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文化在柯尔克孜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2020-11-25□
□
柯尔克孜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大多在水草丰盛的区域间不断迁徒,继承了极富内涵的草原文化,有着本民族独有的服饰、语言,也有着极具特色的风俗、手工业、饮食文化等等。柯尔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与创造力,有着本民族草原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
一、柯尔克孜族的草原文化
柯尔克孜族有着2000余年的历史,他们于水草肥美之地辗转迁徒,居住在雪白的毡房里,以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食,擅骑射、长歌舞①。受生活方式与经济条件的影响,该民族的服饰中多见牲畜皮毛,男子头戴标志性的羊毛毡帽(卡勒帕克),脚穿长统马靴,外穿没有领子的长长的衣衫(袷袢),里面是白色的圆领衬衣,绣着漂亮的花边,腰带多为皮制或者绣花布艺制品,身上还随时戴着匕首;女子戴一顶金丝绒制的小红圆帽,穿着长裙。最明显的特点是,不论年龄,不论性别,都外穿坎肩,女子的金丝坎肩非常漂亮,用丝线绣着美丽的花纹。柯尔克孜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该语言属于粘着语,是突厥语中的一种,甚至能够区分为皆盖方言和特斯开方言。该民族的民间文学传承是历时几千年口口相传而来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全部来自于生活实践,其中体现出该民族人民善良淳朴、爱憎分明的特征,以及向往美好生活、勇于创造未来的特性。柯尔克孜族人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民族乐器“库姆孜”是每一间白毡房内的标志性配置之一。而舞蹈更是该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舞蹈场景来自于日常生活与劳动,同样为日常的生活与劳动增添了无限风彩。
二、柯尔克孜族草原文化在该民族舞蹈中发挥的重要意义
(一)草原文化为柯尔克孜族舞蹈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1.图腾文化素材
柯尔克孜人在山林草原中生活,因而有着非常原始的图腾情怀,他们崇拜的图腾形象都来自于山林、草原中的动物形象,比如鹰、鹿、马、狼、狮、虎、豹,甚至还有刺猬和灵巧的飞鸟②。例如在体现男性图腾文化的舞蹈作品《猎鹰》中,舞者以夸张的姿态模仿鹰的动作,明明平地起舞,却让人感觉雄鹰直飞入云天,或盘旋高空,忽而又向下滑翔。在体现女性图腾文化的舞蹈作品《玛热勒》中,舞者则装扮成一只鹿,并模仿鹿的动作起舞,就连眼神和高傲的气质、神态都与鹿一般无二。
2.劳动文化素材
柯尔克孜族舞蹈来自于延续2000年的草原游牧岁月,人们劳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了柯尔克孜族传统舞蹈的创作素材,比如割草、打猎、绣花毡、擀毡、挤奶,等等。柯尔克孜族的女人们平时所负责的劳动要比男人更丰富也更辛苦,主妇们是全家起床最早的人,每天要忙的事情非常多,比如挤奶、捣奶、做奶制品、绣花毡、洗衣等。柯尔克孜人的舞蹈中,常会以女人们的日常劳动场面作为创作素材,这些舞蹈被归类为劳动舞,伴奏音乐都是随意而为的,并无固定,只要手边有一把乐器就可以随意弹奏,舞蹈动作也便随乐声而起。如绣花毡的劳动过程,就可以跳一曲花毡舞,舞蹈动作中包括模拟剪、打、压、擀等处理动物毛发的动作,以及在花毡上绣花的动作,舞者或蹲或跪,手上动作不断,最后还要有夸赞的环节。
3.饮食文化素材
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柯尔克孜族的饮食离不开奶制品,马、牛、羊、骆驼等草原游牧生活离不开的牲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奶源,日常所食的奶制品品种丰富、口味怡人。除奶制品之外,还有用肉类制作的食物③。每当有远方的客人来访的时候,柯尔克孜人都会宰羊,并以羊头待客,以表达对远来客人的尊重。客人在进餐时,并不会把全部的食物都吃掉,每一份都要留下一些,这样可以使主人家待客的食物显得非常丰盛,有富余,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主人的感谢。作为好客的民族,酒是必不可少的。柯尔克孜人还喜欢亲自酿酒,他们用青稞和小麦为原料,发酵出一种当地特有的“加尔玛”饮料,口味非常独特。柯尔克孜族舞蹈中,也因此有了有许多节奏明快的挤奶、酿酒的场面,美丽的姑娘们拿着道具表演挤奶、酿酒的动作,还有喝酒后的醉酒之态,体现出该民族女性对幸福生活的陶醉与热爱,以及对自然的依恋之情。
4.居住文化素材
习惯于游牧生活的柯尔克孜族人居住在雪白的毡房里,毡房主体用木料制成,而后围起芨芨草,再围厚厚的白色毛毡,毡房顶部有圆形的可通风也可用来采光的大窗,这个大窗叫做吐温独克。白毡房冬暖夏凉,还特别方便拆装,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非常便利的。白毡房内单独围起的厨房,家庭成员的铺位根据身份的不同安置在不同的方位上,若有客人来,则住在正中间。尽管不断迁徒,柯尔克孜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白毡房住出“临时感”,他们就像要在一个地方居住一生一世那样,精心地布置自己的白毡房,将精美的壁挂和帏幔挂在墙壁上,门口挂门帘,窗口挂窗帘,就连衣架上都盖着刺绣的布单,床上还铺着女人们精心缝制的床帏,为了更舒适,他们在炕上铺了地毯之后还要再铺一层厚厚的花毡,最上面还要铺一层坐褥。他们把家里所有的花被褥和花枕头整整齐齐地叠起,沿墙边码放,摆满半面毡墙,看上去漂亮极了。这美丽的白毡房也经常出现在舞蹈作品中,舞者以吐温独克为道具,将其高高托起、转圈跑,向白毡房表达敬意。
5.婚嫁文化素材
柯尔克孜人在婚姻方面奉行一夫一妻,一对相恋的男女携手走入婚姻,必须要经过订婚与结婚的环节,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必须明确向婚礼主持表达渴望与彼此组成家庭的意愿,还要吃盐水里面浸过的馕,有白头携老之意④。婚礼要举行三天,母亲为要出嫁的女儿梳头时要唱歌,姑娘接受女眷祝福时要唱歌,新娘姐姐劝嫁时还要唱歌,婚礼上必须要跳名为《加尔阔尔玉修》的传统舞蹈,这个舞蹈既能体现出草原人民质朴的民风,又有着优雅的动作,还会有民族乐器的伴奏以及即兴填词的歌曲配唱,欢腾一片,每个人都可以是这个舞蹈的舞者之一,被拿着手绢的人选中的人就可以参与其中,表达着人们对新婚者的祝福。如今,在这个传统舞蹈为蓝本,柯尔克孜人又创作出许多现代婚礼舞蹈。
6.手工文化素材
纺织或者刺绣是柯尔克孜族女性的必备技能,她们的作品种类繁多,技术娴熟,比如在布料或者皮革、毡子上刺绣,或者在挂毯甚至是帷幔上绣出精致的图案,在刺绣时所用的针多为骨针、铁针等。柯尔克孜人的刺绣作品如今早已走出了他们的居住地,在国内外都大受欢迎,因而这种民族刺绣技艺也成为了该民族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在绣花时,柯尔克孜妇女最喜欢用的颜色就是红色、绿色、蓝色、白色这四种颜色。如今的刺绣作品中,大多以动物和花草为主题。每个柯尔克孜族家庭的墙上都挂有手工绣制的壁挂,这也是女性进行艺术创作的平台之一,一幅成功的壁挂作品从设计到绣制完成,常常要耗时几个月甚至超过半年的时间,非常费神。绣制壁挂的水平常会成为小伙子们选媳妇的一个条件,作为最珍贵的嫁妆,姑娘的嫁妆里也必须要有壁挂,刺绣手艺好不好,设计的花样子是不是新颖,从壁挂上就可以一眼看得出来。在该民族的传统舞蹈中,有大量体现刺绣艺术、表达该民族劳动妇女勤劳、灵巧的作品,这种舞蹈以手臂动作居多,主要是模仿刺绣动作,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表现比较单一。
7.乐器素材
柯尔克孜族继承了草原民族丰富的音乐遗产,因而有着品种繁多的传统乐器,其中最普及的就是库姆孜,在这个民族的人民心中,库姆孜是伴随生死的乐器,所有需要音乐的场合中,必然会有库姆孜琴的弹奏,听到库姆孜的琴声,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⑤。因而有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库姆孜舞,常常在群体性的庆祝场合中出现,而库姆孜既是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这种舞蹈舞步变化较大,比如碎步、转身,还有屈膝动作、举臂动作等,具体来说,其上半身的动作,大多都是弹奏库姆孜的动作,伴随拧转与律动,看起来非常活泼,极富感染力。例如柯尔克孜人常会在节日或者庆祝日跳起的传统群舞作品《辛格拉玛》,起舞的时候,许多库木孜琴共同弹奏出富于变化的乐曲,伴随琴声起舞的人们围成圆圈,逆向转行,期间可随时有人撤出圈外,也可随时有人加入其中,移动时,双臂晃动,轮翻起落,足部是一虚一实轮番落地的小碎步动作,每个人都可以是舞者,舞至尽兴则休。
8.文学素材
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丰富,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被广泛地应用于舞蹈创作之中,代代传承。比如在世界上地位显赫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就被编排成无数个版本的、不同规模的舞蹈作品,在各种重要场合进行表演,向人们展示着柯尔克孜人的勇敢、强健,以及果断与执著。此外,许多柯尔克孜族的古老传说、故事或者是诗歌、民歌作品都是舞蹈创作的最佳素材。
(二)草原文化对柯尔克孜族舞蹈的动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柯尔克孜族舞蹈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这种舞蹈的动作极为热情,舞者的舞姿非常优美,因有不知疲倦的旋转动作,让人沉醉其中,又因有类似弹指、跷脚、弄目等小动作,看上去活泼、风趣,并且不乏俏皮与滑稽,有着极易引起共鸣的节奏感,舞至精彩之处,全场气氛极为热烈,舞至终点之时,伴奏的乐声悠扬不断,处处体现出草原文化的风土民情。
2000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使柯尔克孜族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并没有旧时代留下的禁锢,没有敛眉垂目或者深沉的、缓慢的动作,反而热情、奔放,体现出少数民族劳动妇女朴实勇敢的性格,体现于舞蹈中,女性舞者上半身多为头部动作、肩部动作和手臂动作,在一些作品中,其姿态多为对灵巧奔跑的鹿或者飞翔状态下的鸟类动作进行的夸张模仿;而下半身则以模仿奔跑状态下的骑马动作为主,看上去强劲有力,节奏明快,有着极富感染性的艺术魅力,令人心神振奋。而男性舞者则较女性动作显得更为阳刚,多以夸张的动作模仿鹰、狮、虎、豹等动作为主。
从具体动作来看,来源于生活的柯尔克孜舞蹈动作主要有手部、足部、腰部动作以及旋转动作之分。因性别不同,动作设计也有不同⑥。女子手部动作主要有盖点手、抚手、托掌、提襟以及扬手、点手、摆手、翻手、伸手、掏手、对手等,男子则为摆手、山膀、拉手、鹰手、叉手、转手、握拳、掏手等。肩部动作包含其中,与手部动作相互配合,令舞姿更有美感;女子足部动作多为点步、跺步、碎步、慢步、快步、弹步,男子则为跳步、抬步、跺步、点步、马步等;女子腰部动作主要有板腰、中腰、后腰、劳腰等,男子则为拧腰、侧腰、前腰等;女子旋转动作包括点步转、掏手转、背手转、托手转、提襟转、跺步转、碎步转等,男子则有平转、掖腿转、跳步转,等等。
在传统作品来看,作为游牧民族,柯尔克孜人习惯了马上生活,步行的机会非常少,所以普遍肩部松驰,在许多舞蹈作品中,下身动作多与骑马动作有关,一些与生活或者劳动场景相关的作品中,只有极少甚至根本没有下身动作,而上身动作丰富,尤其是肩臂动作比较多,比如软、硬肩,甚至还有碎肩、点肩,挑肩动作也很突出,单肩挑或者双肩挑,等等。柯尔克孜人在舞蹈中虽肩部动作多,但动肩的幅度相对来讲并不是很大,力度适中,没有冷硬感。在柯尔克孜舞蹈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动作,就是双手在胸前的位置不停地上下摆动,摆时掌心向下,中指与拇指相触,食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有别于其他草原民族的虎口状手掌姿式,或者是兰花指状。这些动作都使柯尔克孜舞姿既不过于坚硬,又不过于绵软,它的特点是既柔且刚,刚柔并济,更具美感。
三、结束语
柯尔克孜族舞蹈来源于草原游牧人民的生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根植于草原文化之中,且根植于草原人民之中的舞蹈形式,它的传统、音乐、风格甚至是创作手法及每一个舞蹈动作,都体现着柯尔克孜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在草原文化绵延千年的引导之下,柯尔克孜族舞蹈有了无数可供创作的素材,也丰富了柯尔克孜人的生活,并为其提供了享受劳动、享受生活、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景以及淋漓尽致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