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0-11-25李晓慧
李晓慧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综合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在以往的四肢骨折护理中,大部分护理人员都会选择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就是将护理重点放在避免患者术后出现肢体损伤方面和肢体恢复方面,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忽略了患者的疼痛情况和心理状态。随着当今护理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体护理技术应运而生。整体护理属于一种全新的护理手段,主要就是对患者进行连续性和人规范性的护理,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心理和身体的实际护理需求,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最终护理满意度[1-2]。基于此,本文对整体护理应用于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分组研究法对我院在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患者进行研究,每组患者均30人。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该组共有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龄24 ~66 岁,平均年龄(46.87±1.32)岁;研究组患者行整体护理,该组共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7.54±1.49)岁。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心、肝、肾脏等器官性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排除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自愿签写知情同意书且本次实验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脉搏以及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细记录,判断患者实际出血量,确认其是否发生大出血现象。对患者骨折周围进行观察,包括周围皮肤污染情况以及伤口开放程度,按时查房等。
研究组患者行整体护理:(1)患者在接受手术固定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行早期骨折部位保护,同时预防患者出现肌肉萎缩,适当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力度。(2)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局部冷敷,从而达到缓解患者水肿和疼痛的目的。在对患者肢体肿胀尽心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休息、冰敷、包扎工作法则。另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采用弹力袜以及弹力绷带或压力治疗等多种方式促进患者静脉血回流,目的是为了能够减少患者患肢的肿胀程度。(3)指导活动训练,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同时帮助患者勤更换体位,从而避免其持续出现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适当抬高患者患肢,充分维持患者的手术患肢部位对线,确保肢体固定。每天帮助患者进行3 次关节训练,每次锻炼5 ~10min,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其活动范围和时间。尤其是针对骨折累积到关节的患者更是如此,以此避免患者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各项指标,包括患者护理满意评分、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评分量表评分进行分析,评分在0 ~30 分认为轻度疼痛、31 ~60 分认为中度疼痛,>60 分认为重度疼痛。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n(%)]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各项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各项指标(±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各项指标(±s)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评分(分) 住院天数(d) 住院费用(元)研究组 30 92.54±2.36 9.10±1.80 4231.05±105.77对比组 30 83.21±3.29 11.68±2.60 6256.47±122.36 t - 12.6212 4.4686 68.5903 P -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骨折主要就是指患者骨完整性和联系性中断现象,大部分患者出现骨折的主要原因就是创伤,即创伤性骨折。四肢骨折是当今临床医学中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当患者骨折后由于机体炎性因子会被大量释放,以此使得机体出现疼痛。整体化护理工作模式所遵循的护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3-4],以护理程序为重要基础,同时充分根据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从而降低患者疼痛,预防并发症[5]。
通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整体护理应用于四肢创伤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护理后临床各项指标良好,且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极大缓解,故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