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
2020-11-25李思蓉
李思蓉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 贵州 都匀 558000)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的,这一点几乎可以肯定。但对于语文学科的作用是什么,就众说纷纭,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工具。但是语文学科又不仅仅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不能因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把语文学科定义为单纯的工具学科,那样做,毫无疑问是贬低了语文学科的地位,不仅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还会把这种“工具论”变成僵化难以更改的思想,这对语文教育改革没有任何的好处。语文学科也存在着人文性,它是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手段,它的灵魂是活的,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每个方面。语文教育又是什么呢?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基础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又是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容。语文教育主要的行使地点在校园,进而延伸到社会之中,教师将语文学科中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并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
但现今中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有些脱节。虽然新课标中对中学小学的语文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也是十分的合理。但是运用到实际时就出现了一些脱节的情况,存在较大的连贯性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上连贯性就不大,似乎成为了独立的模块,各自有独立的要求;其次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没有有效的沟通,教材、课程、教学、考试等方面缺乏比较宏观的统筹,同时这些环节似乎都孤立的存在着,联系性不强,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不统一,语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大,语文教学没能很好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其次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特点不突出。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违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过于形式化,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为了最后的考试,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机械化,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体系,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学生知道哪里是考试的要点比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更重要,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其实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还有重要的一点问题就是学生的负担过重,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发展飞速的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不管处在哪个阶段的学生都要承受着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过重,学生对学习就更没有兴趣,就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基于以上情况,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语文教育的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落实语文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劳逸结合,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多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这在无形中便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兴趣关键之处还是要看教师的作用,善于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要在语文教师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二者缺一不可,而语文教育改革的成败主要在于教师,因此,提高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增强语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语文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语文教育对人的成长帮助极大,有助于健全性人格的培养。我国致力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语文教育具有很好的辅助性。文化是素质的体现,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处于不败之地,除了在提升经济等硬实力的同时,还是提升文化这种影响颇深的软实力,思想是能流传于世界上最久远的东西。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教育,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学校,任何文化知识,都是以语文为载体,靠语言文字传播表达的,所以对语文教育的完善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前提。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基础,也是塑造孩子正确观念的手段,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也是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是有什么问题,都会有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万事切不可太急,时间会给我们我们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