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对胸痹心痛患者疾病认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1-25张楠
张 楠
胸痹心痛是因寒邪内侵、劳倦内损、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年老体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心系疾病,其以膻中或左胸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症状[1,2]。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属于本病范畴,本病起病凶险,治疗中急先治标,后顾本,旨在调节整体和局部[3]。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主要有针法类、灸法类、手法类、外治法等,在多种疾病的预防、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本院对胸痹心痛患者实施中医适宜技术,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心内科2018年3月—2019年8月诊治的胸痹心痛患者中选出166例为对象,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将经筛选后的166例患者以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共有83例,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龄43~76岁,平均(60.4±6.2)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1年,平均(5.9±1.5)年。观察组共有83例,其中男47例,女36例;年龄42~78岁,平均(60.7±6.5)岁;病程1~12年,平均(6.0±1.6)年。2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和《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40~79岁,性别不限;(3)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并完成相关量表、问卷调查;(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因素引起的胸痛患者;(2)近3个月接受过其他药物试验者;(3)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者;(4)治疗护理配合度差者;(5)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病情监测、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用药指导、饮食调护、生活指导等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适宜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穴位贴敷。取桂枝、丹参、川芎、瓜蒌研磨成粉末密封保存,使用时用黄酒调和成糊状,选择神阙穴、命门穴贴敷,清洁穴位周围皮肤,每个穴位取2~3 g药膏涂抹后,上盖敷贴固定,持续4~6 h后取下,每日1次,持续2周。(2)雷火灸技术。主穴选择内关穴和膻中穴,配穴选择血海穴、太冲穴和肝俞穴,艾条选择赵氏雷火灸,暴露施灸部位,消毒后,将艾条点燃后靠近穴位熏烤,艾条距离穴位3~5 cm,若患者感到局部温热舒适,则艾条固定不动,每个穴位灸3~5 min,直至局部稍有红晕为止;若艾灸过程中患者感觉烧灼感、疼痛等,则适当调整艾条与穴位的距离,避免皮肤灼伤。每日1次,持续2周。(3)情志干预。情志因素是胸痹心痛患者发病、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恐惧、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都是引发胸痹心痛的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情志护理:①在床旁对患者开展疾病知识宣教,让患者对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预后等有一定了解,明确情志变化对于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②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后,在床旁以温和亲切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引导患者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并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学会多种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例如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喜怒过甚、焦躁、恐惧等情绪,并通过深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调节情绪。③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指导患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看电视、听音乐、看报、听戏曲、下棋、打太极拳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思想包袱。(4)穴位按摩。选择心俞穴、内关穴、极泉穴和中枢穴进行穴位按摩,按压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1~2 min,每日2次,持续2周。(5)耳穴压豆。选择耳部的心、肝、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位,使用王不留行籽按压穴位,护理人员以指腹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压1~3 min,每天按压2~3次,双耳交替按压。(6)中药足浴护理。足浴方:三七、红花、金银花、当归、玄参各30 g,生甘草15 g,煎药汁500 ml后加入热水混合成2000 ml,保持水温在39~43 ℃,让患者在睡前泡脚,水深宜达到患者的踝关节上5 cm,浸泡30 min,持续2周。
1.4 观察指标干预前、干预2周后采用我科设计的疾病健康知识考卷对患者进行疾病认识水平的评测,其内容主要为疾病的临床表现、征兆、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生活注意事项等,满分100分。干预2周后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请患者以匿名的形式对住院治疗期间的治疗护理做出满意度评测,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于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生活质量的评测,使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测,其分成5个方面19个条目,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S),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疾病认识水平和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2周的疾病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1。见表1。满意度评估:观察组中非常满意54例,一般满意2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8.8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43例,一般满意30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87.95%;2组的满意度比较,χ2=7.886,P=0.005<0.05。
表1 2组患者疾病认识水平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PL、AS、AF、T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例,
3 讨论
胸痹心痛在西医学中相当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其病位在心,病机是胸阳不足,心气亏虚,血瘀、痰浊等阻塞于心脉,致心脉挛急或是闭塞而发病[4]。在临床治疗中,西医多采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患者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而长期服药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会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负担,增加不良反应,影响服药依从性,进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不少研究指出其在胸痹心痛患者中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
本研究中选择穴位贴敷、耳穴压豆、雷火灸、情志干预、穴位按摩、中药足浴这几种中医适宜技术。(1)穴位贴敷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经皮肤吸收,使得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直接。本次研究中的穴位贴敷方考虑到胸痹心痛是本虚标实证,心阳虚和心阴虚是胸痹之本,痰浊、血瘀为标,方中的丹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桂枝温经通络止痛;川芎是解郁之良药;瓜蒌具有涤痰散结之效,四味药合用,共奏疏通胸中气血、化痰散结之效。通过穴位贴敷给药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调节,保护血管功能,而且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应用方法简便。(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耳是宗脉之所聚,人体的脏腑器官在耳廓上均有对应的穴位,通过耳穴压豆能起到疏通经络、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等作用,如心穴压豆能安神除烦、活血通窍;肝穴能理气活血;交感能疏通经络、宁心安神;神门能解痉止痛、降低血压。根据胸痹心痛患者的表现合理取穴压豆,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舒畅,则诸症得消[6]。(3)雷火灸较传统的艾灸效果更明显,其在传统的艾绒上添加防风、麝香等中药,施灸过程中产生独特的热力温热效应和红外线辐射作用,能使得药物渗透到腧穴内,经人体经络最后到达病所,起到温阳通脉、祛湿散寒、补中益气。(4)情志因素是胸痹心痛发病、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本院结合患者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情志干预措施,一方面使患者时刻保持乐观情绪,一方面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遵医行为,促进病情的控制[7,8]。(5)穴位按摩刺激痉挛,刺激机体的气和血,加速新陈代谢,使气血舒畅、机体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6)本院使用的中药足浴方具有补气益心、活血止痛之效,每日足浴30 min以恒速释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使得药物经皮肤经脉直达脏腑,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认识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且观察组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医适宜技术在胸痹心痛患者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促进病情的稳定和控制,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医护患关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