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研究
2020-11-25张晓峰
张晓峰
(合肥科建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1 PLC技术应用于现代电气控制意义
PLC技术应用于现代电气控制,能够帮助现代电气工程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产生智能工作思维,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工作的顺利完成。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取代了传统控制模式,大幅度提高控制力度,保证相关工作质量,完成电气工程的高度自治化管理。在部分工作中实现了无人化运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作的统一质量。可以通过建立系统自动化模型等方式,加强对电气监控系统的控制管理,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发展禁锢,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创新。在一些危险系数大、操作难度高的工作中,PLC技术的应用可以规避环境影响,直接对电气工程进行控制,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必要性,节约了管理成本。不仅如此,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虚拟仿真技术还能实现自我调节,分析出各种问题相对应的措施,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科学性[1]。
2 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探讨
2.1 开关逻辑控制
开关是电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系统起着控制作用,而开关量逻辑控制功能是PLC技术的基础功能。基于系统中的计算机能力,针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逻辑运算,实现各种继电器串联、并联、串并联等连接方式的开关自动化控制。随着开关技术的不断革新,PLC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气工程开关控制质量。其操作原理,是利用自动化技术,对电气工程进行虚拟程序控制。通过引入谐振,完善了设备中对电流电压的控制,使得开关开启前及结束后的电压都为0,降低电流电压重叠现象的发生概率,在减少开关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及噪音污染的同时,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传统开关设计中,常使用镇流器来降低开关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但这会造成噪音过大的风险。而PLC开关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保证电气工程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强对能源的有效的控制。例如,某企业的配电开关休眠节能技术,便是通过对开关系统实际负载情况的实施监控。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打开或休眠状态控制,从而保证开关系统工作在最佳效率点上,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实现在不同负载率下保持较平稳的运行状态。
2.2 电气集中控制
在现代电气控制的PLC技术应用过程中,发挥其具有较强的中央控制功能,有利于实现对不同电气设备的集中控制。结合PLC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切实提高电气系统的管理能力和运营维护效率,保证整体工作体系的稳定性,为相关工作的运行做好铺垫。PLC技术在电气系统中的应用,除了远程遥控系统处理,还结合了信息传感系统,在两个系统的配合中完善电气系统监察能力,及时有效地检测到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出相关系统设计实验结果,并提供不同的配电设计方案,针对现行方案提出可行性节能整改措施。大幅度提升了电气系统的有效性及工作效率,避免材料的损耗,降低设计失误率。电气工程系统工作中,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了所有电气设备集中控制的要求,在提高电气监控效率的基础上,促使电气工程系统进行升级。
例如,某学校电气工程系统改造项目,原系统采用的是“两进线一母联”配电结构,在多年使用过程中缺少系统维护,出现一些故障,时常停运。利用PLC技术对电气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考虑到该所大学的使用周期,为节约投资成本及缩短工期,在保留原柜和高压真空断路器的基础上,将传统继电器全部废除,新配微机继保装置,除保留原有全部功能外,通过数据传输,还建立起后台监控系统,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完善PLC技术的管理水平。
2.3 优化设备管理
电力工程控制系统革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途径,在PLC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控制设备和控制技术,对于提升电气工程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自动化技术支持下的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电气设备故障的自我诊断,帮助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具体操作环节,形成符合电气系统的设备保护装置,找到具体设备的具体故障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系统能够对发生的故障问题做好详细记录,与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模拟设备运行结果,降低相关故障发生率,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在设备运行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及时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将发生的故障进行数据整理,并进行相关分析,将分析结果由无线通信技术传递给检查人员。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警报,缩短维修人员的检查时间,提醒工作人员修理方向,提高现代电气控制系统故障检修工作效率。还能够将自身的远程监控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在保证监控效果的基础上,实现设备保护的目的[2]。
3 结语
在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其高效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技术特点,为社会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在强大的计算系统技术支持下,将PLC技术融入电气系统中,实现多项科研成果的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其价值,推动我国电气工程控制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