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有效性
2020-11-25陈庆国崔凡
陈庆国 崔凡
(上海博爱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 20003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种类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比较负面,在患上该疾病之后,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不适、饱胀、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不良症状。在出现不良症状之后,需要及时进行疾病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在诊断该疾病时,使用最广泛的是胃镜检查,但是单纯使用胃镜检查的准确度不是很高,很多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所以在进行检查时,多会在胃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病理诊断,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度。胃镜与病理诊断是检查该疾病的金标准,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使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院检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患者资料为:对照组:男患16 例,女患14 例,年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74 岁和35 岁,平均年龄(53.2±3.6)岁;观察组:男患17 例,女患13 例,年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73 岁和36 岁,平均年龄(53.1±3.7)岁。对比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选择标准:患者无消化道溃疡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患者同意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家属知情,签订知情文件。
排除标准:消化道肿瘤患者;精神异常;孕期产褥期女性;不同意使用胃镜检查或者病理诊断方法;有严重的肝肾方面的功能性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同一医师团队下完成疾病检查工作,选择医院中,医学能力较强、负责任的团队。对照组患者使用胃镜检查,检查之前8h,要求检查者禁食禁水,口服二甲硅油6ml 等药物。借助内镜对患者的胃癌经常发病的部位、病灶区域进行观察,记录胃黏膜的平整程度,有无颗粒状或者结节变化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病理诊断,选择5 块病变部位的标本,使用甲醛固定胃黏膜,使用石蜡包膜切片,染色之后,进行对应的观察。
1.3 指标观察
确诊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进行疾病诊断,胃镜:患者的胃黏膜红白相间,大多为白色,可以看到部分黏膜血管,黏膜颗粒改变,结节出现变化。病理诊断:腺体被破坏,数量减少,有萎缩趋势,胃黏膜变薄[1]。黏膜肌层变厚,形成淋巴滤泡。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的诊断准确度,准确度=确诊例数/总例数×100%,所得数值越大,说明诊断方法的准确度越高,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分析使用SPSS20.0 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进行对应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时,说明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度为93.333%,对照组为7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度(n)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部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是癌症前期病变的一种,与胃癌疾病呈现出正比关系,在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后,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很有可能出现病变,出现胃癌。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2]。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成为胃癌之后二级预防疾病的重点,所以临床诊断非常重要。在诊断之后,根据具体的结果开展治疗方面的工作,降低治疗的难度。在诊断该疾病时,使用最多的是胃镜检查,通过胃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的具体情况,进行疾病的确定。从临床诊断的实际效果来看,准确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对患者的发病部位观察的不够清晰,在视觉上受到限制,而且不同时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不同时间段表现上不相同,这样就会增加漏诊出现的概率[3]。所以在初步观察之后,很多医生都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进行疾病的诊断,诊断不够科学,对上皮内瘤病变等情况无法有效地进行判断,出现漏诊、误诊。随着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诊断该疾病时,通常会联合进行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临床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在进行病理检查时,对标本切片,可以对黏膜下层腺体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实现疾病的进一步诊断,降低漏诊出现的概率[4]。所以在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检查时,胃镜检查提供一种参考,在不确定情况下,一定要进行病理诊断,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借助金标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确定,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5]。
本次实验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疾病诊断度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这就说明在胃镜检查基础上进行病理诊断能够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检查准确度,尽早发现疾病,及时做出处理,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