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教育误区,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2020-11-25
传统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最显著的问题莫过于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小学教师也必须具有前沿意识,懂得创新教学手段,营造开放、平等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走出传统教育误区,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
早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问,是最好的求知姿态,更是教师需要尽力引导的学习态度。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喂养”。
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紧跟着,又有学生提出:“如何理解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加以肯定,随后又有学生接连提出问题:“少年闰土的形象、性格是怎样的?作者对少年闰土又有怎样的认知呢?”“文章重点描写了少年闰土身上的哪些事?”“作者用怎样的手法描写少年闰土呢?”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多,而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学习。接下来,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传统教学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不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沉默寡言”。只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丰富导入形式,营造趣味氛围
导入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小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好奇心也格外重,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必须把握这一时机,用独具创意的方式进行导入,为学生营造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打个比方,如果教学等于做菜,那么导入环节就是“炝锅”,能够让课堂真正热起来。
例如,在教学《松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松鼠布偶、一些和松鼠有关的小礼物。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模拟童真的声音,同时拿出事先预备的松鼠玩偶,用活泼、轻松的口吻渲染课堂氛围:“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松鼠瑞奇,你们可以叫我小奇奇,或者叫我小瑞瑞,但是别叫我小松松或是小耗子。”别开生面的介绍方式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甚至还发出了笑声。接着,教师继续拿着小松鼠玩偶介绍:“小朋友们,你们估计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我的身影,其实我可厉害了。怎么,不信吗?那就跟着我一起去见识见识吧。”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十足的好奇心。此时,引出课题、展开教学,不仅符合学生心理预期,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入是最核心、关键的环节。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导入,常常用最为平淡的方式切入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文本的期待就会下降。只有创新导入,才能赋予语文教学别样的魅力。
三、立足学生视野,调整教学难点
教学中,尽管教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教学效率并未真正提升。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完全照搬课程标准要求,而忽略了执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任何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也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视野出发,如此才能保证效率。
例如,《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魂、借、牧、遥”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设计的初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仍需要进行调整。《清明》这首诗,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学过了,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并不适合学生当前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调整为:(1)温故知新,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美、画面美,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诗歌改写;(2)扩展以节气为核心的相关诗词,培养学生的节气文化;(3)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相关的习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能完全照搬语文大纲,而是要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参考,同时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取舍、调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主动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用别开生面的新鲜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本文从培养问题意识、丰富导入形式以及调整教学难点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旨在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