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从查假期作业小事谈开去
2020-11-25汤琳秀
汤琳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平安里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7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最好能触动学生自己的心灵,否则于事何益?
正式开学前一天,照例“大动干戈”普查假期作业,学生“人心惶惶”,抄的抄,补的补,查的查,甚至被通知家长的通知家长,“如火如荼”……其实我总觉得对已是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效果甚微,换位思考,学生能完成做业的固然很好,有一些不能完成,也可以理解——快乐假期,有多少个学生不爱玩而爱做作业?没有形成自我教育习惯之前,有多少个学生会自觉呢?
但是,不查也不行啊,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不养成怎么行?何况“言必行,行必果。”否则,教师“威信”不再,学生基本规则不遵守,往后还怎样教书育人?
于是我采取了一个如下小策略——
1.自我评价 自我肯定
班会课,大家一起来自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我设计了一下四个自查题:
(1)哪些作业完成得相当不错?
(2)哪些作业属于应付?
(3)自己还得意另外完成哪些特殊作业(比如了解民俗风情、欣赏春联……)
(4)遗憾的是自己觉得在完成作业时存在什么小毛病?
学生们纷纷看看自己的作业,纷纷动笔反思,我知道他们真的在“评价”自己了,巡视了一些学生,发现好多学生自我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比如:
学生俊航自我反省:老师,我古诗积累不错;阅读也突破了八部,连《明朝那些事》都啃下来了!但是读书笔记是网上拷贝的;得意的是手抄报我真费了不少心思,而且还颇有美感;遗憾的是练字没有天天坚持,而是三天打鱼四天晒网……因为我参加了物化补习,没有时间了……
学生燕冰自我反省:老师,我看了自己喜欢看的电影《让子弹飞》,看了自己喜欢看的书《福尔摩斯集》,但是读书笔记有些马虎应付——实在讨厌写读书笔记(老师,hehe,能够只读不写吗?)古诗背诵默写了,但估计现在忘得差不多了;遗憾的是我的手抄报是在拿不出手——我画画设计能力实在太糟糕了……
学生张峻自我反省:老师,对不起,书,我看不下去,因为电脑太诱人了,只看了《乌龙院》漫画;古诗只抄了,没背诵,但是以后早读课我一定会背下来的;得意的就是练字了——我被爸妈强迫去书法社练字,没想到居然越来越有意思!老师瞧我的字有变化吗?
……
各种各样的反省,让我读来如同和孩子们在传字条自由交谈,让我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优点肯定,也看到了他们对自己不足的认识,虽然也有个人马马虎虎随意乱写一通的,但毕竟是少之又少。
2.自树榜样 彰显优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反思,让课代表和小组长分类出各种优秀作业,书写的现场投影;手抄报择优张贴的张贴;优秀读后感电子版印成班级佳作“发表”;古诗检测分数公布优胜者;推荐优秀书籍,尽量做到表扬面积扩大化,让更多的同学获得表扬,哪怕只有一种作业完成很好……这样,很及时肯定激励了自觉完成作业的同学们,让他们享受劳动后的收获感;同时又触动了大部分心存上进的同学。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教育是有正能量的!
3.自看小故事 自悟大教育
表扬的同时,针对好多同学认识到自己有许多小毛病这个现状,我自然而然选读分享了我早两天在2018第3期上的看到的一个意林小故事——
《大刺和小刺》
吃鱼时,小刺要比大刺麻烦,因为大刺很容易发现,小刺却必须下很大的工夫才能清除。做人,小毛病要比大毛病难于改正,因为大的差错很容易见到,小缺点却必须格外留意才会发现。虽然有小刺的鱼,通常肉都特别细腻而鲜美,但许多人就因为怕小刺,而不愿意吃那种鱼。虽然脾气怪异、不拘小节的人常有特殊的才华,但许多人就因为讨厌小毛病,而不愿用那些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让大家说说那句话最触动了自己?有什么感受?很多同学都一阵见血抓住——“虽然脾气怪异、不拘小节的人常有特殊的才华,但许多人就因为讨厌小毛病,而不愿用那些人。”从而明白故事意思:不要让小毛病害了自己!学会挑掉自己的“鱼刺”
这样比喻式的教育,貌似谈笑,然而风轻云淡中,潜移默化,春暖花开,何乐不为?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重要转接关键节点。它从小学阶段的听训模式开始走向了思想自我萌芽的阶段,许多中学生由于初中的学习变多,科目学习增加,学习内容变难,学习模式从听、写、背升级到在原有基础上,还经常要实践自主探索、协作互助、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有了大幅地提高,再加上初中生的身体发育同时快速地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他们不再只是一味听从老师与父母的教导与约束,在青春萌动又充满好奇的内心深处,他们渴求着自我的独立与成长,所以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是非常关键和绝对必要的教育措施。
培养我们的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自己真正成为思想和行动的主人,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一种必然使命
我想这也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最实际的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