源也十分复杂,包括教务、学科建设、人事、科研等部门的多项经费,包括财政拨款、非税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自有资金等多个方面。这种条块分割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导致各教学科研单位和平台、团队都积极争取添置自己的设备,而不愿意共享他人设备,也不愿将设备共享。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学科研单位或平台、团队对固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支配”权利不断得到强化,调剂使用、共享共用变得非常困难。公共用房的分配也与此类似,条件较好的高校对主要教学学院按“一院一楼”配置,有的学院教学科研单位用房十分富余甚至提供给合作单位使用,有的学院却连基本用房都无法得到满足,公用教室和基础实验教学用房更是东拼西凑,但要想对公共用房进行调剂却十分困难,各单位、部门对公房的占用是先入为主,缺乏调整手段。

(四)固定资产管理基础较薄弱,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经过多轮清产核资、政治巡视和审计检查整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整体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登记、变更、处置不及时,资产核算不准确,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甚至还存在账外资产。有的高校在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后不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有的项目已交付使用多年仍未结转固定资产,长期在“在建工程”科目反映;有的高校存在资产产权不明晰,特别是联合开发中形成的资产,以及与所属单位之间的资产,产权模糊不清、产证不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高校在资产使用管理中不讲成本效益,造成资源浪费;有的脱离实际,过于追求“高精尖”设备,设备性能难以发挥;有的为开展一次性科研项目,购置用量不大的新设备,项目结束资产即闲置;有的资产处置仅看资产使用年限,不管资产实际状况,随意报废可用资产;有的乐于采购新资产,固定资产修复使用的比例不高,甚至损失丢失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五)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配置的标准化建设还相对滞后,高校行政办公设备、家具的配置参照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执行。由于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高校对专用设备的需求也差异巨大,因此,高校教学科研等专用资产配置的标准体系建设十分困难,进展缓慢,导致高校资产配置预算的编制缺乏相應依据,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不易判断。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预决算系统、会计核算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等平台的有效衔接不够,彼此之间未能实现完全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无法实现实时自动对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还不能做到从资产购置需求、立项招标、供货验收、登记入账,到运行监控、日常维护、处置销账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三、资产配置与资产管理绩效的相关要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整合与共享,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避免资产的重复配置、闲置浪费。对行政事业单位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资产,要建立调剂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高效利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建立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支出方面,要重点关注预算资金配置效率、使用效益,特别是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的效果。2018年,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配置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优化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报审核机制,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整存量,进一步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加大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建设力度,为预算编审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行为提出了相关要求,进行了规范,初步建立了覆盖国有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四、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权责明确、协调配合、运行高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不仅能为高校有效履行职责、推进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也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改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管理绩效水平,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增强资产管理绩效意识,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高等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和资产管理绩效意识,切实履行好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要把固定资产管理放在与资金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明确资产招标采购、使用保管、归口管理和监督检查等部门的职责,加强校内各相关单位、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内部管理制度,做实新增资产配置的立项论证工作,统筹考虑存量资产管理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严控资产增量,努力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科学制定配置标准

高等学校要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等相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制定内部办公用房、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规范学校行政、党务等机关部门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家具配置行为。针对校内教学科研单位和平台、团队的业务用房、专业设备的配置要求,在考虑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相应的配置标准,尽量避免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形。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可以分类制定标准,逐步进行完善。部分通用的资产配置需求,可立即制定配置标准,如:教学科研单位和机构的会议室、案例讨论室、接待室、教师休息室、教师工作室等公共用房的装修、办公设备家具配置等可以制定统一的配置标准;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工作间,可以根据集中学习的形式制定人均用房面积、工作台和相关设备的配置标准;理工科类本科生的专业实验设备,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按人均台套数制定配置标准。专业性强、需求量少的大中型设备,要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结合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予以配置。按照以上原则,通过精细化的资源配置与投入,可使资源配置更为公平和有效。

(三)建立激励和调控机制,鼓励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进一步完善资产共享制度、建立共享机制,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调剂使用和共享共用。对于共用性强、具有共享需求、工作任务不饱满的资产,要提出明确的共享共用要求,改变校内资产配置和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公共分析测试中心、科学实验中心等办法,推进大中型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在校内实现共享共用。高校还应根据情况创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制定配套政策,鼓励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满足自身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提供共享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加入各级政府搭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促进资产有偿共享使用,避免社会资源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

(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

优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对其进行改造完善,搭建网络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运用即时通讯技术,提升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资产运行状态监控、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使用预约提供管理平台,为优化资源配置、调剂资产使用、制定节能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符合实际的资产采购、验收、使用、调剂、处置、收益管理的工作规范及责任追究制度,为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五)实施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建立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将绩效管理嵌入到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各个环节。要优化资产管理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以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優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为目标,注重考核评价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实际效果,以及在推进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同步纳入单位部门和领导干部管理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六)注重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设,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职务晋升机制,分岗位设定不同的晋升标准,突出考察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等内容,在稳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对学校有效履行职责、推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加强。在高校教育经费增长减缓的背景下,探索加强和改进资产管理的措施对策,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利于推进高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红梅,董艳云,王世海.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6):289-292.

[2]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 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人大,2020,(2020.3.5):48-53.

[3]李旭.固定资产配置效率研究[J].西部金融,2017, (8):79-83.

猜你喜欢

优化配置绩效管理
电网无功补尝的优化配置分析
论我国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研究
合理配置QoS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医院政工绩效管理探析
浅析高新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排队论在医院门诊收费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