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圈”文化的深层机理

2020-11-25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9期
关键词:饭圈亚文化追星

从高举灯牌、纵情高呼的“追星族”到应援打榜、投票刷量的“饭圈”,每一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偶像的崇拜。

“饭圈”是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饭”即“粉丝(fans)”,“圈”则体现了群体的边界和区隔。以不同偶像为中心形成的不同“饭圈”是一个个具有共同情感联系的网络共同体,也是拥有共同目标且分工明确的协作型组织。

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壮大重構了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尤其是在偶像养成类节目兴起之后,“为哥哥打call”的呼声不绝于耳,粉丝不再是被动的追随者,他们的每一次点击都能转化为流量榜上不断攀升的数据;偶像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精神寄托,而是被打造为契合粉丝消费需求的“人设商品”。“追星”与“造星”趋于融合,偶像个人对“饭圈”行动的影响力逐渐式微,“饭圈”活动的自主性增强。然而,以青年人为主的粉丝群体心态尚不成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煽动而表现出盲目的狂热。为偶像打榜、刷数据等看似粉丝自愿的行为,背后实际上离不开“大粉”、营销号、商业平台等灰色产业链的推波助澜,他们通过引战煽动粉丝情绪,诱导粉丝为偶像贡献流量,进而从中牟利。

刷量控评、一掷千金、互撕谩骂……频频爆出的负面新闻让“饭圈”深陷舆论漩涡。一方面,线上的“反黑”“控评”“对线”等冲突行为正在让互联网平台被有立场而无营养的发言充斥,在挤占公共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分裂或对立;另一方面,线下的聚众喧哗、机场围堵等狂热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众安全。“饭圈”的种种乱象已不可避免地给网络舆论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尽管粉丝群体因共同的偶像而聚集,但“饭圈”的活动却不局限于追星。“饭圈”早已不再是“圈地自萌”的亚文化部落,而是不断突破圈层壁垒,以多样的文化实践方式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中。2019年,香港发生了一系列极端暴力事件,“饭圈女孩”自发掀起了一场守护“阿中哥哥”的爱国主义网络行动。2020年疫情期间,武汉“封城”之初,各类物资十分紧缺,年轻的粉丝群体通过“饭圈”特有的渠道为一线医护人员筹集物资和善款,一批批贴着“某某明星粉丝”标签的防疫物资流向武汉。筹资修桥铺路,捐建希望小学,成立公益基金,等等,“饭圈”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传递正能量。

“饭圈”的乱象丛生与其所展现出的正能量是同时存在的。整治“饭圈”乱象并不是对青年亚文化的压制与批判,而是要引导和促进“饭圈”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7月1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其中明确指出,“诱导未成年人”“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的幕后黑手是此次行动重点打击的对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饭圈”的一次次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亚文化群体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自组织所具备的协作性、行动力及其蕴藏的巨大能量,也提醒我们警惕网络群体极化对凝聚社会共识构成的潜在威胁。如何引导“饭圈”能量投射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如何发挥主流文化对网络亚文化的引领作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偶像明星等不同主体在治理“饭圈”乱象、引导“饭圈”文化发展方面各自应当发挥什么作用,亦值得深入思考。

本期特别策划聚焦“饭圈”现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饭圈”的形成原因、组织特征和权力结构,探讨“饭圈”文化的发展趋势与引导方式,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饭圈亚文化追星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整治“饭圈”乱象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我们班的追星风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