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的理论与理论的危机: 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

2020-11-25

南开经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

王 璐

一、引 言

2008 年9 月16 日,由于严重财务危机,有158 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这是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继贝尔斯登、美林之后无法维系的第三个投资银行。这场源起于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逐步蔓延至2010 年的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的再次震荡。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这场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依然存在。2019 年1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19 年经济增速是2008 年经济危机以来最慢的一次,世界经济同步放缓,而此前春季报告中已将2019 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3.3%,创下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越来越低的增速预测和前景预期,再现了全球层面上贸易、制造和投资数据的全面疲软。显然,尽管全球经济增长逐步趋于稳定,但全球经济依然脆弱,仍然存在重大的下行风险,故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依然缓慢曲折。

值得注意的是,2018 年10 月之前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均注重通过分析当年经济形势得出可吸取的经验教训,但2018 年10 月之后的报告则更加关注全球经济在危机过后十余年来的各种变化及这些变化引出的反思与教训。其特殊性正如2018 年该报告序言所说:“本期《世界经济展望》是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十周年之后发布,并且正值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不仅涉及经济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而且还涉及政策制定所处的各种国际关系构成的全球框架。”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展望报告[EB/OL]. http://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18/09/24/ 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18。的确,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里,世界各国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和政治变化,这种趋势似乎不太可能很快消退。据统计,大约85% 的经济体到2017 年底仍然显示出2009 年之前趋势的负面影响,而且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偏差变化更大。总之,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产出损失是广泛的和持续的,而不仅仅是受当时银行业危机影响的部分群体。

无疑,经济危机时期的系列事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这让人不得不回想起当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一些经济学家们的呼吁和反思。正如格林斯潘所说,当年的危机是一场比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更为严重的一次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于这一危机带给人们的教训,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呼吁“加强监管”“不能实行没有监管的金融自由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呼吁自然具有现实意义,然而问题不能仅止于此,从理论层面来看,经济危机预示着经济理论的危机。2008 年金融危机和接踵而至的世界经济衰退,表明主流经济学理论已不能完全解释和预测重大的宏观经济事件,当然也无法为经济复苏和运行提出有效的政策良方。当前经济学的困境和我们所处时代息息相关,当今世界处于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周期,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因而经济理论也必然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2018 年是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 周年,2020 年又是恩格斯诞辰 200 周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深刻而持续地影响着历史进程。2017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正如德赛教授指出:“我们无需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学理论,而只需要回顾并再次研究过去200 年来伟大学者的理论。卡尔·马克思是第一个缔造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也是第一个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会受制于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①德赛. 自大:无视危机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周期探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

今天,面对经济危机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遭遇理论危机命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我们试图结合马克思经济学中基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经济危机理论给予经济危机问题深刻剖析,以期在新的时代号角下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进行有益探索。本文以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经济危机的理论和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危机的详细解读;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全面阐释;第四部分是呼吁经济学理论的重建,以此表明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哲学应用于市场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危机的理论与经济理论的危机

在经济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自2008 年以来,世界资本主义陷入了深刻危机。但是,主流经济学家并没有意识到这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理论的危机。2014 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重申这一问题:“应该认识到,虽然正统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出2008 年的危机,但是这并非因为他们缺乏分析工具,实际上我们对银行业危机的逻辑有着清晰的理解,而是因为经济学家缺少对真实世界的深入观察。”②兰德尔·雷.下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引言。对于当今时代身处危机侵袭和危机之后萧条经济持续影响的人们,如果要寻得答案,就需要设身处地理解那些曾经面对同样问题的经济学家的所思所想,以及这种思想为何无法预测即将到来的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理论

对于“经济危机”概念的界定,《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明确指出,马克思所指的经济危机完全符合经济学中“危机”一词的通常用法,如用以描绘由于破产或金融上的重大崩溃,包括一系列银行的倒闭而造成的公司清算。因此,经济中一个部门的生产过剩将会引起危机,不管它是否只限于这一个部门,并同时影响许多国家经济的最一般的危机③伊特韦尔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 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783。。

从1637 年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断出现。一部世界经济史,可以说既是财富生产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史,也是不断出现周期性生产过剩和工商业波动的经济危机史,其中金融又是贯穿这部发展史和危机史的主线。金德尔伯格在《金融危机史》指出,“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就是金融危机”,引用戈德史密斯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所有金融指标或某一组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股票、不动产和土地)价格、商业清偿能力等指标都产生了不同寻常的、短暂的急剧恶化,以及金融机构倒闭。”①金德尔伯格. 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在经济史中,通常认为金融危机有两种:独立的金融危机和与实体经济共生的金融危机,前者往往是由突发原因引起的特殊的金融危机,后者是每隔一定时间爆发一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先导和组成部分。1825 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即为后一种情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危机。当然,荷兰郁金香事件被称为“近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机泡沫”,它的破灭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郁金香危机”,但该危机只限于荷兰的严重影响,并未持续波及其他国家。在后来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推动下,经济危机波及范围扩大,风险扩散速度加快,损失影响的国家增加。特别是世界各国之间在贸易、投资(尤其金融方面)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愈益增加,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危机都会使相关国家和地区陷入困境。

依据主流经济学信奉的萨伊定律,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中,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和自我调节,整个经济不可能产生普遍性生产过剩及经济危机。谢尔曼指出,萨伊定律只适用于早期物物交换的经济形式,但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如生产是为私人利润、市场销售产品只是为了利润以及货币不仅用作交换媒介且可以收藏。“由于忽视了上述历史变化,萨伊和李嘉图一类古典经济学家建立了一种适合自然经济或鲁滨逊式的荒岛,但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模型。”②霍华德·谢尔曼. 停滞膨胀:激进派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2-43。其原因正如斯威齐所说:“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一向未能区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由于时而直率地、时而缄默地接受萨伊定律,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们就把危机理论的路子封死了。”③斯威齐. 资本主义发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本质区别。简单商品经济形如W—G—W,商品交换目的是为获得商品本身,货币只是交换媒介;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形如G—W—G,用货币购买商品为获得更多货币,实现途径是由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以其活劳动创造新的价值,货币是作为资本的货币。显然,萨伊定律忽视货币和需求的作用,看不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虽然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都反对萨伊定律及其普遍供过于求的观点,却仅分别通过提出使现代社会回到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和引入不生产的地主阶级并增加奢侈品消费来解决供过于求所导致的危机问题。显然,他们既看不到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因货币信用链条中断而带来危机的可能性,也看不到资本家阶级以追逐货币利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从而看不到经济危机根源于特定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过是其中一个表现形式。马克思明确表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货币增殖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并由剩余价值实现联系到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与周期,与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等古典学者及后来新古典学者追求实物经济下“消费是生产最终目的”的说法并不一致。

1936 年,面对主流新古典理论无力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与新古典充分就业信条的决裂:一方面在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认为现实资本主义常态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提出以有效需求为核心的新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方法论上开创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方法,提出国家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扩张性政策对缓解大萧条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一定调控作用,这来自他致力于构建的“生产的货币经济”理论。与古典和新古典学者将现实世界分割为实物与货币的“两分法”不同,凯恩斯强调了货币作为“联系现在和将来的环节”的重要作用。通过不同于新古典实物利息率(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货币自己的利息率”,凯恩斯将其联系到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各种宏观变量。其中,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以货币价值为基础,厂商的行为目标以货币为导向,即追求货币利润最大化。“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在最后比开始赚取更多的货币,企业没有别的目标。这是企业(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①Keynes M.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M]. London:Macmillan,1973,89。此后,以罗宾逊、卡尔多、明斯基等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坚持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理念,并强调银行以信贷形式提供货币的创造性角色,即揭示内生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影响。其中代表性的是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通过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企业作为借款人表现的融资特征,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经济的周期稳定性取决于融资结构总体而言的脆弱性/稳健性,这种融资结构来自银行家所创造的贷款。”②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一种金融不稳定的视角[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8。可见,后凯恩斯学者剖析的资本主义周期波动与凯恩斯揭示的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理论正是后凯恩斯学派的基石。

然而必须承认,凯恩斯虽然批判古典与新古典的实物经济及其货币面纱论,但他在《通论》中建立的理论体系与他坚决反对的新古典理论实际上并非绝缘。正如德鲁克所说:“凯恩斯毕竟不曾抛弃过古典经济学中任何一条原理,他甚至保留了‘萨伊定律’,根据这一定律,储蓄总是等于投资;不过它变成了一个‘特例’。 ”③贝尔,克里斯托尔. 经济理论的危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2。此外,凯恩斯认为人们的偏好、消费倾向和对利润的预期既定,这与现实资本主义的积累与竞争并不吻合。而且,凯恩斯从心理因素出发寻找资本主义危机根源的思路并没有超越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他们都是在假定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替代的前提下阐释危机问题。斯威齐通过引入制度和社会关系,指出了《通论》在方法论意义上的相对肤浅。凯恩斯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整合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总体,因而看不到有效需求问题引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身内在和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显然是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要局限④Sweezy P. M. The Present as History[M].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53:253-62。。

至今,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危机的解释仍然沿用20 世纪70 年代面对“滞胀”问题时的理论进行修补。其中,基于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说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通过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批判中加入货币冲击和技术冲击等因素来解释资本主义周期波动,如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以实现对传统新古典理论的修正。这里,无论是货币冲击还是技术、偏好或生产力等实际因素冲击,都是来自宏观经济体系外部力量而不会对资本主义体系自身产生影响,故在经济主体完全理性预期或不完全理性预期以至适应性预期等前提下,市场经济终将会在时间序列中恢复均衡。后来,主流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没有金融部门的宏观经济基本模型如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 Model)也存在问题,于是求助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或其他模型,通过在传统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纳入金融因素来解释对周期和危机的影响,并使主流经济学界逐步接受货币非中性理念。然而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一直坚持在“两分法”和实物经济既定制度框架内研究均衡和各种均衡趋势的新古典传统。虽然危机十年后西方经济学各主流与非主流文献已逐步在资本主义周期波动分析中加入现代金融的重要作用,但仍然漠视了根植于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之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的资本积累内在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长期固有的危机趋势,而这一点正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所强调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理论的危机

2008 年11 月,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期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期间,女王听到人们都在谈论金融危机如何糟糕、经济衰退如何严重。女王忍不住向身边的学者和官员发问:“为什么没有人预测到它(金融危机)?”这就是著名的“女王的问题”。

2014 年,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在《转型与冲击》中再次提到这个问题,也将人们对世界经济前沿的关注集中到危机爆发六年多后全球经济变化与当年危机的密切关系。沃尔夫认为,那次危机是一场全球冲击,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机构产生冲击,并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全球冲击必然带来全球大转型,大转型必然带来更大的全球冲击。特别是,危机的发生表明人类之前对于世界上最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系统是如何运作及运行如何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荒谬的。他认为,这向经济学提出了令人不安的挑战,同时也对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挑战。因此,对于那场危机的认知不但会改变思考经济学的方式,还会改变所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策①马丁·沃尔夫. 转型与冲击:马丁·沃尔夫谈未来全球经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前言。。显然,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女王的问题”,即“为什么没有人预测到金融危机?”

事实上,自1825 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受到经济危机的侵袭。可以说,当今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始至终都经历着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且这种周期性波动随着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日益增强和全球化的拓展会逐步演变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这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理论发展中未加考虑的重要现实背景。例如,本世纪初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曾向人们敲响警钟。大量西方文献指出,危机本质上是美国近30 年加速推行新自由主义的金融理论和政策造成的,它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都是显著且不可逆的。面对危机,各国政府曾经推出各种凯恩斯主义财政货币政策试图缓解金融局势。经济学界也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盛行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进行深刻反思,正如克鲁格曼倡导的,经济危机带来的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范式危机,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已成为现实经济社会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自身理论发展的不成熟,或者说缺少一个客观的价值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后来的发展是不幸的,比如宏观理论的总量分析被嫁接到基于微观个体行为而没有制度分析的新古典基础上。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讨论经济政策问题的核心正是社会经济制度问题,而非只是给定制度框架下的生产函数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技术问题。按照新古典理论制定政府干预经济的各种凯恩斯主义政策往往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运行相背离,由此成为凯恩斯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每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几乎都伴随着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危机。比如1929—1933 年“大萧条”后新古典的充分就业信条失灵,因为其自由放任的市场自动均衡理论只能将暂时失业归咎于工资过高,无法解释大萧条状态下长期持久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危机”。同时,“大萧条”也孕育了“凯恩斯革命”的诞生,只是“凯恩斯革命”最终并未取代新古典理论在标准教科书中的典范作用。当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嫁接成新古典综合时,罗宾逊夫人便斥责其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者”。此后,20 世纪70 年代滞胀危机再次导致美国凯恩斯主义政策失效。1971 年12 月,罗宾逊夫人在美国经济学协会年会发表题为“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的著名讲演,严厉抨击主流经济学遭遇滞胀危机侵袭的束手无策。她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战后经济增长的极度不平衡和由此带来的货币工资与物价上涨的恶性循环,这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者”把凯恩斯经济学转变为自动稳定均衡理论的严重后果,并强烈呼吁发起“第二次凯恩斯革命”①罗宾逊. 凯恩斯以后[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4。。

20 世纪50—60 年代,发生在两个剑桥之间的剑桥资本争论并没有决出胜负。虽然以萨缪尔森、托宾等人为首的论战一方承认体系中存在严重逻辑矛盾,而罗宾逊夫人等也出版了几乎可与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相媲美的《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但1983 年罗宾逊和斯拉法等人的相继去世使得这场资本理论的激烈争论就此中断。此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逐渐走向衰落;同时,其他西方经济学理论派别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强调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学者纷纷提出各自对滞胀问题的解释,推动了主流经济学不断吸纳各种非凯恩斯主义观点与方法的理论变革而形成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内容依然是新古典的自动稳定均衡理论。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便在否定凯恩斯主义声浪中占据美英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其理论主旨便是强烈反对国家干预,成为“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由此,罗宾逊夫人倡导的“第二次凯恩斯革命”也就此淹没于新自由主义的巨大洪流中。

进入21 世纪,特别是2008 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十年间,世界各国经济学者对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所遭遇的理论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正如雅各布斯和马祖卡托在《重思资本主义》(2017)导言中指出的:“这个模型(注:指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不能充分解释资本主义如何有效运转,因为市场不是一些简单结构的集合体,也不会按照经济学教科书中设想的方式运作。……这些理论既没有关注不同经济体发展的实例,也没有关注不同经济体何时发展良好、何时发展受挫以及其中的缘由。最近几十年,西方资本主义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增长疲弱、金融不稳定、投资下滑、经济金融化、生活水平停滞不前、贫富差距加剧,环境风险堪忧。这些理论对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缺乏解 释力。”①雅各布斯,马祖卡托. 重思资本主义[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2。

无疑,剑桥资本争论揭示的逻辑悖论对新古典理论是致命的。极力主张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不断鼓吹金融创新与放松金融监管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中助长了各种非理性债务消费与投机泡沫,信用链条一朝中断就使得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由此,源于2008 年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再一次见证了主流经济学在范式转换中的危机命运。这场危机让更多学者开始深刻反思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轨迹,其逻辑推理与现实经济的严重脱节或许预示着“经济理论的第三次危机”。正如斯基德尔斯基所说:“我深信当前这场危机的根源就是经济学的思想误区。……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带来的祸害简直难以描述,有那么多聪明的头脑会致力于如此奇怪的思想,历史上也很少见。”②斯基德尔斯基. 重新发现凯恩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显然,当前主流经济学家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是:经济学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三、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解读

21 世纪来临之际,马克思曾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其中,就经济危机问题的讨论来说,很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其主要著作《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部分章节,所以马克思没有一个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然而事实上,马克思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是全面而深刻的,并自始至终贯穿于《资本论》三卷的全部内容。如果我们从《资本论》的宏大叙述中抽丝剥茧,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马克思经济学危机理论分析体系的主要思想。当前,面对次贷危机十年后全球经济形势回升乏力和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及其各种关系的日益复杂化,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经济学并以其独特视角深刻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由此表明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社会哲学应用于市场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线索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是由逻辑体系保证的,但逻辑体系并不意味着经济学一定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实,这要求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制度基础必须联系到人的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与注重人与物关系的新古典传统相比,基于市场竞争规则的马克思经济学以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社会关系作为分析线索。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性质的主要表现是特有的竞争和资本积累,故马克思经济学联系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与资本,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使用价值。这正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因为“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①列宁. 列宁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3。就像马克思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②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11。。

资本主义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谢尔曼在研究20 世纪70 年代资本主义滞胀危机时指出:“资本主义的定义可以这样规定,它是资本家在其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拥有生产资料的制度。资本家雇佣另一个被称作工人的独立的阶级,这个阶级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工人劳动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在市场上出售产品以换取一定数量的货币。只要预计在市场上能获得高于和超出其全部费用的利润,资本家就会进行生产”。然而,“只有现代资本主义表明有规律的经济周期和定期的大规模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引发的。”③霍华德·谢尔曼. 停滞膨胀:激进派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34。在谢尔曼看来,现代资本主义作为包含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社会制度,周期性地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甚至滞胀危机都是不可避免的。罗宾逊夫人认为,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榨取剩余产品的方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生产资料的人们并不像封建地主占有土地那样占有特定的资源。说得明确些,他们是凭借资金支配权来控制工业活动的。资本家的权利来自金钱财富。货币不再单纯是便利商品交换的媒介。财富积累本身变成了目的。商品生产和销售不过是积累的手段罢了。”④罗宾逊,伊特韦尔. 现代经济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0。她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积累,这就是它的动力”,而且在积累货币财富的动力驱使下,马克思“依据资本家出售商品来实现他从生产中榨取的利润的必要性,探讨了有效需求问题:他把这个概念同研究商业循环的周期性危机联系在一起,他的分析用了大量历史调查材料来说明,由此断定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这种矛盾正在导致它的自行毁灭。”①罗宾逊,伊特韦尔. 现代经济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0。这表明,正是马克思强调的资本主义生产追逐货币利润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由此联系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周期性经济危机。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性质及其社会关系是剖析资本主义体系架构的重要线索。通过将资本主义竞争引入由货币象征支配权力的资本主义交换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将货币作为支配他人手段并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以与他人竞争的逻辑,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消费而是利润和资本积累的核心命题。这里的资本积累不是新古典理论的实物而是纯粹的货币价值,其意义在于竞争和支配他人的权力与金钱带来的社会地位,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货币拜物教”。从工资与利润对立和为利润生产的现实资本主义关系出发,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及其利润率下降的经济危机与有效需求等现实问题。显然,马克思要表明以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价值计量和体现在货币价值计量中的资本主义竞争关系与运动规律,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理论特征的主要因素。比如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相互结合的纽带是雇佣劳动,以此连接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这里的关键是界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即资本家对剩余利润的追逐。通过货币流通公式的变换,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也表明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在于货币增殖,资本家使用预付货币来购买资本品和支付工资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增加的货币,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竞争与资本积累的动机和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②马克思. 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0。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当价值转化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以劳动为基础的交换则转化为以剩余劳动或获取利润为基础的交换关系。马克思抽象掉使用价值而把价值归之于劳动时间来表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即剩余价值来源于剩余劳动的特殊资本主义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相对价格、分配、再生产以及资源配置等问题都服从和服务于这种资本主义关系。正如罗宾逊夫人总结:“马克思的结构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和积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工具,为有力地批判新古典学派打下了基础。”③罗宾逊,伊特韦尔. 现代经济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3。相反,新古典的分析抛弃了生产和分配中的社会关系。斯威齐以“工资”为例,认为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的是资本家与雇用劳动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新古典中“却是一种从生产率定理推导出来的东西,它是全无社会内容的;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轻易地和自然而然地把工资看成是‘真正的’或‘实质上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并且把表现在现实的工资支付上的雇主和工人的关系,看成是偶然的、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东西。”①斯威齐. 资本主义发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21。而且,如果对新古典其他核心概念如地租、利息、利润、资本等作类似考察,也可得出大体相同结果。因此,斯威齐批评了新古典传统,认为它不仅排除了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也摒弃了资本主义货币竞争的游戏规则;相反“另辟一条研究经济问题的途径,这就是一条和卡尔·马克思的名字相联系的途径。”②斯威齐. 资本主义发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极富争议却对当今世界经济极具预见力的重要理论。学者克拉克指出,在马克思不同阶段的著作中,从1848 年以前早期著作到《1857—1858 年手稿》《1861—1863 年手稿》《1863—1865 年手稿》形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三大手稿,再到1867 年后《资本论》一、二、三卷陆续出版,马克思对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各种单一因素都进行过阐述和批判,这体现了马克思危机思想的一贯发展进程③克拉克.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前言。。马克思并未将任何一种解释当作危机根本原因,而是从资本一般概念出发证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趋势,即危机根植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不是某种具体原因的产物,而且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关系内部探寻危机原因和解决途径。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基础,可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架构是:①斯威齐. 资本主义发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21。结合《资本论》第1 卷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货币支付手段的矛盾发展,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的危机可能性和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扩张趋势的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②结合《资本论》第2 卷资本循环与周转和固定资本更新机制,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比例失调及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周期性;③结合《资本论》第3 卷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分配转化及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必然性和当代虚拟经济与发达信用制度下的危机现实性;④结合三卷本《资本论》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环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剖析,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货币拜物教与人的异化、社会再生产与有效需求、虚拟经济与信用膨胀及世界市场等因素对资本主义周期波动和危机趋势的重要作用,由此表明资本主义内生着自身无法消除的根源于特定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济危机。

简单说,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表述为: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的危机可能性——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危机周期性——虚拟经济与信用制度下的危机现实性。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由此导致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下的收入分配不均等和生产的相对过剩,并引发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在这一过程中,信用制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初的起因来自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中经由货币媒介和支付手段带来的危机可能性,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它是产生资本主义积累内在矛盾的基础。在上述一系列危机发生机制的作用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结构总是呈现出固有的二元趋势①威尔伯,詹姆森. 经济学的贫困[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122。。其中,第一元趋势反映为从暂时繁荣到暂时衰退的周期性波动,即危机爆发呈现出来的周期性,这些波动具有暂时的过渡性特点,比如周期性地通过资本的破产贬值使利润率得到恢复,这种危机形式并不是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崩溃的灾变性事件,相反只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发作的一个阶段即资本主义积累的正常形式。相应的,第二元趋势是更为重要的危机形式,即一系列短周期从长期看会逐步演变为严重而普遍地涉及各部门的经济停滞,这是经济危机的长期趋势。特别是这类危机不会像短期波动那样自我调节,也不存在复苏和高涨的周期性变动规律;只有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才能真正减轻危机发展局势,也才能使社会制度结构恢复到周期扩张模式的正常状态。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动力机制:从短期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超过扩大资本实现利润的矛盾首先表现为利润率下降,危机发生则是通过破坏现有生产力使部分资本贬值从而恢复利润率来解决矛盾;从长期看,内生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趋势无法消除,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消费而是利润和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的。

其中,有效需求问题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问题,成为马克思经济学危机理论的核心问题。罗宾逊夫人认为,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有三条清楚的思想线索。“第一,是失业劳动后备军理论,它表现失业如何倾向于随着对劳动提供就业机会的资本量和劳动的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而变动。第二,是利润率下降理论,它表明资本家积累的贪欲是如何由于资本的平均报酬率减低而陷于自相矛盾。第三,是资本货物工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关系论,它表明不断增长的社会生产力如何冲击着劳动者的贫困所规定的消费力的极限。在马克思的心目中,这三种理论是没有区别的,并且是融合在这个制度的一幅图景中的,这个制度为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所折磨,产生了其本身崩溃的条件。”②罗宾逊.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7。重要的是,马克思将有效需求不足联系到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也就是资本与劳动相对立的特殊资本主义关系。“‘社会需要’,也就是说,调节需求原则的东西,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而也就是,第一是由全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率决定的,第二是由剩余价值所分成的不同部分(利润、利息、地租、赋税等等)的比率决定的。”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3。正如斯威齐解释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效需求仅仅是部分地属于消费者的欲望问题。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的基本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马克思所谓社会阶级结构的反映。”①斯威齐. 资本主义发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8。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需求行为来自工人工资收入和资本家财产收入的差异和不同的支出格局。一方面,假定工资等于工人消费支出,即工资收入=工人消费;另一方面,资本家的收入支出格局呈现两种流量,即资产收入=资本家储蓄+资本家消费。谢尔曼指出,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起因于两点,即资本主义下的收入分配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行为②霍华德·谢尔曼. 停滞膨胀:激进派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强调利润来自剩余价值和对工人的剥削,并强调由货币拜物教和对人的异化及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导致资本主义不平等竞争、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和大量社会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周期性经济波动,这是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认识和批判得到的重要结论。“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

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不是孤立和割裂的,它依存于从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微观基础到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完整逻辑体系。运用这一分析体系,马克思不仅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衰退,也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与繁荣。特别是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作为分析基础,将有效需求问题隐含在对资本主义内部对抗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深层分析中。受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调节,技术进步、分工等都是内生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主要矛盾正是来自有效需求,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分配关系、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高低、总产品的实现、再生产运动的方向等。由于经济的扩张和衰退由有效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决定,总供给在短期相对稳定,因而有效需求的变化成为决定经济运动方向的关键;同时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又使解释有效需求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理解经济危机发生和经济周期运动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客观描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与危机相伴随的失业、贫困、垄断增强、矛盾积累和国际扩张等资本主义体系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经由资本积累、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马克思将其联系到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性质。正如英国学者米尔斯总结的:“马克思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稳定性及其固有的容易产生危机的趋势。……他相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明需求不足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严重问题。就这一点来说,马克思是正确的,而古典经济学家们则是错误的。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不稳定性,导致马克思对生产制度的主要批判,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所具有的那种越来越走向集中和垄断的趋势所做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趋势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必将解体的命运。”④米尔斯.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2。

四、经济学理论的重建:“走向下一种经济学”

经济危机总是伴随着经济理论的危机,同时也预示着经济学理论改革的机遇。正如大卫·哈维所说,“危机是资本主义再造所必要的”。“危机最惊人之处,不在于物质景观大幅改变,而是在于其他方面的戏剧性变化,包括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制度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政治倾向和政治过程、政治主体性、科技和组织形式、社会关系,以及影响日常生活的文化习俗和品位。”①大卫·哈维. 资本社会的17 个矛盾[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前言。现实世界的经济危机既能促使经济学科的结构倒塌,也有助于新的经济学理论重建。今天,面对危机后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如果对经济危机问题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追问,那么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去解释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

(一)经济学理论的道德性

《经济理论的危机》开篇是彼得·德鲁克的“走向下一种经济学”。“经济学对世界的看法,对它所关心的事物,对它所显示的‘范例’,在其四百年的历史中,曾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化。现在它正经历另一次变革的痛苦,它的第五次‘科学革命’。”②贝尔,克里斯托尔. 经济理论的危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1。德鲁克指出,经济理论的发展必须走向“下一种经济学”,它兼有“人性”和“科学”两 个方面;“既是一种‘人性’,一种‘道德哲学’,一种‘精神科学’,又是一种严谨的 ‘科学’。”③贝尔,克里斯托尔. 经济理论的危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9。

如今,距离德鲁克提出“走向下一种经济学”已过去三十余年,其间经历2008 年次贷危机及之后长期的经济萧条和缓慢复苏,再一次见证主流经济学不能预见危机也无法合理阐释危机而遭遇的理论危机命运。正如兰德尔·雷指出:“大部分经济学家没有看到危机来临,因为他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否认危机可能存在。为主流宏观经济学提供基础的新古典方法只有对于虚构世界才是适用的,他们所设想的经济重视基于易货贸易的市场交换。货币和金融是后来才加入模型的,并不重要。当前的危机已经显示出这种方法对于分析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不适用的。”④兰德尔·雷. 下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6。面对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理论界和政界对危机解释和施救的各种声音,哈维表示无论哪种方案都会忽略凯恩斯强调的惠及底层的所得分配应是方案的关键要素,所以哪一种方案的结果都只是对富豪有利。所以,如果想摆脱经济思想、政策和政治贫乏停滞的困境,人们需要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观念,而向马克思求助显然是明智的。“如马克思所言,全球危机一直是‘资本主义经济所有矛盾的真正集中和强制调整’,阐明这些矛盾应可大幅揭示严重困扰我们的经济问题,这无疑值得我们努力去做。”①大卫·哈维. 资本社会的17 个矛盾[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前言。

以有效需求为例。罗宾逊夫人认为,凯恩斯在《通论》中运用有效需求不足原理揭示经济危机原因,尤其是社会分配不公引致消费需求不足,故主张从分配入手探究效用、积累和发展等现实问题。相反,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等人却忽略分配问题,将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及消费倾向等视为提升需求的途径,主张采用政府财政甚至赤字财政等措施调节经济。然而,此种做法并不能消除危机,反而可能使经济陷入滞胀。所以“从长远的观点看,为改善经济条件,某些投资计划显然必不可少,比如电力设施的建设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益,与此同时,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人也必须得到维持生活的工资或商品。”②罗宾逊. 经济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1。在罗宾逊夫人看来,理论和政策的首要一点是必须有利于普通民众,因为关注社会发展的财富走向、分配公平以及民众福祉才会更加有利于经济学的发展走向。就像斯基德尔斯基指出的,“美好的生活并不是指让人更富有,而是指让人更美好,让这个世界更趋于道德完善是经济奋斗唯一正当的理由和目 标。”③斯基德尔斯基. 重新发现凯恩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8。因此,斯基德尔斯基批评了把凯恩斯经济学视为萧条经济学的通俗看法,并联系到马克思,“社会摆脱贫穷、走向富足的确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之后财富创造就起不了多少作用了,这和马克思1848 年《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④斯基德尔斯基. 重新发现凯恩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9。正如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全新社会中所期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毫无疑问,就未来社会人们经济活动的目标而言,马克思的分析蕴含着一个重要前提即经济学理论的道德性,可以说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所有现实经济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同时也应当成为“下一种经济学”的根本前提。

在新古典学者罗宾斯的经典定义中,经济学是一个完全依赖于演绎分析和自由放任原则的狭义概念,因为新古典学者坚信在狭义框架下的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学科性质并不同于自然科学。正如罗宾逊夫人表明的,“经济学的一只脚是无法检验的假设,另一只脚是无法检验的口号,经济学只能一瘸一拐前行。”⑥罗宾逊. 经济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8。主流经济学一再坚持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也从一个特定角度表明经济学中必然包含意识形态的道理。“任何一种经济体系都需要有一套准则和意识形态以便证明经济体系的正确性”;“如果没有悄悄介入的道德评价,我们就不可能对一种制度进行描述。比如说,我们从制度外部对制度进行观察意味着这个制度不是唯一可能存在的制度,在对这一制度进行描述的时候,我们将其与其他现实的或想象的制度进行比较。差异意味着选择,选择意味着评判。我们不能不作评判,我们的评判源自已经深深浸入我们的人生观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印在我们脑海中的伦理预设。”①罗宾逊. 经济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4-15。显然,新古典理论的目的是要证明所谓现实状况的合理性,这恰如新古典边际生产力分析下的收入分配问题。“新古典体系潜意识里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利润提升到与工资的道德体面相同的水平。劳动者应得其报酬,资本家应得什么呢?古典学派将剥削看成是一国财富之来源的冷静态度已经被抛弃。……由于资本具有生产性,因此资本家有权获得自己的一份。又由于只有富人才进行储蓄,所以不平等已被证明是正当的。”②罗宾逊. 经济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6。新古典这种抛却了价值判断的学科界定使经济学成为一种纯粹的逻辑实证论,实际上也抛弃了古典经济学家采用价值等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等核心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只是狭窄地集中于现存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并较多运用接近于物理学方法去探讨那些在既定生产体系中基于个体最优化决策的技术关系。无疑,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生活于现实社会制度中的活生生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只是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假定下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纯粹技术关系;而且前者远比后者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这绝不是精确的数学语言及完美的逻辑推导所能表达的。显然,经济分析中的过度数学化只会导致数字游戏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因此,这里重要的条件是经济学理论的道德性,就像罗宾逊夫人一直致力于实践的重要原则,即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富有道德与良心的学问”。

(二)“走向下一种经济学”:回到马克思

经济学研究首先必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具体特定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皮凯蒂所说,“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财富分配的历史动态和社会阶级的结构,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务实的态度,利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我们必须从基本的问题开始,并试图去回答这些问题。”③皮凯蒂. 21 世纪资本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4。由于现实经济的复杂性,建立一种新的、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是困难的,如目前许多流派只是强调现实经济某个因素而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这里的关键在于逻辑批判,即通过对于新古典解释性理论的逻辑批判寻找新的假设和建立新的理论。其实质在于,必须重建一套真正统一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这套体系是古典的和马克思的、凯恩斯的和卡莱茨基的灵感在闪动,它可以直接运用于现代世界问题的分析,直接运用于为现代世界问题开出政策处方”④哈考特和科尔,琼·罗宾逊[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67。。罗宾逊夫人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凯恩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她认为通过使用这一理论框架,后来者既可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过程作出解释,也可以处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比如人均产量增长的可能性问题以及国民产出随着资本品的积累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分配问题等。

回顾思想史上著名的“剑桥资本争论”,可以给经济理论研究“走向下一种经济学”带来重要启迪。这场争论在给予主流经济学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倡导经济学理论研究传统的回归。不容否认,这场论战的典型意义在于,它令一个神话教条的错误即一直被奉为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中诸如资本计量、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流等一系列逻辑悖论被揭示出来。同时,这场论战也以一个全新视角引入新剑桥学派所要复兴的、曾被1870 年以来新古典边际革命湮没的古典剩余分析传统,从而再次引起西方经济学界对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关注与反思。按照古典和马克思的剩余分析传统,当资本不是一种要素而是作为预付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时,社会产品的分配将不再遵循技术关系上的边际生产力分配原理,而是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问题,即社会产品的分配必然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由此决定资本家与劳动工人的分配关系。所以,要排除资本争论中涉及的各种逻辑矛盾,就必须改变新古典理论假设而明确把特定社会关系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才能得到对现实问题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正是回归古典和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传统的根本所在。

然而,“走向下一种经济学”并不是简单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复兴的重要特点是,大量吸收和使用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当时,这种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发展方向:一是使用博弈论、数学化建模等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和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化;二是在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批判的同时,加强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异端经济学的融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转化。不论哪种形式的融合,其本质都不能脱离开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内核,这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分析线索、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基以及基于这一根基剖析资本主义现实经济问题的宏观理论体系。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霍华德和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中指出,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没有劳动价值论、经济决定论、剩余价值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存在的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能剩下什么与其称谓相匹配的理论呢?对此,霍华德和金认为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本质”:(1)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性质以及必然包含其中的阶级斗争;(2)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包括再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3)强调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性,特别是不同阶级和阶级分化可能产生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威胁;(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不平衡发展的概念。霍华德和金认为,这四个“本质”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说至关重要。

自1867 年《资本论》第1 卷问世以来,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以特定资本主义关系为分析线索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性质、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性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衡发展等问题,都是来源于马克思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其核心正是马克思始终强调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及其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罗宾逊夫人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经济学与传统的正统经济学之间具有两点本质分歧,第一,传统经济学家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而马克思认为它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第二,传统经济学家只看到社会各种利益的一致性,而马克思则主张经济生活取决于利益的矛盾①罗宾逊.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具有特定的研究方法、严密的逻辑脉络和完整的分析框架。马克思运用抽象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奠定了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理论的坚实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马克思确立起包含货币经济与总量关系、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社会再生产与有效需求以及利润率下降与经济周期在内的宏观理论体系。当然,马克思的目的并不只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阐释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与周期波动,而是要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所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是动态的,“这种分析探讨的是资本的积累(这使更多的工人可以雇用)和机器的生产(这又推动更大量机器的生产),还考察了日益发展的经济中不能再生产的资源特别是土地的限制所产生的问题。”“这种全新的解释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这个新体系是卡尔·马克思建立的。”②罗宾逊,伊特韦尔. 现代经济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36。

进入21 世纪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的十余年间,随着马克思三卷本《资本论》在欧美国家的畅销,越来越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强烈要求重回马克思《资本论》的批判性视角来探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大多主张,经济关系集中反映了发生在国家、企业、家庭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不能把这些社会关系中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家庭劳动、阶级斗争等问题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外。通常,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习惯于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问题看作是对一个完美世界的偏离;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却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完全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市场竞争造成的,是这一经济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外部经济负效果作用的必然结果。主流经济学总是从个人主义的观点出发构造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任何经济行为和经济后果如资源配置、市场投入、价格决定等都只是由个人偏好造成的;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从社会制度结构的角度来理解所谓个人偏好,认为任何经济行为和经济后果实际上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现存制度所作的研究以及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时至今日,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相对于关注经济现象本身而言,关注现象背后的发生机理以及推动这一机理运转的各种力量与原因,特别是运用历史和道德的视角对经济现象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给予深切关注,才是真正的经济学者构筑经济学理论的本质所在。哈维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马克思的《资本论》详细讨论过“工作日”,但马克思的目的是表明资本家阶级会凭借任何可获得的手段进行资本积累,并且其手段一定是以其他人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当其他所有人都处于停滞状态或遭受苦难时,资本家却获得了大量财富。就像马克思指出的,这种阶级特权和阶级权力必须要被反抗的斗争推翻,以让位于另一种生产方式。无疑,这既是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剥削关系的依据,也是马克思理论之道德性的体现,甚至《资本论》三卷各个章节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以无产阶级立场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细致剖析与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如此,经济学理论的重建也是同理;虽然重建的道路困难重重,但只要“下一种经济学”的目标确定,建立这一理论体系就有章可循。“这是一个认真研究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回归古典与马克思剩余传统注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关注经济学理论的道德性,允许经济学理论包含价值标准,减少对经济学理论数学化的盲从,而且其价值体系中内含对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描述,只要这些条件具备,或者只要包含这些条件的理念具备,相信“下一种经济学”的成型就是可能的。“正如马克思他自己所观察到的,当精神观念不能凭借其自身改变这个世界时,理念在历史中就成为一种物质力量。”①大卫·哈维.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365。

无需否认,各种社会制度在其出现后的相当长时期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奴隶制、封建制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一样。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进步,也带来科学知识、技术革新以及消费、健康和教育水平等的不断提高。就像马克思表明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2。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带来了权力结构的根本变化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特别是资本和劳动之间源于对抗性分配关系的根本对立,从而导致了无限度发展生产力趋势下的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矛盾即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正是在这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驱使下,当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会经历各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比如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生。依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趋势是长期存在的,尽管其表现形式可以渗透在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比如马克思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竞争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货币拜物教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比例失调和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虚拟经济中的信用膨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等,但危机的根源则始终是基于特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无法消除,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体系存在永久不稳定性的基础,也正是马克思经济学经由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微观基础剖析资本主义各种宏观现实问题所确立的完整逻辑体系进行严密分析的重要结论。

今天,在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和经济学理论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呼吁回归古典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剩余分析传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理论层面,经济学理论要向现实世界回归,破除对“均衡”概念的依赖,减少对数学和模型的盲从;另一方面在现实层面,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和减少收入分配不公,以真正实现“民主、公正和平等的社会”。正如罗宾逊在《现代经济学导论》中对经济学学科发展所寄予的期望:“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历史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旧的结论接着又成了疑问。尽管如此,我们希望,通过重新解释经济学说所能获得的论证方法和观察世界的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仍然是有帮助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①罗宾逊,伊特韦尔. 现代经济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9。我们期待着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重建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马克思像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