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
2020-11-25江苏省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
江苏省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 许 通
小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容易被影响、教育和感染。因此,想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最佳塑造期,为小学生形成高尚道德观念打好根基。此外,语文学科涵盖大量人文观念,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去深入挖掘和发扬,从而从各个角度滋养小学生的精神,让小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此,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才能有效。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状态为依据,然后针对性地结合教材进行相应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为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规范和道理,在三观形成初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觉悟,这是新课程教育目标中德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例如,教学课文《穷人》时,对课文进行大致的讲解和分析之后,笔者先请学生自己去揣摩这篇小说主人公内心的思想活动。学生各自画出了觉得能体现主人公内心活动的语句,有一个学生的分析令笔者印象深刻:这位学生选择了女主人公桑娜等待丈夫回来时去看邻居西蒙的片段,认为这个时候的桑娜在为丈夫安危担忧的同时,仍然心系隔壁的孤儿寡母,她的内心对邻居的处境是充满同情的,同时也想尽自己所能对她施以援手。在分析完之后,这位学生还主动分享了自己周末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缓解老年人孤独的志愿活动的经历,在课堂教学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也要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这些学生自己也是需要别人照顾的孩子,受主人公和学生的影响,也愿意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去关心和帮助别人,由此可见,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懂得了同情和帮助的力量。
二、多手段课堂教学,多角度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灵活运用各种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从各个角度渗透德育,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高尚的道德观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
1.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接受德育教化
现行教材中,朗读全文是许多课文的教学要求,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寄托的情感,受到思想的熏陶,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要求渗透教育。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细致理解,然后再带入自己的思想,富有情感地将课文朗读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以更高的质量完成德育目标。
例如,在《开国大典》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国家的近代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第一个自然段开始依次朗读课文,尤其强调了文中毛泽东宣告共和国成立的句子应该以怎样的情感去朗读。在本次朗读中,有群众,有主席,还有正面展现这庄严场面的旁白,每位发言的学生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文中展现的激动、自豪等感情饱满地表现出来。有学生一度被文章感染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落泪。笔者认为,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深刻理解国家历史进程,为学生树立更高的理想提供思想基础,为培养社会栋梁奠定情感基础,是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成功表现之一。
2.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古诗词对孩子心灵的涤荡作用
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学就是一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古诗词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为学生了解这些诗人的经历,深入体会其在作品中寄托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熏陶,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中,作者以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在为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创造背景后,学生对作者在逆境中也不放弃希望,仍然相信美好、向往美好的乐观精神非常敬佩,有学生提出“坚持就是胜利”的名句,来鼓舞在考试中失利的同学;也有学生以“失败是成功之母”来让自己重新树立信心……通过对这篇故事背景的分析,结合故事主题,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对学生的思想教化成效显著。
总的来说,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到高质量的德育渗透,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德育意识,更加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变化,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以期更加契合学生状态,同时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道德理念,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